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臌

水臌

水臌是臌脹類型之一。《內經》謂“按之而不起者,風水也。”不通者。拙擬有升麻黃湯,曾用之治癒數人,此升提胞系而使之轉正也。

基本信息

概述

水臌是臌脹類型之一。《內經》謂“按之而不起者,風水也。”不通者。拙擬有升麻黃湯,曾用之治癒數人,此升提胞系而使之轉正也。

病因

其證偶因嘔吐咳逆,或側臥欠伸,仍可通少許,俗名為轉胞病。孕婦與產後及自高墜下者,間有此病。

症狀

主要症狀有腹脹大,皮薄而緊,色蒼小便難,兩脅痛。多數患者面色萎黃,或伴黃疸,身上有時可見紅點(蜘蛛痣)。此由肝鬱傷脾,肝失疏泄,脾不運化,水毒結聚所致。

檢查

消化內科

腹脹伴暖氣、反酸,進食後加重或有腹瀉的病人,應掛消化內科。

普通外科

急起的腹脹、腹痛,伴嘔吐或不排氣、不排便的病人,應掛普通外科。慢性腹脹伴右上腹痛、進食油膩食物後加重者,亦應掛普通外科。

婦科

經常腹脹伴腰酸、白帶多的病人,應掛婦科。

肝炎科

腹脹伴厭油、黃疽的病人,應到肝炎科就診。

結核科

經常腹脹伴低熱的病人,應掛結核科。

心臟內科

有心臟病史,經常腹脹者,應到心臟內科就診。

神經內科

有下肢癱瘓的病人,經常腹脹,應到神經內科就診。

治療

方系人參、蓮子心、車前子、王不留行各三錢,甘草一錢,肉桂三分,白果十二枚。 方中白果,若以治咳嗽,可連皮搗爛用之,取其皮能斂肺也;若以利小便,宜去皮搗爛用之,取其滑而能降也。

鑑別

一、氣滯作脹:患者自覺上腹部脹滿堵塞,連及肝區和後背,甚則因脹致痛,每因生氣或情志刺激誘發或加重,伴有煩躁易怒,噁心嘔吐,食少噯氣,甚至吞酸等。治以疏達肝氣、和胃降逆。

二、脾虛腹脹:肝炎日久,長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脹,食後加重,伴有四肢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大便乾稀不調、小腹重墜、四肢不溫或有輕度水腫。治以健脾消脹、升清降濁。

三、血瘀腹脹: 病人小腹部持續性脹滿,晝輕夜重,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指甲青紫、微血管怒張,舌絳脈澀。查體可見肝脾腫大,腹壁靜脈曲張等。

四、濕熱腹脹: 胃脘少腹脹滿,甚至滿腹脹,持續不能緩解,多吃油膩則更甚,伴有煩躁,口渴不想喝水,頭暈不清、噁心、厭油膩,大便粘滯不爽,放屁惡臭、小便黃赤等。治以利濕為主,兼以清熱、調腸理氣。

另外還有脾胃虛寒腹脹、食積腹脹,臨床辯證應分清氣血虛實寒熱,不能一見腹脹就理氣,才能收到好的療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