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文化

(四)沙苑文化的時代及特徵。 沙苑文化的石器中,石鏃是具有代表性的。 ”(榲桲,它處沒有,沙苑唯一。

沙苑的形成和地貌特徵
李良鵬
(一) 沙苑地處渭河、洛河之間,是個東西狹長的沙丘地帶。
“君不見左輔白沙如白水,繚以周垣百餘里。”這是唐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在《沙苑行》里的首兩句詩。儘管兩句,卻形象而比較具體地道出茫茫沙苑和沙苑監的基本形勢和規模。
沙苑位於我縣洛、渭兩河之間,兩河也正是它的南北界限。東至原朝邑縣南陽洪,西至渭南縣孝義鎮。《水經注》里有一段話:“洛水東經沙阜北,其阜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同州府志》也說:“沙苑在縣南洛渭之間,亦名沙海,沙澤其中坌起者曰沙阜。東跨朝邑,西至渭南,南連華州。廣八十里,袤(東西曰廣,南北曰袤)三十里。其沙隨風流徙,不可耕植。”
沙苑的名稱起於何時?史料沒有明確記載,根據《周禮地官囿人疏》里對“苑”字的解釋是:“古謂之囿,漢謂之苑。”那么,沙苑定名最早時間不能超越漢代,它的定名時間,絕對不是形成時間,這一點是肯定的。
沙苑的前身應該是個白水茫茫、汪洋的一片大海,傳說素有“水國”之稱。據李自反先生(原朝邑人)的記載:“當堯舜之世,沙苑在洪水之中,潼關以南之終南,以北之中條,二山相連,水無出路,關口閉塞,此處系一大盆地,黃、洛、渭、涇之急流,挾沙而下,沉澱於此。大禹治水時,方由潼關開一缺口,導水而下,此沙苑之所以生成也。”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至現在沙苑地區泊、池之名甚多,諸如:泊子池、麻子池、太白池、蓮花池、九龍池、官子池等等,都應該是即時洪水退出以後跡象。
(二)地貌特徵
沙地內陸發育著高低起伏,形態各異的凸、凹、窪、仄、平等特殊地貌。高凸——沙阜,低洼——沙窪,陡峭——沙坡,平坦——沙板,淀水——沙地,潮鹼——沙囪,青草叢生——河灘,黃沙一片——沙漠。
沙阜的迎風坡多向東南,沙坡平緩,背風坡多向西北,沙丘陡峭,一般地高達8—10米,最高可達15米以上。
(三)所轄鄉鎮
沙底、西寨、官池、石槽、八魚、下寨、張家、蘇村等8個鄉鎮。
沙苑文化的定義及內涵
(一) 什麼是沙苑文化?
洛河與渭河之間的沙區地帶,自古至今都叫“沙苑”。1955年至1956年間,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於該地區15處地點發現了3000餘件打制石器,經過挑選後的標本有519件。包括細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計有石核、石葉、石片、尖狀器、石鏃、刮削器等。其中細石器與“細石器文化”中的遺物基本相同。石片石器具有“若干特殊的文化因素”,器型比較原始,不同於“細石器文化”,因而稱為“沙苑文化”。
在沙苑地區進行過多次調查,範圍遍及整個沙苑地區。主要收穫是採集文化遺物8600餘件。文化遺物散布的範圍,幾乎遍及整個沙苑地區。遺物分布較密集,出土數量較多的有兩處:一處是東部的沙底、耿家園一帶;一處是西部的北營、小莊一帶。
(二)沙苑文化遺物都有哪些?
