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城

永昌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位於東經101°04′——102°43′,北緯37°47′——38°39′。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總人口24.3萬人,轄於中國鎳都——甘肅省金昌市。中文名稱:永昌縣外文名稱:yongchangxian電話區號:0935郵政區碼:737200面積:5877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著名景點:鴛鴦池遺址 驪靬古城遺址 鐘鼓樓 長城 金川峽水機場:中川機場目錄人物 年號 地名 綜述 簡介 行政區劃 地理氣候 經濟發展 地形地貌 物產資源 動植物資源 建制沿革 節慶活動 文化旅遊 名勝古蹟人物 年號 地名 綜述 簡介 行政區劃 地理氣候 經濟發展 地形地貌 物產資源 動植物資源 建制沿革 節慶活動 文化旅遊 名勝古蹟展開

人物

【宋】失其姓,玉冊官。善刻碑,紹聖元年(一零九四)刻宣仁後山陵採石記。《刻碑姓名錄》

年號

1.永昌 (晉元帝)  永昌(322年-323年二月)是東晉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的第三個年號,總計2年。永昌元年閏十月,晉明帝即位沿用。永昌二年三月改元太寧元年。  紀年  永昌 元年 二年  公元 322年 323年  乾支 壬午 癸未  2.永昌 (武則天)  永昌(689年正月—十一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號,但是實際上武則天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一般算作武則天的年號。  紀年  永昌 元年  公元 689年  乾支 己丑  3.永昌 (李自成)  永昌 (李自成),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年號。

地名

綜述

永昌作為地名有:  1.永昌縣:現中國甘肅省金昌市的一個縣。另外也是一古縣名。  2.永昌鎮:浙江、四川、甘肅、雲南均有以永昌為名的鎮, 如浙江省金華市蘭溪永昌鎮  3.永昌堡:明城堡,建於1558年。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原永昌鎮所在地)。  4永昌郡: 永昌郡是古代中國東漢、蜀、晉、宋、齊、梁等王朝的一級行政區,實際管轄範圍則隨著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大致涵蓋今日中國雲南省西部、緬甸克欽邦東部、撣邦東部的土地。

簡介

下轄6鎮4鄉,111個行政村,917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境內地勢以山地、平原為主,與戈壁沙漠東西展開,南北山嶺夾峙,相間排列,山地平川交錯,綠洲荒漠綿延。 縣城距中川機場280公里。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2000門,縣城電話普及率達74%,已與國際國內聯網。同時開通了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和農村“一點多址”微波電話。西蘭烏光纜東西穿越縣境。 永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勤勞敦厚的永昌人民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共歷鸞鳥、番和、驪靬、顯美、焉支、嘉麟、天寶、永昌八縣相沿至今。悠久輝煌的歷史為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蹟、文物典籍,提供了歷史沿革和自然風情相交織的旅遊資。

行政區劃

下轄4鎮6鄉,109個行政村。895個村民小組,5個街道辦事處,13個居民委員會。永昌縣轄城關鎮、河西堡鎮、新城子鎮、朱王堡鎮、東寨鎮、水源鎮、紅山窯鄉、焦家莊鄉、六壩鄉、南壩鄉。

