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凡

汪一凡

汪一凡是現任廈門大學會計系副教授,桃李軟體主要創始人,國中沒畢業就考上了研究生,著有《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等圖書。

汪一凡,現任廈門大學會計系副教授,桃李軟體主要創始人;會計泰斗餘緒纓的弟子。1951年7月生,有過學生、農民和工人經歷;1984年以初二年正式歷考取廈門大學會計碩士學;1987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廈大會計系副教授汪一凡不申請當研究生導師,不申請教授職稱,20年潛心從自動數據處理角度研究會計理論,是一位有意自我邊緣化而又讓人敬重的學者。 
個人經歷

 以1984年為轉折點,汪一凡走入了人生的另一個境界:20年裡,他從轟動一時到歸於沉靜,從讀研究生到做副教授和公司董事長,不申請教授,不申請課題,也不帶研究生,自我邊緣化地潛心自己的會計研究。這位台灣最後一位進士的曾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
國中沒畢業就考上了研究生
 之所以說1984年是他人生的拐點,是因為那年他考上了廈大會計系的研究生。當時的《廈門日報》專門刊發了兩篇報導,並配發了一篇評論,在全市引起轟動。因為考研前他唯讀到初二,國中沒畢業竟然考上研究生,無論那時還是現在都令人不可思議。
讀初二時,正當汪一凡立志做一個能成大事的人時,卻趕上“文化大革命”,後來在工廠里做會計,又錯過了高考。後來他想乾脆直接考研究生,於是就把在廈大讀本科的中學同學的講義和課本抱回家“啃”。
1983年第一次參加研究生考試,竟然考了個總分第二,但因一門單科沒及格而落榜。“當時心裡就有底了,次年再考,成功了!考上後我就結婚了,人生兩大喜事一年辦了,真是雙喜臨門!”汪一凡說,決定一步登天式地去考研究生是受當時理想主義教育的影響,從小到大都是在廈門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從第一幼稚園、實驗國小,讀到廈門一中和廈門大學,從不喜歡小打小鬧,喜歡把目標定得很高,不做則已,要做就做最好,不和別人在同一層次上競爭。
這種思想影響到他的女兒。他給女兒定的大學目標就是北大、清華,而不是一般的重點大學。為了讓女兒樹立這種目標,他帶著女兒去北大百年講堂看《大話西遊》,結果女兒真的考上了北大。汪一凡說:“立志要高。目標定在北大、清華,沒考上的話,上一般重點大學沒問題,要是把目標定在重點大學,沒考上就只好上一般的高校了。”
自我邊緣化避免干擾
 研究生畢業那會兒,他再次引起轟動:他的碩士論文發表在國內會計學最權威刊物《會計研究》上,併入選了中國會計學會選編的《會計學年度論文選》。對一個學生來說這是莫大的榮譽。
但之後,汪一凡留校任教,非常低調。“當時我從自動數據處理的角度研究會計理論,一下子就陷進去了,非常苦,一思考問題就像個呆子,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汪一凡說,那時就覺得時間不夠,有意地讓自己邊緣化。
邊緣化意味著不為人們所認同,意味著成為一個世俗目光下的凡人。但汪一凡絲毫不理睬這些,他不申請當研究生導師,不申請正教授職稱,一個會計學研究者連註冊會計師也沒報考過。“這個世界誘惑太多,這種研究需要非常深度的思考,自我邊緣化了就沒有人打擾,可以專心做自己的研究。別人以為我很另類,但做學問需要這種能排除外界干擾的另類精神。”
“另類”留給學生的印象是,他上課時竟然會講“道可道,非常道”之類的哲學命題,說一些“一流學者不看別人的東西”的驚人之語。他還專門教學生怎樣做人,做什麼樣的人。他覺得,研究生應該立志於做三種人:大學者,大商人和大官,因為有大志才能成大器。
自耕自種“自留地”
 不申請科研課題並不等於無所事事。汪一凡最近特殊想寫,20年的積累和思考像沉積的火山,到2004年便勢不可擋地爆發了。第一本書出版了,第二本書也排版了,接著他要寫第三、第四本書。與此同時,他的桃李軟體公司也將面臨一個大的轉折——根據他的會計理論開發的會計軟體也接近完成。
“20年是人生事業的一個周期。我曾期待著自己20年後的今天能做出別人沒有做出的事情。當時能考上研究生,也與自己多年沒有外界干擾的自學生活有關,算是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巔峰。”汪一凡說,四本書出完了,會計軟體開發好了,20年來做的菜就上齊了,肚子裡的“貨”也發完了,接下來看學術界和市場的反應。學問他能把得準,但市場瞬息萬變,他把不準,因為他與別人不在同一層次競爭,他的理論和軟體超前了,需要改變市場理念,構建新的市場標準。
汪一凡把桃李軟體公司稱作自己的“自留地”,有了這塊“自留地”,做學問才不會“空對空”。他不喜歡“空對空”地做研究,而喜歡在建構理論的同時,做一些實踐。“這種研究方式是‘空對地’,有高度又能落地生根。”他說,學問要繼續做下去,但“自留地”也要耕種好。