全部文化遺物以石器為主,經過挑選的標本達1016件。可分為細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三大類。多數器型原始製作粗糙,相當一部分石器上還保留原來的礫石面或天然平面。石片石器的打片和加工都用直接打擊法。細石器的打片,主要用間接打擊法,加工則全部用間接打擊法。按種類,分三大類:
(1)細石器:包括石核、石葉、石核石片以及石葉加工的工具(用於切割或穿刺)。
(2)石片石器:包括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石鏃、雕刻器、琢背小刀等。
(3)石核石器:尖狀器、斧形器、石球。
(三)沙苑人頭骨化石的發現,為研究中石器時代古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線索。
1973年在沙底村南的沙丘間發現部分人頭骨化石,是左側頂骨後下部的殘片。通過對殘片的測量和研究,結論是:沙苑人的頂骨屬於現代人類型。就其石化程度而言,與沙苑地區發現的碎獸骨的石化程度大體相同。認為是沙苑文化創造者的遺骸。
作為中石器時代古人類的遺骸,在我國還屬首次發現,為尋找研究我國中石器時代古人類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四)沙苑文化的時代及特徵。
其細石器與“細石器文化中的產物是基本相同的”,“石核、石葉、小石片、尖狀器、鏃,刮削器等都是細石器文化中所見的器型”,但石器上大部分保留著原來的岩面,則是細石器文化中所少見的。沙苑文化的石器中,石鏃是具有代表性的。
沙苑文化與靈井(河南)文化相比,共同之處是二者都具有錐形石核、扇形石核、短身圓頭刮削器、復刃刮削器、圓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斧形器等所謂細石器文化中所常見的器物。不同的是沙苑文化中的石鏃、三棱尖狀器、長身圓頭刮削器、琢背小刀及典型的石葉在靈井遺址中缺乏。
沙苑文化與海拉爾(蒙古)文化,考古界把海拉爾西山(也稱松山)細石器作為中石器時代的代表,距今6000—10000年之間。二者不僅石料基本相同,而且石核、石葉、刮削器、斧形器等的種類也大體相近或完全相同。海拉爾遺址中沒有沙苑文化中的三棱尖狀器、琢背小刀、凹刃刮削器、長身圓頭刮削器等。三棱尖狀器是沙苑文化的典型產物之一。石鏃是一種狩獵工具,沙苑文化的石鏃數量較多,類型複雜,其中平底、凹底、帶鋌石鏃為晚期細石器中常見的器型。
中石器時代的人類以狩獵和採集為其經濟生活的主要來源,沙苑文化也不例外。石葉工具、雕刻器、細石器等嵌在木、骨棒上製成複合工具等,這些遺物表明,沙苑文化人類的狩獵活動是相當頻繁的。
沙苑文化遺物,代表了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專家認為其上限開始於舊石器晚期之末或中石器時代之初,距今一萬年以前。下限為中石器時代之末,距今至少在九千年以上,沙苑文化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它填補了我國中石器時代的文化缺陷,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並光榮地載入了中國史冊。
在歷史變遷中顯示的文化特徵
(一)沙苑戰爭所顯示的文化特徵
(1)虞芮爭田——史書上有過殷代的末期虞(周朝國名,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芮爭田的記載:虞芮兩國相鄰,為田地發生爭端,久不能息。兩諸侯國主都認為西伯(即周文王)德高望重,就說“咱們找西伯去評個理吧”。西伯的周國,當時只是商的一個諸候國,虞芮也是諸候國。他們西去周國,一入周境即見行者相讓於路,耕者相讓於界;到了周邑又見男女分道而行,長者行於路,年輕人爭著為長者提攜東西;到了朝堂又見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無不彬彬有禮。虞芮國主見此深為感動,彼此說:“比起周人來,咱們都是小人,怎能爭訟於這君子之庭呢!”彼此相讓所爭田地,結伴而歸。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虞芮爭田”的故事。