地理氣候

永昌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經101°04′至102°43′,北緯37°47′21″至38°39′58″。縣境東西最長距離約144公里(東起董家堡與蔡旗界,西至白石崖溝),南北最長距離為114.8公里(南起於腦兒墩溝腦,馮與陳家深井以北,與阿拉善右旗分界,金昌市成立後與金川區毗界)。總面積金昌市成立前為9600平方公里;金昌市成立後為7439.27平方公里。東面與民勤縣毗連;東南面與武威縣的雙城、洪祥、青林鄉接壤;南面與武威縣金山鄉、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界;西南面與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相鄰;西面與民樂縣、山丹縣毗鄰,北面與金川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疾苦相靠。境內地勢以山地、平原為主,與戈壁沙漠東西展開,南北山嶺夾峙,相間排列,山地平川交錯,綠洲荒漠綿延。最低海拔1452米,最高海拔4442米,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400米。  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4.8℃,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無霜期134天。年平均日照2884.2小時,日照率65%。年蒸發量2000.6毫米。永昌自然礦藏豐富。全縣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約60餘種,礦產地90多處,其中大型礦床約20種,中小型礦床難以定數。除包括鎳在內的鐵、銅、錳、鋅、鋁、鉛、鎢、鈾、銻等金屬礦藏外,非金屬礦產有花崗石、大理石、陶土、膨潤土、石英砂、石灰石、白雲石、矽石、水晶石、冰洲石、王髓瑪瑙等。儲量豐富,潛力無限,亟待投資開發。其中煤炭、花崗石儲量尤為豐富,產量居甘肅省前列。  豐富的水電資源是永昌縣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的有力支撐。境內地表水資源總量年均5.3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1.6萬千瓦。轄區內建有火電廠一座,裝機容量30萬千瓦,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以上;現已建成梯級小水電站五座,年發電量600萬千瓦時以上,成為鄉鎮企業、合資企業和地方工業發展的能源保障。1996年國務院授予“農村水電電氣化縣稱號”。永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道312線和蘭新鐵路東西橫貫全境;縣、鄉公路四通八達,交錯成網,公路硬化率達100%。縣城距中川機場280公里。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2000門,縣城電話普及率達74%,已與國際國內聯網。同時開通了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和農村“一點多址”微波電話。西蘭烏光纜東西穿越縣境。永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勤勞敦厚的永昌人民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共歷鸞鳥、番和、驪靬、顯美、焉支、嘉麟、天寶、永昌八縣相沿至今。悠久輝煌的歷史為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蹟、文物典籍,提供了歷史沿革和自然風情相交織的旅遊資源。

經濟發展

永昌地域廣闊,土地肥沃,農業土地資源開發潛力頗大,其中現存耕地58萬畝是河西走廊的主要產糧區,甘肅省糧油生產大縣,1994年被列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每年為國家提供的商品糧占全省的十五分之一,商品油占全省的九分之一,甜菜、黑瓜籽、大豆均已形成規模種植。森林覆蓋率高達12.1%。南部祁連山原始森林蒼鬱豐茂,松杉柏樺,破土生金。西大河、東大河、金川河三河沿崖楊柳成林,封山育林工程浩大,成效卓越,造林面積14萬畝,有效地防止了風沙移山,禾稼受害,維護了植被完整,生態平衡。祁連山終年積雪形成的雪水資源,不僅養育了永昌的高產農業,而且也使永昌的水產養殖形成規模。本地魚種鯽魚、鯉魚、草魚銷售市場良好,從美國引進的世界四大名魚之一的虹鱒魚早已飲譽絲綢之路。  縣境內有中央、省、市大中型企業20餘家,以冶金、化工、電力、鑄造等行業馳名全國,有力地帶動地方工業和鄉鎮企業向前發展。永昌縣工業示範區在1995年被確定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全縣工業涉及糧油加工、礦業採掘、建築材料、金屬冶煉、紡織地毯、機械製造、造紙等22個行業,160多個品種。其中部分產品已獲得全國全省名牌產品的盛譽,也有部分產品問鼎海外。 目前,永昌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社會保險保障等各項事業都已同步齊飛;交通、通訊、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立體交叉,相輔相成。縣內基礎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城市道路寬闊筆直,樓房林立;商業服務漸趨一流,食宿之地、購物中心、娛樂中心和遊覽場所眾多,分布均勻,質量上乘,強化了城市服務功能。

地形地貌

永昌縣地形複雜,山巒起伏,河渠縱橫,川原山峰相間,戈壁綠洲相連。境南祁連山層巒疊嶂,境北龍首山巍峨綿延,大黃山、武當山夾居其間,形成縣境內3個隆起帶、兩個狹長走廊平原和一塊殘丘戈壁荒漠區。地勢走向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冷龍嶺主峰海拔4442米,為縣內最高峰;東部戈壁沙漠區的張家坑海拔1327米,為縣內最低處。縣城所在地海拔1978米。  1.南部中、高山山地包括縣境南的大黃山和祁連山冷龍嶺、北松林、蓋掌大坂等一系列的平緩山脈和山間盆地,海拔在2500—4000米以上。陰坡有成片天然喬、灌林覆蓋,陽坡為山地草場,為該縣主要的林區和牧區。  2.中部低山丘陵地區包括龍首山、枸子山、武當山、風門山、龍口山等屬龍首山系的平行山脈和山間盆地,海拔在1600—3000米之間。該區除花草灘、大小青羊口灘、露泉灘為山間盆地,植被較茂盛,屬半荒漠草場外,其餘多為石質低山丘陵,植物稀疏,屬山地荒漠類草場。  3.北部沙漠戈壁地區包括龍首山以北、阿拉善台地南緣,海拔1700米以下,地勢平坦,戈壁茫茫,風積沙丘集中分布於土窩鋪,面積數平方公里。接近綠洲北部有較平緩的剝蝕丘陵、麻崗植被,覆蓋面在15%左右,僅適宜耐寒、耐鹽鹼的植物生長。  4.走廊平原綠洲地區包括祁連山、龍首山之間狹長平川地帶和洪積淤積細土平原地帶,海拔在1400~2500米之間。地勢平坦,物產豐富,為縣內主要的糧、油、果、菜產區。

