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鳴峰

日前白楡送來新出版的印譜《當代吳門篆刻家作品選--汪鳴峰》與書法篆刻作品集,並告知已在中國篆刻網舉辦個展,囑為寫點什麼。 白楡的書法篆刻走的是傳統的師徒相授之路。 他的書法篆刻作品也隨著他的年紀逐步有了更深厚的積累。

江蘇省書法篆刻名家

人物簡介

汪鳴峰,號白榆,生於1956年,江蘇蘇州人。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蘇州職工書協秘書長,東吳印社社員。曾留學日本京都龍谷大學。16歲即師從沙曼翁先生。書法初學楷書,法度不越顏魯公;後及鍾繇、二王。習篆尤擅石鼓之法,所書謹守法度,而又力求無拘無礙.篆刻取法秦漢。他以書法為基礎,篆刻從秦漢入手,同時吸收了吳昌碩諸家的印章藝術特點,章法穩健多變,用刀犀利爽快,流露自然之氣而不加修飾。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如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等。1993年在日本歧阜美術館、名古屋美術館展出,受“稻澤市長獎”;1995年於日本長崎舉辦個人展覽;1996年於日本大津圍城寺舉辦書道篆刻展,《日本朝日新聞》等媒體對其作品作了報導和介紹。被收入《中國當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青年書法家辭典》、《中日美術通鑑》、《日本書畫藝術》、《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出版有《當代吳門篆刻家作品選--汪鳴峰》。

社會評說

談談白榆的篆刻與書法
葛鴻楨
日前白楡送來新出版的印譜《當代吳門篆刻家作品選--汪鳴峰》與書法篆刻作品集,並告知已在中國篆刻網舉辦個展,囑為寫點什麼。
白榆本名汪鳴峰,別署穆風,號白榆,又號白榆亭,白榆亭長等,少年時即老成有古風,比筆者小十歲。其青少年時期始於筆者訂交,至今不覺已三十餘年。當時白楡已拜在沙曼翁門下學習書法篆刻,由於勤奮而又具有較高的藝術天賦,其書法篆刻已初入師門,尤其是篆刻頗得曼翁形貌和神韻。在他的引見下筆者也經常與他一起去向曼翁先生請教。有時我倆一起切磋書印藝事到深更半夜並不知疲倦。八十年代初又有機會一起在古吳軒書法篆刻組同事過一、二年。後來雖各奔東西,但聯繫不斷,因此相互還是比較了解的。
記得“文革”結束不久,我帶白楡去杭州登門拜訪沙孟海先生,白榆帶了一疊習作印稿向沙老請教,沙老仔細翻閱後對他說:“你刻的圖章今後會出頭的。”那次赴杭,我們還一起拜訪了馬世曉先生,馬先生亦很欣賞白榆的治印,還囑白榆刻了好多方。
白楡的書法篆刻走的是傳統的師徒相授之路。他十六歲時拜在沙曼翁先生的門下。眾所周知,沙曼翁先生乃吳門名宿肖退庵的入室弟子,頗得退庵真傳。曼翁先生深究六書,奉許慎《說文》為金科玉律,於書法尤擅篆隸簡牘,行書猶存退庵遺韻。於篆刻則主張從漢印入手,上窺周秦古璽,乃至甲骨、陶印、封泥、瓦當之類,下汲元押、明清諸篆刻流派。曼翁先生的審美取向是崇尚博雅和自然之美,反對誇張變形、強求個性等偏頗的做法。所有這些對聰慧穎悟的青年白榆來說其影響是既深且巨的。
光陰似箭,一晃白榆已過知命之年。他的書法篆刻作品也隨著他的年紀逐步有了更深厚的積累。或許是趣味相投,筆者在欣賞他的作品時總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有時還引起一樁樁美好的回憶,比如讀到“世曉印信”、“滕州馬世曉之章”以及為林散之先生刻的“江上老人”、“散耳”等印時,情不自禁會回憶起七十年代與其一起到杭州南京等地尋師訪友的經歷;讀到“願作老曼硯邊蟲”一印時如聞白榆膜拜乃師曼翁的心聲;讀到“實事求是”一印時,看到了曼翁擅長的簡牘書法被白榆取來入印的實例;讀到“長年”朱文印時,又看到白榆對古陶印生辣自然有生趣的追求;他刻了“美意延年”多方,均不滿意,據其自述在近年讀漢篆碑版特別是篆額中得到啟發,方始刻出一方比較滿意的作品。
白榆刻印首重篆法與章法。他認為一方印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章法與篆法的安排,並認為“率意是深思熟慮結果、輕鬆則是慘澹經營的結晶。”他還認為篆法要隨著印面的大小規格不同變化而變化,不是千遍一律的,因為尺寸變化了,隨之章法篆法都要有所變化,這樣刻出的印才有韻味。縱覽白榆印譜,我們確實感受到了他的那種“隨機應變”的技巧,就拿“美意延年”來說,印譜上三方大小尺寸不同,其章法與篆法也隨之有所變化。此外,還有如其自製別號“穆風”一印,則是將金文與甲骨文的巧妙融合,即:篆法的變化。
白榆的篆隸書法作品,似乎基本上承襲了曼翁師的面目,然而他的行草書則有所突破,如果我們把曼翁的篆書作品連同行草題款與肖退庵先生的作品對比一下的話,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個曼翁先生無論是篆書或行草題款均全盤繼承了退庵面目的印象這一結論。那么,我們再把白榆的篆書作品連同題款與曼翁作品比較時,似乎還有那么一點相似,只是題款的行草書有些細微的差異而被忽略。如果我們把白榆的行草書作品與曼翁的行草書作品比較的話,便會發現白榆在繼承了乃師蕭散靈動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幾分渾樸與厚實感。這就是筆者認為的“有所突破”之處。
“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藝術欣賞由於欣賞者個體的修養、學識、經歷不同而不同。同樣我們在欣賞白榆的作品時也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感受,這裡筆者只能說出本人的感受,即從白榆的作品中我看到博雅和蘊藉,這正是吳門書畫篆刻家共同追求的趣味和境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