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婚俗

民勤婚俗,在明朝以前,由於斷代史缺,無所考究。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軍馮勝,平定河西後,立前、後、左、右、中五衛,鎮番序右衛,隸屬陝西行都司轄管。明太祖誥令:所行“夷虜婚俗,盡廢除,行都代”。爾後,民勤雖地處邊陲,但歷史曾有過許多大興、大治、大盛時期,且有“塞上江南”美稱。在婚姻禮儀方面,也是“俗朴風醇”。考究典雅,既有祥瑞之義,更取好合之情,尚禮從簡,無大操大辦,去權貴華寵,使新婚夫婦,通過禮樂性的婚儀活動,奠定“同心永結”、“百年好合”、“堅貞不二”的夫妻關係。

一、求婚

明清時期,民勤男女結婚年齡都比較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始嫁”,男數奇,女數偶合五十,應“大衍”之數,“元亨利貞”。至晚清、民國年間,一些豪門、富戶,奢望“早生貴子”,“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婚令逐漸提前,男子“弱冠”(廿歲左右)而婚,女子“雙九”當嫁。求婚一般由男家提四道過程。

1、央媒:未婚男子相中或訪及適配女郎,稟明父母許準,即備酒菜。宴請媒人,到女家提婚,斯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又稱“冰貢”,也稱“月老”,視年歲老少稱謂,老者稱“月老”,少者稱“冰貢”。“冰貢”者意為傳言之人。晉令狐策夢立冰上與冰下人對語,占得“男陽語與陰女,婚事可成,大吉”。“月老者”,月下老人也。相傳月下老人,宣“天下婚書”,以“赤繩繫足”,男婚女配,成雙成對,無曠夫怨女。

2、許字:男家稱“問庚”。女家媒人提婚後,對男方進行詳細訪詢,認為合適,承應合婚,將生辰屬相告許對方。

3、卜吉:就是合婚。男女雙方請釋易、知相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演占,相生婚合,相剋避之,有情意款密者,可不避,“禳驗”亦大吉。使婚姻達到美滿。

4、換帖:合婚圓滿,男方書寫“庚帖”,置於“紅葉”(用紙剪代)之上,用“禮盒”盛裝,由媒人捧送女家。女家同樣書裝,贈於男家,以示“締結良緣,意無反顧”。所以用盒裝捧送者,取意“天合之作”。庚帖置於“紅葉”之上,乃男女情意款密之謂。唐時,有翠顰知於佑喜結良緣,媒於“紅葉”,婚成,翠顰執酒筵賓賦詩云:“一聯詩句隨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喜結鸞鳳友,方知紅葉作良媒”。“紅葉題詩”被後人用作讚頌婚姻美滿的生活。換帖就是定婚。是日,男女家各使冰媒及親友數人,共進油煎餅,取喜慶園合之意,男女家各使冰媒互贈“份飯”,多則六份,少則四份,每份八塊油餅。“份飯贈於祖父母(有的也贈外祖父母)、父母、舅父母,(意請大人,照應完婚)其他人一般不敢接受。

二、成婚

成婚就是指結婚。(包括婚前諸事)婚成六禮,儀尊喜賀,簡而無華,雅而不俗。所謂六禮即:

1、納采:就是過禮,最豐厚的是“兩石四,廿四”,即食糧兩石四斗,分糜、谷、麥、豆,各色六斗(紅合今435公斤);錢幣廿四元,回敬六斗六元。平常人家,送糧一石六斗幣廿遠隔 ,回敬四斗四元。索禮過多,超過兩石四、廿四者,要受到社會的輿論譴責。所謂“夷虜畜媾,不類人倫”,把買賣婚姻,比作牲畜交媾,不配作人。明清時節,對買賣婚姻,蜂窩狀行沒財、杖責、處役。過禮通常與送衣料並行。衣料通常是六件、八件,絕不能超過九件。女家受過聘禮,母為女梳頭,扎辮子繫上纓,意示:“女已適入”。俗謂:“女系纓,有了人”,任何男家,不得來提婚。

2、送奩:俗稱送什(雜)事。明清時專指送妝奩。妝奩台(匣)內裝首飾、脂粉、菱花(照臉鏡)、銅鏡(一式分乾、坤兩枚,用精銅鍛(鑄)成),面攜“同心”、背制“永結”字樣,圍以龍鳳並蓮圖案,男執乾、女佩坤,各執其一,堅貞不二,愛情永固,如患難分離,相逢時以鏡宣照。清末,民國年間,把送奩改為送雜事和衣料,銅鏡衍為借用代替。明清時節盛行男家給女家送羊一隻(以黑頭、紅頭母間為佳)以應“烏羊提壺,古鳳田禮”之慶。此俗至今仍有之。

3、請期:就是定結婚日期。男家以奇擇吉,女家卜偶匹配,經媒調協商通,擇吉完婚。

4、迎親:就是娶媳婦,也稱“稱新娘”,願意是“親迎”。事出魯哀公問禮於孔子:“大婚,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君何為重焉!”

