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山西省臨汾市所轄縣]

永和[山西省臨汾市所轄縣]

永和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縣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永和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陝西延川縣一河之隔。 永和縣總面積為1212平方公里,全縣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總人口53539人(2002年)。縣政府駐城關鎮。2009年,永和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87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 縣境有舊石器遺址、新石器遺址、商周墓葬遺址、漢代城堡遺址並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 永和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獨具魅力。永和縣人類文明的鼻祖伏羲的故里,2008年,永和乾坤灣被列為全市十大特色旅遊景點之一。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永和縣 永和縣

據《元和郡縣誌》,縣以縣西永和關為名。“永和”典出“永履和樂”語。

歷史沿革

西漢於今縣城西南8千米置狐瞷縣,屬河東郡。

東漢廢。三國魏復置,屬平陽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廢。

北周大象元年(579)於今縣城南8千米置歸化縣,於狐瞷縣故治置臨河縣、郡,隸汾州。

隋開皇三年(583)廢郡,縣改屬隰州。十八年改臨河縣為永和縣,改歸化縣為樓山縣,俱屬龍泉郡。大業末年廢樓山縣。

唐武德二年(619)徙今治,於縣置東和州。六年復置樓山縣,貞觀元年(627)廢。次年廢東和州,縣屬隰州。

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屬臨汾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區。

1958年廢。

1961年復置,屬晉南專區。

1967年屬晉南地區。

1970年屬臨汾地區。

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2001年,撤銷罷骨鄉,併入城關鎮,更名為芝河鎮;撤銷署益鄉,併入桑壁鎮;撤銷西莊鄉,併入閣底鄉;撤銷泊洋鄉,併入交口鄉。區劃調整後,全縣轄2個鎮、5個鄉:芝河鎮、桑壁鎮、閣底鄉、南莊鄉、打石腰鄉、坡頭鄉、交口鄉。縣政府駐芝河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永和縣轄2鎮5鄉,79個行政村,314個自然村。

鎮:芝河鎮、桑壁鎮

鄉:打石腰鄉、坡頭鄉、閣底鄉、交口鄉、南莊鄉。

地理環境

位置

永和縣地處呂梁山脈南端,黃河中游晉陝大峽谷東岸,臨汾市西北邊緣。縣境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46公里,總面積1219平方公里。永和東鄰隰縣,南連大寧縣,北與石樓縣接壤,西與陝西延川縣一河之隔。

地質

永和縣以新生界第四系細砂、泥灰岩、紅色土、黃土及近代沖積層為主,河谷地帶為中生界三迭系長石砂岩、石英砂岩及泥岩。

地貌

永和縣境內山脈分為三支;縣城西部一支以四十里山為最高,海拔1399米;縣城東部一支地勢高亢,海拔在1500米以上,茶布山海拔1524米,為縣內最高峰;縣境南部一支,海拔也在1500米左右;西部黃河岸畔,海拔在600米以下。

土壤

永和縣以灰褐土性土為主,黃河沿岸為山地灰褐土,東山、南山為褐土性土。

水文

永和縣境內河流除黃河縱貫西境外,還有芝河、桑壁河。這些河流均屬黃河水系。

氣候

永和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極端高溫35.8℃,極端低溫—22.2℃,無霜期平均183天,最長199天,最短161天,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平均2541.7小時,年10℃以上積溫,平均3674℃,年平均降水量554.3毫米,主導風向:西北風,平均風速2.4米/秒,主要災害有旱、風、雹等。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永和縣植被以沙棘、黃薔薇、虎榛子等灌草叢為主,此外,尚有刺槐、榆、油松、山楂等林木。

礦產資源

永和縣礦藏資源貧乏,分布有少量煤炭、煤層氣及石材等。

人口

2017年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65829人,比上年末增加147人。全年全縣出生人口478人,人口出生率為7.27‰;死亡人口331人,死亡率為5.03‰;自然增長率為2.24‰。

經濟

綜述

永和縣農田建設 永和縣農田建設

2017年,永和縣生產總值83031萬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518萬元,下降13.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5%;第二產業增加值16486萬元,增長9.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9%;第三產業增加值47027萬元,增長11.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6%。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5251萬元,增長19.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93萬元,增長15.0%;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9143萬元,增長3.9%。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627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1940美元。

全年全縣財政總收入23600萬元,增長49.6%。一般預算收入10103萬元,增長32.4%。稅收收入8198萬元,增長29.8%,其中國內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城建稅總計完成稅收4285萬元,增長8.0%。一般預算支出125195萬元,增長58.3%。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81.3%,教育支出下降3.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8.7%,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減少14.8%,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減少26.1%,公共安全支出增長21.8%,節能環保支出減少192.7%。

