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九嶷山

永州九嶷山

內奉舜陵石碑一塊,高3米,寬2米,上刻隸書“帝舜有虞氏之陵”。 相傳舜帝南巡之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 為一石山溶洞,洞外瀟水支流有如一條玉帶,繞山而過。

九嶷山簡介

九嶷山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名山之一,素以豐富的文物古蹟、獨特的自然風光,奇異的溶洞和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著稱於世,是國家4A景區、湖南省新“瀟湘八景”之一,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
九嶷山
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轄區內已開發的景點主要有舜帝陵、紫霞岩、舜源峰、玉琯岩、古舜廟遺址、文廟、鳳凰岩、桃花岩、永福寺等數十個。同時以其人文景觀名播宇內。
九嶷山九峰聳立,山峰聳翠,巍峨壯麗,溶洞密布,綠水常流,自然風光十分秀麗。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域、石樓、朱明、瀟韶八峰,拔地而起,如眾星拱月,簇擁著舜源峰,緊緊依偎在兩旁的娥皇峰與女英峰,特別端莊秀麗,婀娜多姿。登臨舜源峰,極目遠眺,莽莽群山,綿延起伏,如千帆競發,奔騰而來,不禁使人想起“萬里江山朝九嶷”的佳句。 舜源峰下,有舜廟,紅牆碧瓦掩映在綠樹叢中,秦松漢柏高聳入雲,香杉修竹茂密蒼翠。碑碣林立,古蹟甚多。最著名的景點有舜源峰、舜帝廟、三分石、寧遠文廟以及紫霞岩、玉琯岩等。九嶷山是一個瑤族聚居區,瑤族的瑤歌、長鼓舞,以及瑤家姑娘出嫁“坐歌堂”的婚俗,都是風趣而極富情致的活動,可使人永誌不忘。此外瑤家的銀飾、刺繡、編織、挑花等,都是久負盛名的手工工藝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景觀概況

九疑山自然風光如詩如畫。九疑山群峰拔地而起,層巒疊翠,萬千峰巒,無一不朝向舜源峰,所以自古就有“萬里江山朝九疑”之說。九疑山奇岩怪洞甚多,主要有紫霞岩、桃花岩、玉琯岩等,
九嶷山景點
其中紫霞岩被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列為“楚南十二名洞”九嶷山秀美風光(16張)之首。九疑山是湘江發源地之一,有大面積的原始次生林,樹木蔥蘢、林海莽莽、繁花似錦、爭奇鬥豔,特別是石樅、香杉、斑竹被譽為“九疑三寶”,為此獨尊,更具特色,眾多的江河、流水、深潭點綴其間,高山和平湖融山水一體,山在水中生,水在山中流。林中珍禽異獸出沒無常,鶯歌燕舞,充滿生機。空中雲彩飄逸,紅霞萬朵,石峰直插雲中,有靜有動,其環境之幽靜,風光之秀麗,絕無僅有。“灌溪仙境”、“瀟水涵青”、“高峽平湖”就是其中的著名景點。
現在,九嶷山為湖南省六大風景名勝區和十大旅遊區之一,國家4A級旅遊景區。旅遊資源豐富,景區面積約530平方公里,分五大景區,景點150多處。
舜帝陵景區,主要景點有舜帝陵、舜源峰、紫霞岩;
玉琯岩景區,主要景點有天然石山盆景、玉琯岩摩岩石刻、永福寺、金蛙湖、半邊山、鳳凰岩;
三分石景區,主要景點有舜公石、畚箕窩原始次生林、淚竹園、小東江水庫、住龍門渡假區、婆婆石、望夫石、涼傘亭、楓木鋪瑤寨等;
灌溪風光景區,主要景點有下灌狀元樓、烈士墓、雲龍牌坊、翰林牌樓、五臣山、明月山、讀書岩、青山尾十里畫廊、太平軍古戰場、象岩;
瀟水涵青景區,主要景點有瀟水十八灣、牛軋嶺瑤家吊腳樓、水市水庫、水市烈士陵園。
縣城為人文景觀集中區,有文廟、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泠南書院、東溪寺、逍遙岩、城頭寨、貞節牌坊等景點。縣東有泠道古城遺址、駱家戲台、桃花岩。縣北有舂陵古城、柏家坪老街等景點,縣西有五里溝風光帶。