(2)沙苑之戰——公元537年,梁武帝大同三年閏九月,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驕兵必敗的東西魏沙苑之戰的典型戰例。東魏以高歡為首,西魏由宇文泰率領。東魏高歡帶領將士20萬,由壺口(今山西臨汾縣西南)進軍到蒲坂(今山西永濟縣北30里)過黃河攻打西魏,經朝邑至馮翊城下,命王羆投降,王羆死守拒不投降。高歡知不可攻,便領兵退至許原。西魏宇文泰領兵不到萬人,由潼關向西至渭河,造浮橋,過渭河到沙苑。為了制勝強敵,宇文泰曾派員深入敵營,刺探軍情;根據掌握的敵情,在沙苑渭曲東西為陣,左右埋伏,形成一個伏擊圈。渭曲一帶,蘆葦叢生,地面泥濘,宇文泰同將士埋伏在蘆葦叢中。高聞宇文兵到沙苑,率領大軍由許原南下,至渭曲,看不見西魏將士,便麻痹驕傲爭相向前,宇文泰乘其不防,突然角鳴鼓響,軍隊直闖敵陣,展開了白刃戰。西魏李弼率領60名騎士橫衝其中,把東魏兵截成兩段,然後兩路夾擊。東魏亂了陣腳,指揮失靈,傷亡慘重,被殺6000餘人,投降2萬餘人,被俘8萬餘人,結果以失敗告終。戰後,宇文泰在戰場建忠武寺,令騎士各植柳一株,數及7000,以作紀念。北周改忠武寺為同州宮,建德七年廢,大宋初復置,二年又改為天成宮,早在大統八年,又“起萬壽殿為沙苑北”。沙苑從而顯赫於世。
沒有沙苑之戰,也就不會有“忠武寺”(或同州宮或天成宮),也不會有柳樹成蔭。沙苑之戰,使沙苑的名氣愈來愈大,成為當時人們嚮往的地方。
(3)回民起義——同治元年(1862)以赫明堂、任武為首的“回民起義”暴發。回民軍破羌白,圍大荔,兵分四處,遠到周鄰各縣,聲威盛極一時。但由於沒有先進階級作領導,缺乏應有的階級覺悟和正確的民眾觀點,最終在勝利聲中逐漸陷入了狹隘的民族報復,犯了方向性的錯誤。最後在清軍多隆阿(現在縣文化館的館址,就是當時漢民為紀念多隆阿而修的“多公祠”)和左宗棠的分化鎮壓之下,“回民起義”以失敗告終。
回民起義儘管失敗了,但它卻有力地打擊了地方官吏和漢族地主階級對回民的歧視,也推動了社會發展和進步。
(二)沙苑農牧業發展所滲透的文化特徵
大量的石器遺物表明,萬年以前,沙苑人類是以狩獵經濟為主的。也確認沙苑文化時代的人類是不從事農業生產的。
到五六千年時期,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石器已由打制發展到磨製,陶器已經開始使用,人已經定居了,有了房屋等建築。通過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這個時期,沙苑人類不僅從事畜牧業,而且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活動也已經到了相當發展的程度。
沙苑農牧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唐書》載:“沙苑之土貢有靴(履之有脛衣者);鞹(去毛之皮),皺紋吉莫(有皺紋的皮),麝(麝香)、芑(枸杞)、茨(蒺藜)、龍沙(麻黃)。《宋史》載:同州——沙苑其貢有白蒺藜、生地黃。《金史》載:“繭耳羊(也叫羶羊)、西瓜、榲桲 ,亦出沙苑。”(榲桲,它處沒有,沙苑唯一。形如柿而多毛,味酸,不可食,氣馥(香氣)耐聞,京師人用以熏煙。
沙苑物產豐富,品質優越以至成為貢品,其本身滲透的文化特徵顯而易見。
(三)沙苑地名、物名所蘊含的文化特徵
(1)關於吳起宅、吳起廟