第一產業

2017年,永和縣農作物種植面積27203.8公頃,比上年減少377.3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3555.1公頃,減少141.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016.8公頃,減少53.2公頃;棉花種植面積60.3公頃,減少45.6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4143.1公頃,減少414.7公頃;小麥種植面積88.2公頃,減少81.4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54653.4噸,減少33.5%。其中,夏糧138.9噸,秋糧54514.5噸,減少33.5%。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586公頃,增加121.1%。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588公頃,增加348.5%。經濟林面積2998公頃,增加416.8%。年末全縣森林面積22911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7%。

全年全縣豬牛羊肉總產量2209噸,比上年減少6.1%。其中,豬肉產量1284噸,減少9.7%;羊肉產量683噸,增加7.8%。年末生豬存欄10512頭,生豬出欄15279頭。羊存欄83146隻,牛存欄2473頭,家禽存欄171004隻。禽蛋產量1742噸,減少0.4%。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8萬千瓦,減少13.6%。機械耕地面積9357公頃,增長19.1%;機械播種面積8143公頃,增長22.0%,機械收穫面積1950公頃,增長5.4%。

第二產業

2017年,永和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2841萬元,比上年增長13.7%,在二產中所占比重為77.9%,比上年上升了3.5個百分點。

2017年我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3194萬元,同比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695.2萬元,同比增長15.6%。

全年全縣建築業總產值6561.8萬元,比上年減少38.66%。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5.1萬元,增長22.5%,上繳稅金304.4萬元,減少15.3%;應交增值稅266.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6.7%。

第三產業

2017年,永和縣全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571.9萬元,增長6.8%。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8977.3萬元,增長8.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594.6萬元,增長0.9%。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42317.5萬元,增長6.4%;餐飲收入額6254.4萬元,增長10.0%。

全年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470萬元,增長8%。年末全縣固定電話1331部,新增行動電話用戶600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46704戶,行動電話普及率70.9部/百人。全縣寬頻接入用戶達到8551戶,增長144.3%。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01202萬元,比年初增加35347萬元,比年初增長21.3%。各項貸款餘額45913萬元,比年初增加6526萬元,增長16.6%。

全年全縣保費收入4516萬元,增長49.6%。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3270萬元,增長47.6%;意外險業務保費收入460萬元,增長108.1%;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786萬元,增長124.5%。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280萬元,增長403.8%。其中,意外險理賠1024萬元;為296個貧困家庭賠付238萬元;農業種植保險理賠金達1400萬元;各種運輸工具理賠618萬元。

交通運輸

2017年末,永和縣公路線路里程913.11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115.6公里。

年末全縣境內共有機動車2668輛,其中大型車212輛,小車2448輛,有駕駛員6909人,其中汽車駕駛人6123人。

社會事業

教育

朝陽寺牡丹 朝陽寺牡丹

截至2017年,永和縣普通中學3所,普通國小11所,幼稚園3所,職業中學1所。

文化

乾坤灣 乾坤灣

截至2017年,永和縣年末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全縣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廣播電視台1座。年末數字有線電視6200戶。

衛生

截至2017年,永和縣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88個,其中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全縣衛生機構(含診所)共有床位203張。全縣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34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永和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32797人,比上年增加924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9959人,比上年減少868人;參加失業保險2915人,參加工傷保險3900人,比上年增加48人;參加生育保險2955人,全縣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98%。

全年全縣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213人,比上年減少56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653.3萬元,比上年增加43.7萬元;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922人,比上年增加149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663萬元,比上年增加240.6萬元。

旅遊景點

永和文廟大成殿

文廟創建於元至元年間(1841——1868年),現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位於永和縣閣底鄉東征村,距縣城80餘華里。2005年重新修建的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占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決策築輝煌”、“紅軍東征在永和”和“老區人民愛紅軍”為主題分三個展廳。

紅軍崖 紅軍崖

望海寺

望海寺景區在打石腰鄉境內,寺廟距縣城24公里,位於一個小山包上,占地近六百平方米,創建年代待考,僅存三個建築。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蛇曲(山西永和)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黃河東岸永和縣南莊鄉、打石腰鄉、閣底鄉,面積210k㎡,是以黃河幹流晉陝大峽谷中五個巨大的河流蛇曲為主體。

著名人物

王學詩,男,現任山西省永和縣中醫院院長,中醫副主任醫師。

霍虎勇,國家一級作家。現任山西日報報業集團《三晉都市報》高級編輯。中國“80後”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啞春》 、《山楂樹之戀》、《我曾用心愛過你》。

馬毅傑,現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臨汾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永和縣文聯主席。

馮建峰,“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導。

名優特產

永和紅棗,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獎章,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棗鄉”稱號,是全國無蟲紅棗第一縣。1997年10月,在山西省首屆乾果經濟林產品評獎展銷會上,永和木棗被評為“山西十大名棗”。2007年10月,永和縣被省農業廳確定為特色農產品(紅棗)生產基地縣。同年12月,永和縣乾坤灣有機紅棗被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專業委員會認定為2007年度有機轉換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