舜帝廟

位於舜源峰腳下,與娥皇峰對峙。漢代即於舜源峰上建廟祀奉;現存舜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四年( 1371 ),清代重修,正殿已圮,廟後亭內豎立“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一通。山間大小溶洞遍布,
舜帝廟
洞內鐘乳石形成的各種物狀,綺麗瑰奇,美不勝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舜源峰下的紫霞洞。該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寬廣明亮,可容千人;內洞幽深較小,景物迷人。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所載,為道教“第二十三洞天”,名曰“朝真太虛洞天”,傳說昔有道士居於洞內修煉。
舜帝廟原是一座紅牆綠瓦建築,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由照壁、午門、拜亭、正殿、寢殿、省牲亭及左、右朝房構成。圍牆長約540米,占地約80000平方米。左右兩房有二井,名龍眼井。廟前照壁上的“九嶷山”三個大字,為玉琯岩石刻的拓片,出於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手筆,白底黑字,於三里遠的涼傘坳即清晰可見。入午門,有左、右、中三個石階上於拜亭。拜亭三楹,氣勢雄渾。歷代皇朝派官祭舜陵,即在拜亭舉行祭祀儀式。亭式有一石碑,高2.7米,寬1.8米,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建立之“撫瑤頌碑”。拜亭左壁曾做有清代人李永紹所繪“九嶷山圖”石刻一方,長0.8米,寬0.5米,刻九峰全景。正殿為舜廟之主體建築,重檐斗拱甚為壯觀。其結構與歷代帝王宮殿相同。左右兩側為朝房和碑亭。右側靠圍牆處,大石擁立,樹木清幽,石上刻有“正穴”二字。過正殿沿石級而上為寢殿。內奉舜陵石碑一塊,高3米,寬2米,上刻隸書“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廟四周,楓柏扶蔭,顯得莊嚴而肅穆。旁有香杉15株,大可連抱,質地堅韌,旃香如旃檀,與常杉有異,故名香杉。舜帝廟的大部建築早年已毀,目前正在進行全面修復,但華夏子孫祭祀舜帝的活動,不論官方還是民間,從來沒有停止,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後,前往拜祭的人絡繹不絕。

舜源峰

九嶷山主峰,海拔610米,居中間位置,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樓、朱明、簫韶八峰,拔地而起,如眾星拱月,簇擁著舜源。緊緊依偎在兩旁的娥皇峰和女英峰,特別端莊秀麗,婀娜多姿。
舜源峰
相傳舜源峰因舜帝駕崩後葬於山腳下而得名,娥皇、女英二峰則相傳是舜帝二妃的化身。當年二妃尋找舜帝未著,被大風阻於洞庭湖的君山,死後遂化作兩座山峰,護立在舜峰的兩旁。九嶷山九峰中,舜源峰最高,巍然聳立,登臨峰頂,極目遠眺,莽莽群山,綿延起伏,如千帆競發,奔騰而來,使人有“萬里江山朝九嶷”之感。

