沙隴東波村

史況

縱觀歷史,清鹹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間,朝政腐敗,外患內憂之時期,鄉村之間因田坊、水利、山林等爭端,刀槍相觸,屢生械鬥。漫延清同治年間,潮惠兩縣毗鄰鄉村組成八鄉與十三鄉兩大旗派。惠來縣轄有華林村、苑洋村、南埔村、雙山村、詩家村、石坑村、新厝仔村(據傳第二次械鬥時被八鄉毀成平地,今留跡新厝仔老爺廟,屬田一村、田四村田地。)。潮陽縣轄治簡樸鄉(第一次械鬥時八鄉失勢,簡樸鄉(今成田鎮)從八鄉分離參加十三鄉,結果在第二次械鬥時十三鄉被八鄉打敗),潮陽縣轄“上六鄉村”有龍鬚口村、烏石部村、永安村、西湖村一半,“下六鄉村”北洋村共十三鄉村。潮陽縣轄“下六鄉村”有新寮村(今芝蘭村)永不結盟村莊。

監於上述,將結盟十三鄉村由來情況,供後昆考詳歷史,啟迪作用,瞭解田心鎮毗鄰沙隴鎮、井都鎮各鄉村情況:

石坑村情況

石坑村姓方、林、鄭諸氏,方氏為大姓。

方氏先祖方延范,於唐昭宗二年(西元八九一年)登進士第,賜金紫光祿大夫,由河南固始縣遷居福建莆田,乃莆田始祖,生六子(仁逸、仁岳、仁瑞、仁遜、仁載、仁遠)皆登進士。傳至五世仁遠曾孫方麟之,從莆田縣遷居惠來東隴奠基一世祖。傳至十世祖方守正,於明弘治年間(西元一四八八年)從惠來東隴鄉遷居石坑村。

林氏先祖居棉城世魁林於明成化年間(西元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七年)遷居臚崗上隴村,後分裔三世祖遷居石坑村。

據傳元末明初陳友諒軍師何野去(虱母仙)為石坑造東門於坑壑邊,洪水一到上門枋,經查訪石坑村位置西高東低坑壑,東門石匾書“磐石永固”。

龍鬚口村情況

龍鬚口村姓林、鄭、吳諸氏,今姓吳來歷不祥,須查訪。

林氏從棉城遷入定居。關氏從井都、沙隴鄉遷入。

清末民國初期,龍鬚口曾分為惠來縣與潮陽縣兩縣各轄治,認村內巷道立石為界。(所傳國民黨時抓丁兵等,誰跨越碑界,誰各不敢抓人分界線)解放後,它與石坑村割歸惠來縣田心區管轄。

永安村(江山圍)情況

吳氏於明正德年間(西元一五○六年)由吳敦敬從臚崗遷居沙隴為一世。明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吳氏傳六世麗峰由沙隴溪西村旗桿巷遷居永安村。

清康熙十八年(西元一六七九年)間建寨間,門石匾“江山永安”。

烏石部村情況

鄭氏唯一姓居住,於清乾隆年間,由十八世欽成祖從和平鄉遷居烏石部村。

北洋村情況

北洋村姓黃、王兩姓氏。

黃氏從惠來縣周田鄉遷居成田寧湖村,其後裔分居遷入北洋村。(由來不祥,須查訪)

王氏先祖從福建遷居成田舊寮,後遷居北洋村。

現代

新寮村(芝蘭村)簡介

潮陽縣轄治“下六鄉村”,清朝時期,潮惠兩縣毗鄰鄉村組成八鄉與十三鄉兩次械鬥時,新寮村永不結盟村莊。

新寮村姓鄭、章、郭、洪等諸氏。

關氏於明永樂年間(西元一四○三年)由十世秋蘭祖從井都上店遷居該村稱“中巷”。

章氏於明正德年間(西元一五○六年至一五二一年年)由二世蒼溪祖從汕頭岐山遷居。

洪氏系唐工部尚書洪大丁後裔,從銅孟岐北村遷居。

郭氏於明崇禎十五年(西元一六四二年)間,由三世祖從金玉竹橋村遷居。

清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年)間,由沙隴鄉東波村秀才鄭汝材書寨門石匾“芝蘭毓秀”。

華林村情況

華林村是惠來縣田心區轄下鄉村,姓謝居右邊南畔地方,姓張民左邊北畔地方。謝張兩姓氏先祖來自客家區(由來不祥須查訪),昔全村說客家話,因雜居潮汕被同化,今全村都說潮汕福佬話。

苑洋村(稱南洋)情況

苑洋村姓林、陳、鄭、吳、羅、馬等諸氏。村分大小兩寨,大寨居住林、陳等姓氏,小寨居住吳、鄭等姓氏。

建國後,姓陳氏遷居田心鄉田三村,姓馬氏遷入成田鄉姓馬同居。

封建王朝時期,潮陽縣羅轄治四鄉十六都,大泥都設苑洋堡址。

南埔村情況

姓張、陳、洪諸氏(由來不詳須查訪)。

據傳封建王朝科考制逢三年一試,凡鄉村無生員參加廣東省鄉試(秀才考舉人)取銷該村參與資格,南埔村曾借填田心鄉北門外報名參加廣東省鄉試。

雙山村情況

姓鄭、陳、楊、洪諸氏(由來不詳須查訪)。

雙山村是惠來縣田心區轄下村莊,一九六○年初,田心公社因惠來撤縣被割隸潮陽縣管,田心公社轄下雙山、詩家兩村於一九六一年十月間,從田心公社被割入井都公社。

詩家村情況

楊氏是該村一姓氏居住(由來不祥須查訪)。

封建王朝時期,全村只有四家戶小莊,系沙埧“白龍返肚”支龍脈,坐東向西,地理稱“蟹地”狀。

監於上述,潮陽縣轄治四大鄉共十六都有-----大泥都鄉村。明嘉靖四年乙酉歲(西元一五二五年)間,惠來建縣,大泥都割隸惠來縣管。民國時期,惠來東部第六區址曾設占隴鄉,後遷移華林村。建國後,惠來縣設九個區制,第九區址所在地-----田心鄉,管轄權北至石坑村等 ,南至鍚溪村等,“葵陽關”公路兩邊所有鄉村共十多村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