物產資源

永昌縣地處河西走廊“蜂腰”地帶,境內地形複雜,氣象要素各異,山川河泉齊備,形成4個資源互補的自然經濟區,盛產糧、油、瓜、果、禽、蛋、肉、毛和土特產品。  1.糧食永昌縣為甘肅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1991年,糧食作物總產量為108555噸,平均畝產308公斤,人均產糧超千斤,每年給國家提供商品糧1億斤以上,占全省糧食定購任務的1/14,名列全省各縣前茅。  2.油料  1991年,全縣油料作物總產量9317噸,畝產平均88公斤。永昌以盛產胡麻籽而著名,1991年胡麻籽總產量7474噸。90年代以來,全縣年平均上交國家的油品500萬公斤以上,占全省油品定購任務的1/9,名列全省第一。  3.瓜果永昌境內日照長,溫差大,是優質瓜果的理想產區。1991年,全縣西瓜、白蘭瓜等瓜類總產量3389噸,平均畝產2942公斤;水果產量480噸,其中蘋果175噸,梨264噸,杏27噸,葡萄13噸。  4.畜產品在歷史上,永昌縣一直是牛、羊肉及其毛皮的主要產區。1991年來,全縣牛存欄40776頭,其中氂牛4044頭,牛肉總產量474.04噸;羊存欄243787隻,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羊71221隻,羊肉總產量3873.86噸,羊毛總產量370.87噸。  5.土特產品虹鱒魚。源於美國,為世界名貴魚種之一,適於恆溫泉水餵養,主要分布於北海子、焦家莊2鄉。1989年,養殖水面47畝,年產鮮魚4.5萬公斤。1991年,全縣水產品養殖面積158畝,總產量76噸,其中個體養殖虹鱒魚面積147畝,總產量27噸。髮菜。古名“龍鬚菜”,俗名“頭髮菜”。是一種野生的陸生藻類植物。主要分布於紅山窯、焦家莊、北海子、河西堡鄉的低山荒漠地帶,一般在冬季枯草季節採集。永昌髮菜是甘肅著名的特產之一,一般年產2000多公斤,1980年達5000公斤。因其為名貴宴菜,營養價值高,加之菜名為“發財”的諧音,大部分由外貿部門調集,遠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蘑菇。又名“洋蘑菇”,屬擔子菌綱,傘菌科,食用菌。其中以油雞腿、青把子、黃蘑菇為上品,主要產於新城子、焦家莊、南壩等鄉的祁連山淺山草原地帶。民國時期,四川等地商販雲集此地收采。50年代每年可收購乾蘑菇1.5萬公斤左右,以後逐漸減少,近年來農民自采、自食、自售者日多。甜菜。又名“糖蘿蔔”。永昌的甜菜平均含糖量為16.57%,高於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而飲譽國內外,1978年被確定為甘肅省甜菜種植基地。1991年全縣甜菜總產量20579噸,平均畝產4926公斤。麻黃。又名帶麻黃,中藥材。主要產於河西堡鄉的平口峽、東大山等荒山地區。雨水多的年份,每年約產35—60萬公斤左右,一般年份產25~30萬公斤左右,主要由藥材管理部門收購,遠銷全國各地。

