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莘村

地理位置

沿革

建國前夕轄區屬段莘鄉第一至四保。1949—1950年後隸沱東區(三區)段莘鄉。1958年置段莘大隊。1984改稱段莘村委會。2002年併入曉莊村委會,統稱段莘村委會。

自然村

新 江 嶺 (xin jiang ling) 大隊駐地。在雞公尖北側山腰的汪(口)中(村)公路旁。西北距中村10.5公里。1970年,當地段莘(已廢)汪姓建新村在江嶺村附近,因名。14戶,71人。
吳 洪(wu hong )亦稱里汪溪。在中村東偏南12公里,汪溪村里側的山峽中。清初,邑內溪頭東溪吳姓建村,繼有洪姓遷入。3戶,23人。
新 村(xin cun) 在中村東偏南9公里的段莘水庫東岸。1970年,當地段莘(已廢)汪姓遷此建新村。26戶,155人。
青 山(qing shan) 西偏北距中村10.5公里。16戶,80人。1970年,當地段莘(已廢)汪姓遷此建村。位於林木青翠的山岡上,故名。
汪 溪(wang xi) 在中村東偏南11公里的山間小溪旁。該地山場原屬段莘汪姓產業,因名。明初,當地慶源詹姓建村,28戶,147人。
苦株山(ku zhu shan) 位於苦櫧(誤作株)樹繁茂的山下,故名。西北離中村7公里。1970年,當地段莘(已廢)汪姓遷此建村。18戶,98人。
[原曉莊村委會](yuan xiao zhuang cun wei hui) 駐地上村。已轄區內曉莊片村而名。在鄉政府東北部,五龍山西南麓。6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188戶,993人。耕地1439畝,茶地374畝,林地2200畝,產稻、茶葉、木材。建國前夕轄區屬段莘鄉第六保。1949年屬沱東區段莘鄉,1950年屬三區金坑鄉,1952年改屬雙坑鄉,1956年並屬段莘鄉;1958年置曉莊大隊。1984年改稱曉莊村委會。2002年併入段莘村委會。
上 村(shang cun) 原村委會駐地。在石後尖東麓,西偏南距中村6.5公里。10戶,41人。邑內廬坑詹姓在外村溪流之上(北)建村,已25代。
曉莊源頭(xiao zhuang yuan tou )59戶,320人。在曉莊片村的溪水源頭,西偏南離中村8公里。邑內花橋詹家山(今屬休寧縣)詹文彬建村,迄今14代。
宋 村(song cun) 在中村東偏北7公里的小溪西岸山下。明末,當地西安宋村組(早廢)宋姓建村。31戶,177人。
李家山(li jia shan )清初,邑內秋口李坑李姓建村在山谷中。4戶,35人。西偏南離中村6.5公里。
仕 村(shi cun) 本邑曹門汪姓遷此,已22代。相傳,家族中有人在京做過五品官,以示光宗耀祖,因名。位於小溪東岸的山下,西偏南距中村5.5公里。18戶,104人。
外 村(wai cun) 在佛嶺下的土丘上,西偏南距中村5公里。61戶,316人。北宋初,當地段莘(已廢)汪姓建村,已示段莘分支,故名小莊,雅稱曉莊。又因處山塢口,俗稱外村。後有邑內廬坑詹姓、清華胡姓遷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