主要著作

《管理會計(第3版)》 叢書名: 廈門大學會計系列教材 作者: 餘緒纓,汪一凡 主編 遼寧人民出版社
《現金流量表的精確編制原理——廈門大學會計論叢》 作者:汪一凡 中國財經出版社
《會計信息系統展論》 作者:汪一凡 中國財經出版社
《會計信息系統原論/會計信息化叢書》 作者:汪一凡 中國財經出版社
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 作者:汪一凡 中國財經出版社
用資料庫表達管理思想》 作者:汪一凡 中國財經出版社

汪一凡老師最新著作介紹

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
廈大會計系牛人,汪一凡副教授。一位國中沒畢業就考上廈門大學會計系研究生,曾轟動一時的傳奇式人物;一位不申請當研究生導師、不申請正教授職稱的高校教師;一位有意自我邊緣化而又讓人敬重的學者,在急功近利盛行的當今,埋頭苦思20餘載終成正果,《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當是繼1934年徐永祚先生髮表《改良中式商業簿記方案》75年之後,中國會計史上里程碑式的會計改良之作。
以下為中國會計界管理會計的3大牛人(於增彪毛付根、胡玉明)為其書寫序。

《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之"毛序"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學習會計開始,到後來從事會計教學,至今算來將近30個年頭,可能是本人天生愚鈍、悟性不夠;也可能是會計日益複雜(或藝術性越來越強)所致,我對會計的認識可謂經歷了“糊塗——清楚——糊塗”的過程,到現在還真有點“霧裡看花”的感覺。每天睜開雙眼,就會看到某某上市公司因財務報表“舞弊”被中國證監會通報批評等報導,一支“夏草”的搖曳就讓整個資本市場 “雞犬不寧”,而號稱“經濟警察”的專業人士卻集體失語,這是為什麼?美國次貸危機對公司進行了一次大浪淘沙,一些公司被淘汰,也有一些公司卻活了下來,公司關閉究竟是因為會計利潤的計量確認所致,還是因為缺少現金流所致?危機尚未過去,爭議卻已開始。危機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引起了人們的廣泛爭議,而會計卻又難於超脫於事外,這又是為什麼?一場危機讓很多公司財務業績受到很大影響,公司高管們的薪酬卻照提照發不誤,公司高管究竟是給公司帶來了財富還是毀滅了財富?如果公司財務業績下滑並不是創造財富,高管們又憑什麼可以獲取高額薪酬?凡此種種,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特色,而是世界普遍現象,會計的“藝術性” 真是讓人越看越糊塗。
在中國大陸,與改革開放同步的是會計改革,至今已有30年之久,期間人們對會計改革的呼籲從未中斷。就學術界而言,教授和專家們既熱情參加會計改革的學術討論,更為改革獻計獻策。然而略作回顧,除了在引進、吸收、消化西方會計教材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外,對會計進行實質性改革的“硬通貨”很少甚至沒有看到,幾乎所有的討論都是象牙塔中“空對空”的改革建議。在實務界,近年來在財政部會計司的主導下,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建設方面取得了不小成果,但主要體現在與國際接軌方面。誠然,在世界經濟越來越一體化的今天,作為世貿成員國的中國,會計準則應該與國際接軌,是無可質疑的。但停留在準則和制度層面,卻難免在引進的同時,將會計本身固有的缺陷也同時帶進。所以,美國所存在的問題,中國同樣存在,毫無“免疫力”,因為我們所依存的“基因”是一樣的。如果有所差異的話,只是因環境不同所引起的程度不同而已。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給會計所帶來的衝擊,加劇了人們對會計出路的思考。正當人們苦苦思考如何解決會計“藝術性”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之時,汪兄《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給人們帶來了一劑良藥,讓人們終於看到了會計改革出路的希望和方向。