動植物資源

1.動物資源永昌縣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雪豹、藏雪雞2種;屬二類保護的有藍馬雞、馬鹿、麝、猞猁、獺、鵝喉羚、天鵝7種;屬三類保護的有石豹、黃羊2種。獸類主要有老虎、黑熊、雪豹、豺、紫貂、水獺、猞猁、麝、馬鹿、灘黃羊等40多種;禽類多達114種,其中猛禽類有14種,鳴禽類有45種,鶉雞類有8種,涉禽和游禽類有14種,鳩鴿類有6種,攀禽類有4種。  2.植物資源永昌縣的植物資源分布較廣。1991年,共有林地面積29.6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67%。其中,天然林13.40萬畝,人I林14.86萬畝,零星植樹1.42萬畝。據調查,天然生長和人I栽培的樹種共24科、45屬,約70多種。在祁連山林區形成群落的主要樹種有青海雲杉、松柏、串地柏、高山杜鵑等15種;北部荒漠區形成群落的樹種有梭梭、白梭梭、花棒沙拐棗、寧條等;綠洲栽培樹種有油松、側柏、楊樹、柳、核桃、榆、沙棗、梨杏、蘋果等。野生藥用植物主要有:草參、枸杞、甘草、麻黃、益母草、黃芪、大黃、羌活、獨活、防風、柴胡、鎖陽、桔梗、土茯苓、赤芍、荊芥等。其中,以麻黃、甘草為多,利用價值較高。此外,鹿茸、麝香、羚羊角等藥材也比較豐富。

建制沿革

以“永昌”命名的行政區域建制最早見於元至元十五年(1278),當時稱“永昌路”。明置永昌衛,清雍正三年(1725)改為永昌縣,取“永遠昌盛”意而名之。  據境內發掘的石犁和鴛鴦池、毛卜喇、水磨關、二壩、九壩、亂墩子灘、九個井等20多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和大量文物考證,在距今萬年前到4000年前後原始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早期,人類就在今永昌縣境西大河和東大河流域繁衍生息。商周時為西戎牧地,春秋戰國至秦時為月氏諸族牧地。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頓單于遣右賢王逐走月氏,遂為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兵河西,逾焉支山,擊敗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10年後為打通西域,隔絕南羌與匈奴,又將二郡分為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縣地分屬武威郡和張掖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分為13州,今永昌縣境先後置4縣,即武威郡所屬鸞鳥縣,張掖郡所屬番禾、驪靬、顯美縣。三國魏至西晉,永昌為番禾、顯美、驪靬3縣地,先分屬兩郡,後改屬武威郡。永嘉五年(311年),前涼王張軌依焉支山置焉支、新鄣2縣,屬永寧中新置之武興郡,番禾、顯美、驪靬仍屬武威郡。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滅前涼。十一年(386年)秦將呂光自立涼州牧,定都姑臧,稱後涼。隆安元年(397年),禿髮烏孤自稱西平王,為南涼;同年,段業叛呂光,改元神璽,為北涼,後涼遂滅,今縣地屬南涼;隆安五年(401年),北涼沮渠蒙遜滅西涼和南涼,置涼、秦、沙3州,番禾屬北涼番禾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涼州領10郡,其中番禾郡領彰(鄣)、燕支(即焉支)2縣。西魏時顯美屬涼州,番禾郡領番禾。北周時,力乾(即驪靬)、鄣、燕支屬涼州總管府武威郡,廢顯美縣,其地入姑臧,番禾廢郡置鎮。隋文帝開皇中期(590年左右),復置番禾縣,屬武威郡。大業元年(605年),將力乾、鄣、燕支等縣併入番禾縣,仍屬武威郡。唐初仍置番禾縣。鹹亨元年(670年),於縣置雄州。調露元年(679年)廢州。天寶三年(744年),改番禾縣為天寶縣,景龍元年(707年)廢,先天二年(713年)復置。廣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所陷。鹹通二年(861年),張義潮逐吐蕃,克涼州,復歸唐朝。五代十國時期,涼州屬地均被吐蕃、回鶻、党項諸族占領。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歸宋領地,隸西涼府。宋景德元年(1004),党項族李元昊攻占甘、涼2州,於景祜五年(1038)在興慶府(今銀川)建立西夏政權,番禾置永州,屬西涼府。今金川西聖容寺旁的西夏文石壁,為這一時期的珍貴遺存。南宋寶慶二年亦即西夏寶義元年(1226),成吉思汗出兵滅西夏,重設西涼府。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諸王只必貼木耳築新城成,賜名永昌府”(《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立焉”(《元史·地理志》),屬甘肅行中書省。永昌之名自此始,沿用至今。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衛,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清雍正三年(1725),改永昌衛為永昌縣,隸涼州府。民國2年(1913),廢州改道,永昌縣屬甘涼道。1927年廢道,各縣直屬於省。1936年,劃全省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昌屬第六行政督察區。1936年11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駐永昌,建立中華蘇維埃永昌區(縣)政府,歷時40多天。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縣人民政府,屬武威行政專員公署。1955年10月改稱永昌縣人民委員會,屬張掖專署(河西3專署合併)。1961年又分設武威、張掖、酒泉3專署,永昌又歸武威專署所轄。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縣革命委員會,取代原永昌縣人民委員會。1980年,恢復永昌縣人民政府。1981年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縣劃屬金昌市。