三分石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寧遠縣城南百里處,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海拔1822米。相傳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山峰岩縫間,有清泉脈脈下瀉,如瀑布垂練。峰頂常有浮雲繚繞,平常很難見到它的真面目,
三分石
只有秋高氣爽、萬里無雲之時,才向人們展現其雄姿。三分石南面萬山中,有荊竹叢生,竹尾下垂著地,如碧線帶,隨風飄拂沙沙作響,後人稱之為斑竹掃墓。三分石對面山上,有萬畝斑竹園,其內斑竹遍布。斑竹因有淚痕似的斑點而得名。相傳當年二妃尋找舜帝來到三分石下,遇一老翁告知舜帝憤斬孽龍,負傷身亡,葬於峰下,悲痛萬分,哭了七天七夜。她們的眼淚灑在竹上,留下了點點斑痕,是為斑竹。
三分石如三支玉筍,鼎足而立。峰間相距各5里。峰勢險絕,直插雲霄。古人有詩云:“一峰浮黛插雲霄,石作三分結構牢,雲外有人攀玉筍,山中何處覓仙桃。”《九疑山志》載:“三峰並峙如玉筍,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盤石、步履石、馬跡石,又有香爐石,有足有耳,形質天然。其間有冢,以銅為碑,字跡泯滅不可認,或疑為舜冢。”
三分石是如何來的呢?相傳舜帝南巡之時,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勝。中午時分,他和侍從們在峰頭野餐,不覺醉酒。酒壺遺忘在峰頭上。有一隻大鵬恰巧飛臨此山,見有一壺酒,便俯衝下來,用銳利如鉤的尖嘴一啄,當下石壺分成三塊,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長流不息的泉水,這就是瀟水之源。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噴涌,垂崖傾注如白練懸空,若煙若霧,水流激石,驚浪雷奔。當中一脈,為瀟水之源泉,俗稱“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紫霞岩

又名重華岩,為一宏大的石灰岩溶洞,洞口有一高數丈的岩石,在日光的斜照下,變得紫氣縹繞,故稱紫霞岩。紫霞岩分外岩和內岩。外岩甚為寬敞明亮,下有石田,級級相承,水從石頂洗涮而下,流入石田之中。
紫霞岩
內岩從外岩右側一洞口進入,岩內曲折黑暗,鍾乳或垂或立,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入內百餘步,即聞潺潺流水之聲,有蓮花般的鐘乳立於水中,此曰:“水打蓮花”。再入內,依次還有“猴子把洞”、“無為洞”、“讀書堂”、“仙人田”、“八音石”、“九曲黃河”等景觀。“九曲黃河”景觀最具特色,入內只見流水清冽,淙淙作響,卻不知來自何處,流向何方。因其有九渡迴環,故曰“九曲黃河”。
玉琯岩
位於舜源峰南2公里處。為一石山溶洞,洞外瀟水支流有如一條玉帶,繞山而過。洞寬約7米,高3至4米,溶洞不深,豁達明亮。洞口壁額有宋人李挺祖書“玉琯岩”。右壁刻有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所書“九嶷山”三個大字,字高1.8米,寬1.9米,筆力蒼勁遒拔。旁刻有漢蔡邕的《九嶷山銘》,洞壁還有歷代名人的題字和詩文。與紫霞岩聯成一氣,自成一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嶷山銘碑

位於九嶷山玉琯岩上。碑高0.53米,寬0.63米,銘文9行,字徑約0.05米,跋語作5行,字較小,於銘事後。銘文為東漢蔡邕作。據《金石文錄》雲,碑文“取法漢隸,結構有體,在宋人中亦有可多得”。
九嶷山銘碑
其銘文是:“岩岩九嶷,峻極於天,能角膚合,興布建雲。明風嘉雨,浸潤下民,芒芒南土,實楨厥勛。建於虞舜,聖德光明,克諧頑傲,以孝蒸蒸。師錫帝世,堯而授徵,受終文祖,璇璣是承。大階以平,人以有終,遂葬九嶷,解體而升,登此崖嵬,托靈神仙。”碑文為宋淳祐六年(1246)郡守李襲之所刻。

