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種學

水稻誘變育種的成就第二節 水稻高產育種第一節 水稻穿梭育種第二節

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全書共19章。前4章闡述全球稻作概況和水稻育種基礎理
論,涉及各主要產稻國的水稻育種歷程、稻屬分類、基因連鎖
圖、栽培稻起源與演化和稻種資源等內容;第5~10章是育種技
術通論,側重介紹育種目標制定、純系育種、雜交育種、誘變
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及組織培養技術,並分別闡明技術原理、特
色、方法和成就;第11~16章則圍繞產量、品質、病蟲害抗性、
耐逆性、生育期等育種專題進行論述,介紹有關性狀遺傳行為、
生理生化機制、環境影響、鑑定評價方法及改良途徑;第17~
18章著重介紹區域化試驗和種子生產;最後一章探討新技術在
水稻育種中的套用前景。本書內容新穎、理論結合實際,是迄
今為止國內論述水稻遺傳改良方面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
本書對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科技人員、高等農業院校有關專
業師生均有參考價值。

作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全球稻米生產和水稻育種概述
第二章 稻屬植物分類及栽培稻的基因連鎖圖
第一節 稻屬植物的分類及染色體組分析
第二節 亞洲栽培稻的核型及染色體數目變異
第三節 亞洲栽培稻的基因連鎖圖
第三章 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化
第一節 栽培稻的起源
第二節 普通栽培稻演化方向和類型
第三節 普通栽培稻的傳播和遺傳多樣性
第四章 稻屬遺傳資源的保存與研究
第一節 稻屬遺傳資源的全譜及其來源
第二節 稻屬遺傳資源的考察與收集
第三節 稻屬遺傳資源的保存
第四節 稻屬遺傳資源的評價與利用
第五章 稻作生態與育種目標
第一節 稻作生態環境與地理分布
第二節 稻作分布的限制因素
第三節 育種目標的制訂
第四節 不同稻作環境下的育種目標
第五節 世界各主要產稻國的育種目標
第六節 全球氣候變化與水稻育種
第六章 自然變異的選擇和利用
第一節 水稻品種的自然變異及其利用
第二節 純系學說與純系選擇
第三節 混合選擇與群體改良
第七章 雜交育種
第一節 雜交育種的發展和成就
第二節 水稻雜交技術
第三節 親本選配
第四節 雜交組配方式
第五節 雜種後代的選擇
第六節 加速育種進程
第八章 誘變育種
第一節 水稻誘變育種的成就
第二節 誘變育種的特點
第三節 物理誘變源
第四節 化學誘變劑及其使用
第五節 水稻的輻照處理
第六節 水稻的突變種類與突變嵌合體
第七節 水稻的突變性狀
第八節 誘變育種方法
第九章 雜交水稻選育
第一節 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概況
第二節 水稻的雜種優勢和雄性不育
第三節 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選育
第四節 恢復系的選育
第五節 雜交組合的選配
第六節 雜交水稻制種技術
第七節 化學殺雄劑的套用
第十章 組織培養
第一節 花葯培養
第二節 體細胞組織培養和無性系變異
第三節 原生質體培養
第四節 試管受精和胚搶救
第五節 離體種質保存
第十一章 水稻高產育種
第一節 水稻高產性狀分析
第二節 產量性狀的遺傳
第三節 理想株型與高產育種技術
第四節 矮化育種
第五節 水稻超高產育種
第十二章 品質育種
第一節 稻穀的組織結構和化學成分
第二節 稻米品質性狀及其遺傳
第三節 品質改良的方法
第四節 存在問題和對策
第十三章 抗病育種
第一節 抗稻瘟病育種
第二節 抗白葉枯病育種
第三節 抗紋枯病育種
第十四章 抗蟲育種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抗蟲機制與抗蟲性狀
第三節 抗蟲性的評價
第四節 抗蟲性的遺傳分析
第五節 選育抗蟲品種的方法
第六節 抗蟲育種進展
第七節 存在問題和研究途徑
第十五章 抗逆性育種
第一節 耐冷性育種
第二節 耐熱性育種
第三節 耐旱性育種
第四節 耐不良土壤育種
第十六章 早熟性育種
第一節 早熟品種的選育意義
第二節 水稻的生育期與光溫反應
第三節 水稻生育期遺傳
第四節 早熟性育種方法
第十七章 品種適應性及區域化試驗
第一節 水稻品種適應性和穩定性的估測
第二節 世界主要產稻國家的品種區域化試驗
第三節 國際水稻品種區域試驗――國際水稻 遺傳評價網(INGER)
第四節 中國品種區域化試驗的任務和組織體系
第五節 中國水稻品種審定製度
第十八章 種子生產
第一節 常規水稻的種子生產
第二節 雜交稻三系原種生產
第十九章 育種技術的新進展
第一節 水稻穿梭育種
第二節 光(溫)敏雄性核不育材料的研究與利用
第三節 新技術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