節慶活動

元宵節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文化旅遊

永昌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和變遷中,保存和遺留了豐富的文物古蹟。據統計,全縣已發現的文物點178處。其中,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在上述43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石窟2處,古遺址9處,古建築15處,古墓葬9處,石刻4處,革命遺址4處。  鴛鴦池遺址  位於縣境河西堡鎮鴛鴦池村以南、金川河西岸的二層台地,是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文化遺存,屬甘肅仰韶文化馬廠類型,距今約4150多年。1973年和1974年,甘肅省博物館和地縣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先後兩次進行了挖掘和考查,共清理墓葬151座,出土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裝飾和藝術品3500多件,為中國文物寶庫增添了新的珍品。特別是彩陶的器形紋飾和墓葬的葬式、葬法,與過去的同類墓葬大有不同,有些文物是首次發現,為研究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末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也為探討“馬廠類型”與“半山”的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鴛鴦池出土文物曾於1974年與武威出土的銅奔馬同在北京故宮展出,轟動國內外。  驪靬古城遺址  據現有史料考查,驪靳縣建於西漢,是今永昌縣最早的古縣之一。其故址就在今永昌縣者來寨。由於它同古羅馬人有關,因此備受國內外學者矚目。對驪靬縣故址的進一步考證、挖掘和研究,將會成為古絲綢之路又一令人神往的考察熱點,也會成為永昌縣發展文化交流和旅遊的重要資源。長城橫貫於永昌縣境內的長城,漢代始建,明代補修,東與民勤縣大口子以南長城相接,西與山丹縣交界的繡花廟長城相連,全長約120公里。現存部分大體可分為3段:青山堡至民勤縣界為東段,長40多公里。因地處戈壁荒漠,長期風化剝蝕,大部分城垣呈2米高的沙土脊樑。但峰墩基本完好,均為約20米見方的墩堡,外築長約30米的圍牆。中段為金川西至月牙湖,長20多公里。因地處兩山夾峙的峽谷地帶,風沙侵蝕較輕,保存完好。特別是金川西至毛卜喇約7公里城段,烽燧突起,築內外雙城,原貌尚存,氣勢磅礴,甚為壯觀,是極好的旅遊觀光地段。西段為I信堡村羊莊子至繡花廟,長約20多公里。因地處大黃山北麓,自然風化嚴重,城垣殘缺不全。永昌縣境內的古漢、明長城,1981年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鐘鼓樓位於縣城中心,又名聲教樓。清嘉慶二十一年本《永昌縣誌》稱:“晨夕考鍾伐鼓,以振文教,故為聲教。”始築於明萬曆初年,十四年(1586)建成。樓規制仿西安鐘樓呈方形,分台基與樓體兩部分。台基邊寬22米,周—圍87.2米,高7.2米,盤外表以明式青磚護壁,中呈拱洞,通達四街。樓體2層3檐,塔式頂,通高24.5米。下層南北正中置隔扇門,左右為檻窗,斗拱為單翹單昂,造型渾厚壯麗。上層屋檐及檐柱向內收縮,檐下置望台,四向連通。樓體東南西北四面各懸巨匾3塊,上書:“麗日摩雲”、“民淳俗美”、“金闕迎恩”;“文運天開”、“奎壁聯輝”、“雲錦天香”;“中天一柱”、“懷柔西域”、“玉關通道”;“聲聞四達”、“保障金川”、“威宣沙漠”。整體建築結構嚴謹,造藝精湛,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現存最宏偉的中鼓樓建築。永昌鐘鼓樓曾在明崇禎年間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重修。1927年大地震,城樓、角樓俱毀,唯其獨存。1984年,又依原樣整修,使其更加絢麗壯觀。198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西路軍烈士陵園  1936年11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駐永昌,先後43天,與敵人作戰數十次,殲敵4000多人,並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紅軍總指揮徐向前及李先念等高級將領在縣城親自指揮戰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為緬懷西路軍將士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歷史功勳,1984年開始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園內建有烈士紀念堂,陳列有李先念主席的題詞,正中高聳著革命烈士紀念碑,上刻徐向前元帥的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園與北海子風景區毗鄰,構成了永昌縣最優美的風景名勝建築群體。除此之外,永昌縣還有眾多的石窟、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等歷史文物,正期待著人們的發掘和利用。