戰國時期,有過吳起為魏西河守的記載。有關方面其史料有三:① 沙苑有吳起宅;② “霸城有吳起廟”③ 霸城石獅,是“吳起宅門前之物”。
傳說亦有三:① 沙底鄉的霸城村是因其原屬吳起城而得名;② 沙苑有“沙納吳起”的傳說;③ 八魚鄉半道村有吳起頭冢。
這些史料和傳說,大都是讚美和紀念吳起的。他不僅做了許多有益於沙苑人民的事情,更重要的要看到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之一,對中華民族卓有貢獻。
從吳起宅到吳起廟,以至霸城石獅,說明了吳起曾在沙苑居住過,也再一次印證了沙苑這片土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2)關於“倉頭村、倉西村”(永豐糧倉)
公元589年,南北朝對峙結束,隋統一全國,在沙苑建立了有名的永豐糧倉。原朝邑的倉西村,就因為在該倉之西而得名;倉頭村,也就因為在該倉之前而得名。
把永豐糧倉建在沙苑裡,可見沙苑地理位置的重要。
(3)關於“馬坊頭、馬坊渡”(沙苑城)
根據《沙苑行》里的“繚以周垣百餘里”、“內外馬數將盈億”、“王有虎臣司苑門”等句分析,當今西寨鄉的馬坊頭和石槽鄉的馬坊渡,應該是當初沙苑城的東西大門,城周百餘里有不同的牆,可以攔馬。監設城門,為管馬和養馬之所,坊有虎臣司門,養馬之多,數將盈億。馬的飼養,一般以放牧為主,但夜間、雨天和冬季,卻應該是以餵養為主。
昔日的沙苑城究竟是怎樣的情形呢?無史料記載,但從詩名和地名分析,可以想像得出它的大致方位。由此得出,在這個區域裡,人們是可以從事牧業的。
(4)關於“石槽”
餵養的器具為槽,槽又有木石之分,根據石槽地名來分析,沙苑監所用之槽,是以“石槽”為主,現在的石槽地區,也可能是彼時加工“石槽”之地方。這應該是石槽地名的來歷。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尉遲敬德在同州任刺史時,曾在石槽地區用“石槽”餵馬而得名。有專家認為敬德在同州任刺史是史實,所走的地方太多,不止石槽一處;餵馬的地方更多,又不止石槽一地;用槽餵馬也不僅用“石槽”,一定也用過“木槽”,但大荔為什麼沒有木槽的地名呢?所以此種說法不可取。
從“石槽”名字的來歷,我們不難看出其文化的承傳。
(5)關於“白樓”
白樓的遺址在石槽鄉馬坊渡西南二里許,“地濱沙苑,累建崇樓,北俯漆沮長虹,南面終南沙苑阜”,唐代負有盛名的現實主義大詩人白居易曾在此結廬讀書,故名《白樓》。元稹寄白居易詩有“煙入白樓沙苑暮”等詩句。現在該地仍有一個南北向的長橫沙嶺,土阜龐大,瓦礫甚多,這就是當年的《白樓》遺址。
但白居易是否在此結廬讀書尚有爭論,原因是籍貫不詳。有人說,他是山西太原人,不會因此遠程,千里迢迢來此結廬;有人說,他是渭南下邽人,下邽在唐代屬同州轄區,沙苑又是“流水古桃源”的勝地,那么他到沙苑結廬讀書,應屬史實,無須爭論。其實,這只是祖籍和移籍的問題。白居易祖籍太原,《舊唐書》里說得明白。他自撰的《故鞏縣令白(梍)府君事狀》里也說得清楚,無可非議。但《舊唐書》里也說:“建立功於高齊,賜田於韓城,子孫家焉。”這說明到白的高祖白建的時候,已經搬到韓城,移籍同州了(因韓城彼時屬同州)。到了白溫(白居易的曾祖父)一代,又從韓城搬到了下邽安家,子孫以下邽為籍。到白居易這一代,白家在下邽安家已歷三世,至今下邽鎮尚有《三賢故里》(指:張仁願、白居易、寇準)的刻石。“白樓”盛名之重,源遠流長,清代博士馬稢(音育)土著有《白樓存草詩集》,時隔1100餘年,它仍被人們懷念不已。
想起“白樓”,就想起白居易,那自然就想起沙苑。對別人講白樓的故事,就是對沙苑文化的宣傳。可惜這個歷代修葺的讀書勝地,數經兵火盡毀無遺。
(6)關於“麻子池、蓮花池、太白池”及“九龍泉”