大作共分四篇:總論篇、現金流會計篇、集團會計篇和複式簿記篇。總論篇是思想核心,首先從對“淨利潤”的質疑出發,對現代會計模式所存在的種種亂象進行深入剖析,從源頭上解釋了會計模式的弊病及其成因。其次,從歷史和思想的角度,對中國會計思想的價值進行較為全面而客觀的評析,很好地回答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特色”這一討論已久但無定論的問題。整個總論篇從較為獨特的角度,提出現代會計模式的弊病所在,不得不讓我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現代會計模式,並重新認識我國會計思想的價值,給人以思想上的震撼,由此可見一斑。
上文提到的會計利潤的計量與確認、績效管理以及高管薪酬等問題,說到底是會計信息的可利用價值問題。本人近年來做了較多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財務培訓和諮詢工作,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比較深刻地體會到,任何一個企業,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將面臨會計信息及時準確、資源合理利用與配置、企業戰略定位、財務集中管理、全面預算管理、績效管理等急需解決的財務管理問題。基於現代會計模式所提供的信息,上述問題的解決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現在財務信息不準確、資源配置不到位、缺乏戰略所需的財務信息支持、信息孤島化成為財務和資金集中管理的障礙、全面預算管理往往成為“暗算”、績效管理難於量化等。儘管急需解決,但又一時找不到較為理想的解決方案,讓實務界無可奈何。
現金流會計篇針對“淨利潤”所存在的天然缺陷,從“現金池”的角度提出“溢余現金”指標,並以此為主脈構建現金流動態表,以彌補傳統報表之不足,同時將現金流動態表擴展到溢余現金分部報告、現金預算、責任會計等領域,具有創造性價值。對於企業集團而言,還有個信息不對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儘管現行的合併報表可以提供相應財務信息,但存在著亂象叢生、問題重重之弊,“公司集團會計學”則為此提供了一個實用而可靠的解決方案。綜合“現金流會計篇”與“集團會計篇”的研究成果,可望構成一個集財務信息、資金管理、績效管理於一體的集團財務管控體系,有效解決企業集團的燃眉之急。
汪兄,一位國中沒畢業就考上廈門大學會計系研究生,曾轟動一時的傳奇式人物;一位不申請當研究生導師、不申請正教授職稱、連註冊會計師也沒報考過的高校教師;一位有意自我邊緣化而又讓人敬重的學者,在急功近利盛行的當今,埋頭苦思20餘載終成正果,《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當是繼1934年徐永祚先生髮表《改良中式商業簿記方案》75年之後,中國會計史上里程碑式的會計改良之作。
毛付根
(廈門大學教授)
《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之"胡序"
汪一凡先生在其力作《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出版之際,讓我寫一個序言。坦率地說,我根本就沒有資格給汪先生寫序言。因為汪先生的學問和素養遠在我之上。汪先生應該是我的老師,也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學者。不過,對汪先生的力作有幸先睹為快,感想良多。那就權且將一個“先睹為快”的讀者的感想寫出來,以饗各位讀者。
與許多學者相比,汪先生的著作並不多。即便是這部《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力作,與浩瀚書海的眾多“鴻篇巨著”相比,其篇幅也不算大。但是,汪先生素來治學非常嚴謹,輕易不“出手”,一旦“出手”,必是“獨一無二、極其厚重”的精品。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的這部《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包括總論、現金流會計、集團會計和複式簿記等四篇和一個附錄(“新編會計學原理示範綱要”),共十六章。汪先生立足現實與歷史,用嚴謹而不失生動活潑的筆調言簡意賅地描述了會計學的重要觀念,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枯燥的會計學原理,使人實在很難將汪先生這部力作與枯燥、刻板的會計學概念聯繫起來,無論是在專業水準方面還是在文筆方面都達到很高的境界。