名勝古蹟

聖容寺位於縣城北10公里處。據多種佛教史籍記載,北魏太武太延元年(435年),西去印度的劉薩訶和尚行至番禾郡(今永昌縣)東北望御谷山,預言此山裂開當有瑞像(佛像)出現,時平則佛像俱全,時亂則首落。到了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果然有一佛像現於岩間,唯少頭。40年後,卻在距此山岩200公里之遙的涼州(今武威)城東7里發現佛首,即“奉至山岩安之,宛然符合”。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立為瑞像寺。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親往禮拜,改為感通寺。唐中宗時又改稱聖容寺至今。因它與位於縣城北1公里許的前大寺(金川寺)相呼應,故又稱為後大寺。聖容寺在古代是受到朝野重視的海內名寺,在絲綢之路占有重要位置,一度僧徒多達2萬人。後來幾度衰落,現存有石雕佛像和一些石窟。聖容寺塔保存完好(唐塔,與西安大雁塔甚似),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子風景  北海子風景 區古建築群位於縣城北1公里處,因青泉匯集,潭水瀰漫而得海名,為古永昌“八景”之一。據古《永昌縣誌》記載,“唐時敕建”大規模建築群,並“鑿池引水,種松柏諸樹,蔚然深秀”’“其地周延五六里,高下布置,據一邑之勝”。後經戰亂幾度興衰,大部分古建築均毀,尚存的五佛殿、觀河樓塔多系明、清重修。古《縣誌》還記載,北海子尚有“十景”:“香泉噴馥、馬流泛醇、沙橋觀魚、柳堤舞雪、法輪轉經、水榭聽潺、奎閣夕眺、雷峰摩雲、河樓覽翠、西圃燦霞。”  北海子風景區在經歷了漫長歲月之後,於1980—1985年又得到重新整修,不僅恢復了一些古建築,而且又增修了“顯美亭”、“驪靬亭”等仿古建築,使古老的北海子風景區重現昔日嬌姿,成為縣境內主要的旅遊點。  雲莊石窟和雲莊寺  雲莊石窟  祝巍山 在距今永昌縣(古稱番禾縣)南壩鄉正南約6公里處的祁連山中,有一處方圓約五公里的山巒,叫雲莊山,山上有一處在南北朝時期就很出名的石窟寺,叫山石窟和雲莊寺。  雲莊山,風景秀麗,美妙如畫。山上蒼松參天,幼林密布,輕嵐飄緲,雲氣滃罩;山下幽谷疊翠,細流潺潺,麝獐出沒,鳥語花香。站在峰頂遠眺,山北有東大河從西向東環繞,山南是廣袤無際的草原和銀裝素裹的雪嶺。石窟寺四周儘是奇峰峽谷縈迴相系。晴天,山峰高聳,像勇士挺立蒼穹;雨後,嵐煙淡裹,似少女飄逸於雲海;霧天的早晨,那白浪蒸騰的霧靄忽濃忽淡,如波濤涌動,若站在峰巔,腳下浮動著縷縷雲氣,真有點飄飄欲仙的感覺;當紅日正午,驕陽似火的時候,你若貪覓在密林香谷間,望著那萬紫千紅的野花,嘗著那又酸又甜的地朴子,呼吸著鬧市里絕對沒有的清新的空氣,或唱著山歌,或談論著人生的樂趣的時候,就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使人完全陶醉於一種寬慰輕鬆的意境之中。雲莊山,似一處靜謐神往、奇妙壯觀的蓬萊仙境。這就是永昌歷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和風景名勝區——“雲莊鋪翠”。  雲莊石窟,今存大小洞窟21個,分布在雲莊山主峰之下一個長約180米,高約60米的整體石壁的陽面。最大的洞窟,約有兩間房子大小,是按山體自然形成的崖洞修鑿而成的。此洞右面的石壁上,開鑿了一個一間房子大小的石窟,上下左右鑿得方方正正,十分精巧。窟正中開門,門兩邊各開一窗,相傳晉僧劉摩阿(劉薩訶)曾在這裡居住過。