寧遠文廟

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遠縣城。始建於北宋,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光緒年間所建,
寧遠文廟
為湖南迄今保護最完好的一座文廟,也是全國除山東曲阜孔廟外最大的一座孔廟。主要建築有大成殿、後殿、戟門、欞星門、東西廊廡和泮池,占地約9000平方米。氣勢雄渾,風格古樸,布局嚴謹。大成殿歇山重檐,殿宇軒昂,為宮殿型風格。後殿為懸山重檐,檐口採用卷棚形式。文廟雕刻精美,十二根石柱浮雕龍鳳紋飾,大成殿前石質的五龍浮雕,栩栩如生,藝術價值很高。

仙人洞府

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
仙人洞府
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 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二十三洞天 九疑山洞
周回三千里,名曰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

名特產品—九嶷斑竹

早就聽說過美麗的九嶷山舜帝陵(今湖南寧遠縣東南),更一直感動著舜帝那種“勤為民,憂苦人,
九嶷斑竹
只為蒼生不為身”的精神。前段日子有幸到九嶷山暢遊了一番,不僅為美麗的九嶷山風景折服,也對九嶷山的美食深深回味,尤其是九嶷山引起那么多美麗的傳說,明曉了以後,心靈底處不禁種下了深為舜帝精神折服的情懷。

舜帝身亡

有一年京城湧來成千乞丐,舜帝覺得奇怪風調雨順怎么這么多人乞討?命丞相查明事因才知道,原來在江南九嶷山一帶本來是魚米之鄉。可近年九嶷山峰上那條河流的源頭被一條蛇妖堵死,再也沒有一滴水流出, 依靠河水灌溉田園樁稼的百姓對蛇妖毫無辦法 只能任田地荒廢,背井離鄉流浪乞討到了京城。舜帝聽後馬上帶上寶劍趕去九嶷山斬殺蛇妖!後來舜帝把蛇妖殺死了但他也受了重傷。兩位皇妃聽後到訊息後帶上畫師畫的九嶷山地形象貌圖趕往九嶷山 兩們皇妃歷經千山萬水一路南下尋往舜帝斬妖的地方,但歷經之路有七座山都跟九嶷山山形都相似令兩妃子悲苦交加,歷經千山萬水千辛萬苦才找到舜帝斬妖的地方 ,可到時舜帝已經歸天,兩位皇妃傷心欲絕痛哭時眼淚擦在了身邊的竹節上,到現在那的竹子還能看到斑斑淚痕 現在的人叫它為淚竹。
九嶷山位於永州市寧遠縣城南60里,素以獨特的風光,奇異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動人的傳說,馳名中外,令人神往。九嶷山,又名蒼梧山。舜帝百歲那年到南方巡視,不幸死在蒼悟;後來葬在九嶷山,
舜帝陵園
此地於是被後人稱為零陵。而舜帝——我們的始祖,自小勤勞樸實孝順,卻多遭磨難。舜的父母和弟弟因嫉妒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賜給舜做妻子,同時也很貪圖堯帝賞賜給舜的眾多良田和財物,於是多次密謀傷害舜,想致舜於死地,可舜都以博大的胸懷寬恕了他們,並在即位後仍不斷去看望曾迫害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他的一生,是仁孝開明的一生,對中華民族淳厚民風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舜帝也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九嶷山植物(21張)葬於江南九疑"。在九疑這塊神奇而美麗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為民服務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讚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水經注》云:“蒼梧之野,峰秀數邵之間,羅岩九峰,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傳說,舜帝死後,二妃娥皇女英千里迢迢前來尋覓,溯瀟水而上,沿大小紫荊河而下;由於九峰相仿,令人疑惑,終未得見。九嶷山,九峰聳立,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域、石樓、朱明、瀟韶八峰,拔地而起,如眾星拱月,簇擁著舜源峰,緊緊依偎在兩旁的娥皇峰與女英峰,特別端莊秀麗,婀娜多姿。登臨舜源峰,極目遠眺,莽莽群山,綿延起伏,如千帆競發,奔騰而來,不禁使人想起“萬里江山朝九嶷”的佳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