從現實的層面考量現代會計,基於工業經濟時代的會計學與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漸行漸遠”,其“改良”勢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汪先生以“天降大任”的歷史責任感,立足當今經濟環境,對會計學基本問題進行“原創性”思考。在許多人的心中,淨利潤意味著賺錢。從理論上說,這絕對是真理!然而,代表賺錢的淨利潤如何計算?這樣計算的結果真的代表賺錢嗎?這可是許多人沒有深入思考的問題。有鑒於此,汪先生“獨具慧眼”地以眾所周知且無限依賴的“現代財務會計所能提供的唯一主流指標——淨利潤”為起點,質疑淨利潤、公允價值和應計制,提出“百年輪迴”,呼籲“現金制”應該再度“出山”,提出“溢余現金”概念,主張用“溢余現金”替代“淨利潤”,樹立“溢余現金就是賺到的錢”的新理念,認為企業就是一個 “現金池”,以此基礎構造了“溢余現金表”及其相應的指標,並運用於企業的預算與業績考核等方面。接著,汪先生大膽質疑合併報表編制原理,認為“合併報表亂象叢生”,“母公司觀”出錯在先,“合併法”錯上加錯,主張從“母公司觀”轉向“主體觀”,棄“權益法”取“成本法”,從“合併法”轉向“個別法”,構建“公司集團會計學”,藉助計算機數據處理解決合併報表這個難題。
從歷史的層面考量現代會計是汪先生這部力作的另一個“亮點”。從1992年起,汪先生曾經致力於從自動數據處理的視角研究會計學基礎理論,後來又擴展到管理信息系統“數據邏輯模型”的獨特研究,探討如何深度運用電子計算機完成似乎不可思議的任務。其間有整整9年未發表過論文,2006年7月出版了《會計信息化叢書》,“用資料庫表達管理思想”。而後,汪先生從會計的“理工科”轉向“文科”,“由技入道”,鑽進故紙堆研究中國近現代會計史,用心去聆聽曾祖父輩、祖父輩的會計學者“講那過去的故事”,對會計的“西學東漸”進行“百年盤點”,提煉中式會計思想的學術價值,質疑會計的“借貸”,提出“中國流複式簿記方案”。
俗話說“有破,必有立”。汪先生基於現實與歷史,提出了“保留現狀,另立山頭”的“改良”方略,從而使會計“返璞歸真”,去“藝術化”,進入“科學化”殿堂。當然,汪先生也沒有忘記為廣大會計學教育工作者開具一個今後還能繼續“謀生”的“藥方”。這也是汪先生將這部力作命名為《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的原因之一。
儘管汪先生這部力作所提出的那些“原創性”觀點可能引起爭議或尚待實踐檢驗,但是,在感受“原創性思想大餐”的同時,我卻深深地為汪先生這種“學海無涯樂作舟”的學術精神所感動。在“工具代替了思想”,“科研成果豐富、學術思想貧乏”的當今社會,這種學術精神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胡玉明
(暨南大學教授 博導 會計系主任) 、
《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之"於序"
汪一凡是我的廈大同學。在廈大同學中,我們都習慣地稱他老汪。當然,他年長一點兒、其敦厚中所隱藏的豪爽和仗義,是相關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他略帶傳奇色彩的經歷,顯得比我們老道,比我們更能看穿世事;他學術上的“老大”心態,思維上的發散跳躍,總會有出其不意的結論,震驚四座,令人頓開茅塞……一句話,他是好人,也是那種具有創新能力或者製造知識能力的人。
老汪的著述,特別是這部新作《改良現代會計方案:科學化的探索》,就是這種能力的部分見證。
