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水利志

第一階段:1985年,組織專門班子先後開展了兩次集中整理編纂,完成《江都縣誌》水利篇,收集整理的大量珍貴資料為《江都水利志》的編纂奠定了基礎。 經過全體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於2008年7月,先後完成《江都水利志》(稿)自審和複審,經修改後形成《江都水利志》(送審稿)。 2009年5月,揚州市地方志辦公室、揚州市水利局和江都市地方志辦公室聯合召開《江都水利志》(稿)評審會,與會領導和專家對志稿進行了評審,並獲得通過。

內容介紹

《江都水利志》內容簡介:江都位於淮河人江尾閭,京杭大運河、通揚運河穿境而過,境內水系發達,既是“魚米之鄉”,又是“洪水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給江都帶來洪澇災害頻繁。江都水利源遠流長,置縣兩千多年來,歷代江都人民堅持不懈的治水史功績卓著,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人民經過六十年的艱苦奮鬥,江都水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骨幹水系框架基本形成,防洪除澇和灌排體系日臻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網路建立健全。為總結研究江都水利的演變規律和人民民眾興修水利、根除水害的歷史經驗,弘揚江都人民在水旱災害鬥爭中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再現可歌的治水史績和豐富的水文化,給未來水務事業發展留下寶貴的史料。根據省水利史志、揚州市、江都市地方志編纂規範要求,組織力量,編纂出版《江都水利志》。《江都水利志》編纂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歷時二十多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85年,組織專門班子先後開展了兩次集中整理編纂,完成《江都縣誌》水利篇,收集整理的大量珍貴資料為《江都水利志》的編纂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2006年8月,根據《地方志工作條例》要求,重新啟動修志工作,成立《江都水利志》編纂委員會,按照兩輪志書合一出版的要求,在第一輪《江都水利志》初稿的基礎上,重新修定綱目,實行“開門修志”的方法,全員發動,集思廣益,全面收集資料,舉全系統之力投入志書編纂。經過全體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於2008年7月,先後完成《江都水利志》(稿)自審和複審,經修改後形成《江都水利志》(送審稿)。2009年5月,揚州市地方志辦公室、揚州市水利局和江都市地方志辦公室聯合召開《江都水利志》(稿)評審會,與會領導和專家對志稿進行了評審,並獲得通過。
《江都水利志》設十七章、八十五節,約六十五萬字。本志書貫通古今、突出當代,詳實記載新中國成立以後江都市(縣)境域內的各項水利建設情況和水利史料,充分展示幾代水利人努力的成果,為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防汛、抗旱及水務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了一部有價值的珍貴史料,對進一步提高全市水務工作水平,加快水務現代化建設,更好地為江都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