此窟“文革”前完好,後來,由於管理不善,牧人住宿燒飯,熏踐嚴重,致窗戶部分剝圯。其餘十多箇中、小石窟各具形態,散布於石壁上。  雲莊寺寺院,就坐落在這座山上,原有的寺院建築物完全依山勢高下錯落而布局;主峰之下,石壁之陽,聳立著三層高大的主殿;主殿西側是聖母殿,建在那個自然形成的崖洞——最大的石窟之上;聖母殿正南台地上,有三官樓峙立;由此東轉為奎星閣;閣右上為地藏洞、大士岩。這裡山勢陡峭,建有棧欄,越過棧欄爬上山頂,是仙靈窟宅,飛檐斗拱,欲躍欲飛。沿徑由東而下,有重崗合抱,崗前崗後建有幾處寺殿,其中最顯金碧輝煌者是道家真武觀,隱沒於綠樹叢中,十分秀逸可愛。林盡頭有一奇峰,登高遠眺,山北的村落、田園、水渠、道路一望無際。  雲莊石窟和雲莊寺建於何年,無從確考。清《五涼志》和《永昌縣城》記:“晉僧劉摩阿棲雲莊山寺石窟中。”“摩阿,俗姓劉,棲雲莊山。山腰有石洞,疑即其掛錫處也,北涼時西遊至酒泉歿,而荼毗骨化為珠,血化為丹。”又記雲莊山:“縣東南七十里,曰云莊山,其麓近河,雲氣翁郁因名,上多松。始置傳為晉僧摩阿。北岩有石房,中有石榻,其故居也。佛寺道觀,高下參差。雖鮮壯麗,而幽潔可玩。盤道有石,斜與寺對,天然一碑,上鐫‘松雲涌翠’四字彥之”。現有石窟,訪之當年耆老,乃雲“為摩阿掛錫處”。據此記載,劉薩訶當年曾在今永昌縣雲莊石窟居住修禪,並籌建了雲莊山寺。根據1979年出土於武威的《石佛瑞像》石碑關於劉薩訶在河西活動的記載估算,雲莊石窟和雲莊寺最早建造年代也在東晉後期,而且是先有石窟後有寺。因為劉薩訶是於正始九年(公元415年)10月到涼州番禾縣等地進行佛教活動的,在河西共22年時間,這期間,他繼東亻尊,法良開鑿了莫高窟,故而,也建造了番禾雲莊石窟寺。如果是這樣的話,雲莊寺初建至今1500多年來,也曾幾度興衰,幾度重建或修葺,據僅有的記載,明正統中(1441年)曾重建過。據南壩鄉當地老人說,清末已具規模,是一座前後互映,高下錯落而且宏偉壯觀的建築群。所有建築都是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時震毀的。荒廢了多少年的雲莊寺,在今天國家保護宗教信仰的政策感召下,這裡又建起了簡單的佛事活動場所。  西大河風景區  西大河風景區  地處祁連山主峰冷龍嶺北坡,海拔3421米,西大河水庫總庫容6800萬立方米,這裡有雪山景觀,高原牧場,以及高山峽谷中的原始森林,珍奇異獸,景色十分宜人。漢代鸞鳥故城座落於水庫北岸,是集自然與歷史的旅遊勝地。西大和河風景距縣城78公里,永西公路通往景區。  金川峽水庫、漢、明長城及聖容寺塔 金川峽水庫位於縣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峽谷中,庫容面積6500萬立方米。沿水庫上游西行,漢、明長城從御山峽穿越,過古金呂城所在地毛卜喇;這裡長城保存完整,形制規整,女兒牆、墩院、旗墩俱存,沿丘陵溝壑起伏,婉如一條巨龍,氣勢雄偉。倚水泉子堡西出繡花廟和山丹境內的長城連線,長約60公里,特別是金川西村至毛卜喇7公里的城垣尤為完好,烽燧突起,築內外兩道城,氣勢磅礴。聖容寺塔座落於金川西村的一山崗上,塔因寺而名,建於唐代。其形與西安小雁塔相仿,是河西現存的最早的古塔建築。高16.2米,為七級方形,空心磚結構,內有壁畫及文字題記,隔御山峽河谷對面山崖上有一方形七級磚塔,高4.9米,外形與大塔相似,均屬唐代建築。其次,御山峽谷還有西夏六體文石刻,花大門石刻,北山岩畫,高昌王墓等旅遊景點。開闢有旅遊公路、度假村、水上飛人,氂牛渡海等旅遊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