初看這部新作,真擔心老汪“一不留神”把應計制、合併財務報表、借貸複式簿記及其林林總總的倡導者們統統掃進他書房的那個歷史垃圾堆。那會傷人,還會引起公憤。還好,重新審視題目,其中凸現“改良”二字,表明老汪一開始就準備筆下留情,不想“革命”!再深入拜讀,“妙哉!”將“批判、繼承和發揚”結合的天衣無縫。批判部分,可謂“精準制導”,言簡意賅,句句戳中要害,也為“繼承”確定了規則;繼承部分,他潛入史海鉤沉,重新考察會計前輩們在歷史“三岔路口”為選擇“路徑”的爭論,這不僅加深了這部新作的觀點的學術淵源、有助於他定位“發揚”的正確方向,而且也為會計同仁研究和理解會計提供了新的思路;發揚部分,無疑是老汪這部新作的精華,破字當頭,立未必就在其中,還需要真功夫,老汪好像宣示:“我可以把舊會計批得體無完膚,也可以做一個新會計給你用”,他做得真不錯:一是按照溢余現金的概念,設計了現金流會計報表及其編制的步驟和方法;二是按照個別法,設計了公司集團自己建賬,進行會計核算的程式和方法;三是按照多門的學問,重新設計了複式簿記方法以及會計學原理教材。這三部分的目在於使財務報告易於理解,達到“丁是丁,卯是卯”的最佳狀態,不給那些“華爾街金融惡棍”似的“中國壞蛋們”隨意操縱歪曲財務數據留下空間,也許,這就是老汪聲稱其方案科學的用意所在。
有必要提醒老汪和讀者的是,儘管我們正在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但並不意味著“老汪方案”因科學就容易付諸實施,就可以將那些“不科學的”實務取而代之。記得在美國號稱“打響實證會計第二槍”的瓦茨和齊默爾曼曽套用黑格爾的名言“存在即合理”而聲稱:現行會計準則、程式或方法都是合理的(所謂生存假設),並進一步極具創造性地指出,其合理性就在於它們符合現行經濟生活中強勢利益集團的利益需要。也就說,老汪科學方案——不管是改良還是革命,要不要改變會計現狀?如果要,那就意味著或多或少地“剝奪”強勢利益集團的利益,有可能釀成一場“階級鬥爭”!會計準則、程式或方法的增刪和修訂,在美國往往取決於受各種利益集團雇用的職業說客對會計準則委員會成員的遊說;在我們中國情況則不同,我們是國企占主導地位,會計準則由國家財政部制定(不像美國交給具有民間性質的會計準則委員會),而且在現行新會計準則制定期間,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就已經接受將會計準則與國家利益掛鈎的觀點,換句話說,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有可能擺脫強勢利益集團操控而制訂出“全民會計準則”。可以斷言,老汪方案除了科學之外,至少還有兩個有待觀察的指標:一是“老汪方案”是否真正代表了國家利益;二是我國會計準則機構在制定會計準則過程中是否真正貫徹國家利益的觀點。至於最終結局,則看國家的運氣和老汪的造化。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有個事件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2009年7月28日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並發表《聯合成果情況說明》,其中指出:“兩國將繼續推動會計標準趨同,以實現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的目標並繼續就財務報告問題進行討論。雙方歡迎兩國有關當局在尊重對方國家主權和法律的基礎上,就為兩國上市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問題繼續開展對話。”對這段話,本人第一反應是:中國會計終於可以跟美國會計平起平坐了!後來讀到鳳凰衛視網站的文章,其中認為《聯合成果情況說明》是美國邀請中國一道制訂世界政治經濟的遊戲規則。這也適用於會計,而且比本人說得更加到位!這一天真是來自不易,可謂百年滄桑、60年艱辛、30年拼搏的碩果。然而,當我們昂首挺胸地坐在制定世界會計遊戲規則的席位上,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我們是否有可奉獻的東西奉獻給世界?猜想不少外國人甚至我們中國人自己中間不小部分也有類似的疑問!應該說,只要中國經濟繼續向前發展,中國的會計就一定能走向世界,一定能對世界會計理論和實務做出應有的貢獻,但其基本的前提條件則是堅持會計創新。誠然,會計創新過程一定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過程,但本人也肯定地說:老汪的這部新作為我們會計同仁創新會計,不僅提供了可資參考的藍本,而且開墾出一塊有望生長碩果的沃土。
祝賀老汪奉獻出一本好書!
於增彪
(清華大學教授,博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