太白池在馬坊頭(西寨鄉)西南三里,“池周圍可十餘里,洞然深黑,其上常有雲氣,亦能致雨。北五里為蓮花池、麻子池,池周長二十里,多蓮,開花爛然映雲日”。明人有詩句:“茅舍西南麻子池,自操小艇載魚絲。”“果樹花開三日雨,菜蔬葉茂四時春。”“故鄉無比林泉好,擬向桃源學問津。”池東南有安靖寺,唐玄宗祀汾時駐蹕寺中,殿內有大柏懸宋崇寧中所鑄鐵鐘(現存縣文管會)。縣南九龍村,古名九龍泉,《沙苑行》的末四句:“泉出巨魚長比人,丹砂作尾黃金鱗,豈知異物同精氣,雖未成龍亦有神。”《留花門》里的“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等詩句都是對九龍泉的描寫。九龍,又有盛名的八景:“龍泉溥潤年光久,亞冢流芬歲月長,君子蓮池思品格,桃花仙人想衣裳,叢沙細浪縈千頃,洛水回紋鏇一方,溪亭曙靄看隱約,蔬果春林試馨香。”官池、楊村仍有八景,這裡不多述贅。
池水清澈,泉水清香,不難看出沙苑風光之美好,是個風景優美的遊覽勝地,令人陶醉而嚮往。
(四)沙苑遺址、遺物所包含的文化特徵
(1)芮國鼎
1929年,原朝邑縣趙渡鎮(古芮國地)曾出土過歷史價值極高的“芮國鼎”。該鼎口徑34.5、通高34.7、腹圍109.3厘米,重27.8斤。它是探討芮國歷史的重要資料,可惜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流落於英國。趙渡鎮依洛河北岸,和沙苑僅一河之隔,《括地誌》云:“芮鄉在朝邑縣南三十里”,而趙渡鎮至朝邑僅十多里,那么,彼時的芮國就一定包括沙苑東段地域。
鼎是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以後發展為祭祀用的器物。由“芮國鼎”,我們可知當時的鑄造業,鑄造技術以及文化品位,也由此得出沙苑人類是有智慧、有才能的。
(2)戰國殿堂遺址
1980年文物普查時,在石槽鄉蘇胡地區緊臨羌白鎮的趙家灣村發現一處規模較大的戰國殿堂遺址。從發現的半瓦當看,構思離奇又比較罕見,其長22、寬10厘米,用簡樸的線條,構成了特突的兩隻圓眼,直徑各為3.8厘米,眼間兩根豎線,聯成了鼻脊,嘴無明顯的線條表示,卻用瓦當的下緣,暗示了嘴的無限寬大的怪獸形象,瓦當特殊,瓦式多樣。這是研究沙苑與戰國歷史的新資料。
瓦當是古代在房檐端的瓦頭,刻有圖案和文字,一般有圓、半圓形兩種。從發現的半瓦當看,這是戰國時期的,進而說明沙苑人類的文化發展。
(3)魏長城遺址
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七雄兼併,魏國為強,乘秦內部乖亂,奪秦黃河西岸地區,“築長城,自鄭(今華縣)濱洛以北以防秦國”。
魏長城是戰國時魏惠王為抵抗強秦修的長城。有東西兩條,東長城在河南鄭州市附近。西長城南起華陰市華山腳下玉泉院澗西的北麓朝元洞,依地勢蜿蜒北上,經大荔、澄城、合陽,直至韓城市東少梁黃河西岸。全長150多公里。現在的魏長城遺址在縣境內的段家鄉東高垣村西北一段。長300多米,高8米,寬7米,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饒益寺
饒益寺在朝邑東南十里之新市鎮,屬名勝古蹟之一,建築壯觀雄偉。據同州府志十四卷中載:“饒益寺,梁天監中建。”唐貞觀二年起造十三級浮屠。歷代名賢採勝,賦詩勒石,碑版豎立。歷經數代,其文物損失殆盡。宋代詩人陸游曾來此寺。《游饒益寺》是作者在故鄉回憶此寺時寫下的。
從詩人筆下感受沙苑文化
(一)《沙苑行》:
這是杜甫兩次經過沙苑後寫下的著名詩篇,歌詠沙苑牧馬監的興盛,馬匹品性才力的卓異。進而慨嘆其被閒置而無用武之地,藉以自抒懷才不遇、壯志難申的感情,也為天下有德有才有志的奇士鳴不平。
今天,我們主要從《沙苑行》詩句里,感悟沙苑的地域廣大和駿馬肥健,從這一特有的景觀中,體會沙苑牧業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沙 苑 行
(唐)杜甫
君不見左輔銀沙如白水,
(漢時,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左輔,指左馮翊,即今大荔。)