(1)娶親:8---10人,即新郎、馭者、娶親娘娘、壓轎童兒、前導、後衛、側御數人等。新郎由導、衛騎馬護擁前行,車轎隨後,衛御緊伴。至女家,親友恭賀,先下茶(據傳,民勤人先祖,大都親男家對女家先行下茶禮。清室中葉,茶價昂貴,以餅代之,後沿用“茶餅”。行禮用少則12塊,多則不超過24塊,(女家回警2---4塊)。再舉出閣禮,筵飲畢,鳴炮三通,抱轎出閣起程。(男家導路,排路障、除阻險,遇艱難行處,作路標以示御者,後衍為紅紙貼)。

(2)送親:女家紅請能言快語、辦事利澆且有聲譽中年婦女(俗稱送親奶奶)偕女出閣,登轎起程,照應新婚三日各事;女家並邀八至十人,輕車簡隨,載賠裝護送新郎新娘至男家,搬妝奩、換地毯(或氈),待新人拜堂、成禮、合卺、筵烏飲畢,留二人看禮,其餘即返。(若當日完婚,送親吃酒一次畢,人數多則60人(八桌)少則16人(兩桌)不等。

5、成禮:男家邀集親鄰賓友舉賀婚禮,多則二百,少則數十。若超過二百人,須功名學士官司宦之家,並告請地保得行。否則以辱法亂禮論處。成禮通常要履行下轎、迎新、挑蓋頭、換喜花、拜天地、拜先祖、拜父母、夫妻互拜等程式。男執壺,女攜巾,送親、娶親者陪隨,由司儀撒仗、唱禮引導進行。新人下轎所以執壺者,謹作壺范,克守內則;所以攜巾者,執奉箕櫛,佐助家務;意承乾剛坤順、賢妻良母,女中楷模;新人進門水火同進,兼入柴米油鹽醬醋茶,示意婦主中饋,烹治食當先;拜天地:山海永固,地久天長,拜爹娘胎;光前裕後,繼往開來;夫妻互拜;和衷共濟,相敬如賓。禮成、入洞房。

6、合卺:即入洞房

(1)吃交賓齋:或稱交懷齋。取晉文公求賢事:冀卻缺夫妻,每餐相敬如賓,文公嘉其行曰:“有敬必德,有德必賢”,拜為丈夫。

(2)飲齊眉酒:效孟光梁鴻之賢。

(3)鬧新房:又稱“當咻”、“嚷床”。從掌燈“看酒”、說“讚詞”開始,到新郎新娘答謝、送針扎、荷包、散油果、喜糖結束。情趣交融,雅俗兼收,答語輕歌,馨香沁心,極盡洞房花燭之樂。譬如說讚詞,有詩歌、文辭、繞口令等;還有裱天棚,拔花兒,抓鯽魚等。明清時節最興說唱《走新城》,其詞云:“正月里餵牲口,二月里動了身,三月里走新城,新城呀,新城!巴郎的鼓兒,哧布隆冬冬,楊柳葉兒青。妹妹(哥哥)呀是我心上的人!巴郎的鼓兒哧布隆冬冬,楊柳葉兒青,哥哥(妹妹)呀!咱倆海枯石爛不變心“!1、《蓮花樂》、《上麻山》(其詞云:”麻山麻呀麻山麻,麻山上長的是野麻,上了麻山去采麻,妹妹(哥哥)呀我混身發了麻!良辰美景喜成家,咱倆口子商量種胡麻,小尖子鏵兒生荒地呀!哥哥(妹妹)呀!您掌(扶)犁呀莫打滑!”)2、這些新婚讚詞,雅俗共賞,妙趣橫生,寓教於樂,風行甚著,後有曾任民勤教諭的周樹清收輯成冊,題名《鎮番婚贊》流傳很廣,惜今已散失。

(4)、洞房花燭夜:花燭多以油燈代替,燈捻與床齊長,夫妻同床,花燭相伴,行雲作雨,蜜意綢繆。

三、婚後

婚後有“踏門”、“倒箱”、“嘗湯”、“謝媒”、“歸寧”等活動,難盡其詳;還有“覓緣”、(即旅遊過蜜月,也稱“許願”去了)“吃年酒”、“戲千秋”(後沿為晚育者專舉)……等,尚欠考究。婚後諸事過去視作婚姻一部分,現在似無必要寫入婚事活動。

註:1、新城即指現今新疆的烏魯木齊市。

2、麻山即現在我縣南湖鄉的麻山湖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