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這首詠物詞,當作於蘇軾貶黃州時期。其間,詩人的好友章質夫有詠楊花詞《水龍吟》一首,盛傳一時,詩人因依原韻和了這首詞寄去,並囑“不以示人”。詞中通過豐富的想像和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擬人化手法,把詠物和寫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物即人,兩不能別”。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基本信息

原文

水龍吟次韻⑴章質夫⑵楊花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⑶。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⑷。縈損柔腸⑸,困酣嬌眼⑹,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⑺。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⑻。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⑼。春色三分⑽,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⑴次韻:用原作之韻,並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
⑵章質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縣)人。時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常與蘇軾詩詞酬唱。
⑶從教:任憑。
⑷無情有思(sì):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這裡反用其意。思:心緒,情思。
⑸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用唐白居易《楊柳枝》詩:“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
⑹困酣:睏倦之極。嬌眼:美人嬌媚的眼睛,比喻柳葉。古人詩賦中常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
⑺“夢隨”三句: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⑻落紅:落花。綴:連結。
⑼一池萍碎: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⑽春色:代指楊花。

譯文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蕩在路旁,看起來是無情物,細想卻蕩漾著情思。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閉。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
我不怨恨楊花已經落盡,恨只恨那西園,百花凋落難重綴。早晨一陣風雨後,哪能再見楊花的蹤跡?早化作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為塵土,一分落入池水裡。細細看,那不是楊花,點點全是分離人的眼淚。

詞牌介紹

《水龍吟》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清真集》入“越調”。各家格式出入頗多,茲以歷來傳誦蘇、辛兩家之作為準。一百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又第九句第一字並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格律對照

仄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說明: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章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加黑體字有韻腳所在。)

創作背景

這首詠物詞約作於公元1081年(元豐四年),蘇軾45歲,正謫居黃州。章楶,福建蒲城人,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詠楊花的《水龍吟》,蘇軾的這一首是次韻之作。依照別人詞的原韻,作詞答和,連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韻”或“步韻”。蘇軾在一封給章質夫的信中說:“《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雲,亦告以不示人也。”
一般認為這首詞作於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時蘇軾與章同在京城,交往頻繁。但信中提到章質夫“正柳花飛時”出任巡按,則與公元1081年初夏(史料記載為神宗元豐四年四月)章出為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的經歷及季節特徵相吻合。故定為公元1081年(元豐四年)更為妥當,時為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二年。

文學賞析

蘇軾的這首詞題為“詠楊花”,而章質夫詞則為詠“柳花”,二者看起來相互牴牾,實則不然。隋煬帝開鑿運河,命人在河邊廣種柳樹,並御賜姓楊,故後來便稱柳樹為“楊柳”。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
這首詞約作於公元1081年(元豐四年),蘇軾45歲,正謫居黃州,是蘇軾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章質夫的柳花詞已經
以其摹寫物態的精妙成為一時傳誦的名作。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的情況下,和韻要超越原
唱實屬不易。蘇軾卻舉重若輕,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詠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跡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
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兩不能別”。
詞的上半闕意在寫物,描寫楊花的隨風飄零和若即若離。詞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楊花的本質,似花又不是花,無人憐惜,任其
飄零。第二句賦予楊花以人的情感,“離家”本是無情之舉,但它“傍路”又露難捨之意,道是無情卻有情。第三句採用擬人的手法,將楊花比作思親的少婦。纖細
的柳枝,猶如思婦離愁百結的柔腸;鮮嫩的柳葉,仿佛思婦欲開還閉的嬌眼。描寫細緻生動,楊花飄忽迷離的狀態躍然紙上。第四句承接“有思”,少婦為何而思,
原來是為遠方的夫婿。夢中與夫婿重逢,卻被黃鶯的啼叫驚醒,如果讓人不惱怒!此句化用唐人金昌緒之詩《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詞的下半闕旨在抒情,感嘆春光一去不復返的遺憾、惜春之情。柳絮飛盡,已是暮春時分,百花凋零;恨春光不再,表惜春
之情。晨雨過後,柳絮化作浮萍——不忍看著它消逝,只能藉此聊以自慰。春色留不住,終是離去,二分歸於塵土,一分歸於流水。仔細看來,池上的浮萍不是柳
絮,卻是離人的眼淚,照應了上半闕關於思婦的遐想,思婦久候良人、良人卻杳無音訊的幽怨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春色三分”的描寫獨具匠心,將時光量化的
手法並不是蘇軾首創,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無賴是揚州。”便是經典名句,但並不如蘇軾的寓意靈活巧妙、別出心裁。
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此詞一出,讚譽不絕,名聲很快超過章的原作,成為詠物詞史上“壓倒古今”的名作。

名家點評

王國維《人間詞話》: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
朱弁《曲洧舊聞》:章質夫楊花詞,命意用事,瀟灑可喜。東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呂。徐而視之,聲韻諧婉,反覺章詞有織繡工夫。
魏慶之《詩人玉屑》:章質夫詠楊花詞,東坡和之,晁叔用以為:“東坡如王嬙、西施,淨洗腳面,與天下婦人斗好,質夫豈可比哉!”是則然也。余以為質夫詞中所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詩人議論不公如此。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
此詞是和作。詠物擬人,纏綿多態。詞中刻畫了一個思婦的形象。縈損柔腸,困酣嬌眼,隨風萬里,尋郎去處,是寫楊花,亦是寫思婦,可說是遺貌而得其神。而楊
花飛盡化作“離人淚”,更生動地寫出她候人不歸所產生的幽怨。能以楊花喻人,在對楊花的描寫過程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比章質夫的閨怨詞要高一層。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宋時流行“蘇黃米蔡”。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