繚以周垣百餘里。
(前兩句是寫沙苑地域廣闊。)
龍媒昔是渥窪生,
(龍媒指天馬。《漢書禮樂志》“天馬來,龍之媒”。漢武帝時的《天馬之歌》稱,天馬生予烏孫之渥窪水。)
汗血今稱獻於此。
(汗血系駿馬名,產於大宛,這裡泛指良馬。這兩句引用據典,說明沙苑不但是牧馬的地方,而且出產名馬、良馬、駿馬。)
苑中騂牝三千匹,
(高七尺的駿馬,母馬。)
豐草青青寒不死。
(這兩句說,沙苑牧馬很多,其原因是因為有這無邊的豐草。)
食之豪健西域無,
(食,同飼。)
每歲攻駒冠邊鄙。
(攻:訓練,駒:馬二歲叫駒。冠:高出眾上。邊鄙:指出產良馬的西域。)
王有虎臣司苑門,
(指勇武之臣。)
入門天廄皆雲屯。
(天廄:沙苑牧馬監的養馬場。云:比喻馬之多。這四句說,馬兒豪健,良駒活潑,養馬場的馬很多很多。)
驌驦一骨獨當御,
(驌驦:駿馬名。當御:承當皇帝御用。)
春秋二時歸至尊。
(歸:通饋,這是意為供奉。這兩句是說,大群馬關在田野的馬廄里,即馬棚里的馬。)
至尊內外馬盈億,
伏櫪在垌空大存。
(伏櫪:閒臥在馬槽邊。垌:離城很遠的郊野。存:居,這句意思是:大群馬關在田野馬廄中。這兩句是說,沙苑的名馬為皇帝御用,也作為供品。)
逸群絕足信殊傑,
(逸:絕,都是超過一般。信:確實。殊:特別。傑:傑出。這句意思是:足力超群,確實特別傑出。)
倜儻權奇難具論。
(倜儻:豪走。權奇:卓異,不同於眾。)
(《漢書?永樂志》:“天馬下,志倜儻,精權奇”。這兩句是議論,意思是沙苑的馬兒足力超群,確實特別傑出,真是與眾不同。)
纍堆阜藏奔突,
(同堆,沙丘。奔突:奔跑,沖馳。)
往往陂陀縱超越。
(不平,指沙阜斜坡。這兩句是寫馬兒在沙丘、沙阜上奔跑、沖馳的景象。)
角壯翻騰縻鹿游,
(較量氣力,氣盛力壯。)
浮深簸蕩黿鼉窟
(簸蕩指沙苑的水泊,麻子池,蓮花池、太白池。鼉:爬行動物,體長二米多,有鱗甲,居江河岸邊。也叫鼉龍或楊子鱷,通稱豬婆龍。這兩句是寫馬兒在池水邊較量氣力的情景。)
泉出巨魚長比人,
丹砂作尾黃金鱗。
豈知異物同精氣,
(共同秉受天地日月的靈氣。)
雖未成龍亦有神。
(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即可成龍。這四句先寫泉水中的魚兒,後作議論,抒發感嘆之情,也是點睛之筆。點明主題。)
從杜甫《沙苑行》這首詩里,我們不難看到唐代的沙苑的確是草木青青,池水清澈,駿馬成群,牧馬監就設在田野之間,大路上過往行人,抬眼就可看到那足力超群的良馬,如此肥健,引人注目,令人讚嘆不已。也許,他們還不知這駿馬承當皇帝御用。但眼前的情景已打動了過往行人,他們不禁慨嘆:沙苑真是養馬的好地方,這裡的馬兒真棒。
(二)陸游詩《游饒益寺》
陸游(1125—1210)曾在漢中軍中半年,期間來過沙苑,此詩寫於1172年。
聞道輿圖次第還,
(輿圖:地圖,指疆域圖。次第:次序。途中聽到關於沙苑的情況<指饒益寺>,更多遊人一個接一個的歸來。)
黃河依舊抱潼關。
(形象的比喻,即黃河環繞著潼關。江河表里潼關路,自古潼關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會當小住平戎帳
饒益南亭看華山。
(三)(明)牛斗《再游饒益寺感舊》
城南一里古佛寺,
少日曾游今饒益。
寂寞茅檐草湮長,
山門依舊遠朝市。
昨朝東風今西風,
白去滿地鎖青松。
青松白鶴自聲色,
春去秋來幾歲功。
春兮秋兮何時了,
花開花落催人老。
五十年來如一夢,
斷送韶華知多少。
寒煙漠漠塔層層,
梵王宮殿幾夜燈。
一點紅崖飛凶到,
蒲團入室有真僧。年期
我昔失腳迷途中,
馬蹄南北又西東。
晚得投閒來此地,
始悟色相本來空。
這首詩是繼宋代陸游詩《游饒益寺》之後,對名勝古蹟——饒益寺景觀的再現。從宋朝到明朝,幾經風雨,幾經變化,人去寺在,風景依舊,只覺添了幾絲寂寞冷靜懷古之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