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途列車

歸途列車

《歸途列車》是中視遠方(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紀錄片。影片由范立欣執導,張昌華、陳素琴、張琴主演,於2010年1月在聖丹斯電影節進行了首映。影片講述了張昌華和陳素琴夫婦為了子女學業來到廣州打工,但女兒麗琴最終選擇退學離家的故事。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歸途列車》里,正值叛逆期的女兒張琴,因父母長年離家感情疏遠,不聽父親勸阻,輟學到了廣東的另一家成衣廠工作圖《歸途列車》里,正值叛逆期的女兒張琴,因父母長年離家感情疏遠,不聽父親勸阻,輟學到了廣東的另一家成衣廠工作圖
2009年歲末,美國《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出爐。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身後,是“Chinese Worker”。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2009年中國的“保八”目標看似白日夢,但中國最終做到了,並且由此刺激了全球經濟的復甦。這該歸功於誰?《時代》認為是“數千萬背井離鄉且多數是拋下家庭,去高速發展的沿海城市打工的中國工人”。從這段描述來看,《時代》周刊所指的“Chinese Worker”最準確的翻譯應該是中國農民工。
就在《時代》年度人物出爐前一個多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歸途列車》獲得了最佳紀錄長片獎。這部製作近3年的紀錄片,主角是一對離開家鄉去廣州打工多年的農民工夫妻。導演范立欣管他們叫“張哥和陳姐”。12月初,這部影片在廣州的國際紀錄片大會上展映。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張昌華 張昌華
張琴 張琴
陳素琴 陳素琴
張洋 張洋
唐庭歲 唐庭歲

職員表

監製 Daniel Cross、Mila Aung-Thwin、趙琦
導演 范立欣
攝影 孫少光、范立欣

角色介紹

張昌華
演員張昌華

父親,為了讓孩子能讀書,有朝一日離開農村到城市生活,跟隨潮流去廣州打工賺錢,
幾年才回一次家。因常年在外打工,與女兒產生了隔閡,兩人之間由爭吵發展成大大出手。
張昌華 張昌華
陳素琴
演員陳素琴

母親,和丈夫一起去廣州打工,賺錢供子女讀書。後因女兒輟學去打工,她擔心在老家
的兒子會和女兒一樣叛逆,最後選擇離開丈夫獨自回老家照顧兒子。
陳素琴 陳素琴
張琴
演員張琴

女兒,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暇顧家,她以激烈的叛逆行為宣告對父母的抗議,她選擇
退學離家,成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妹。
張琴 張琴

看點

車票·路子
“中國有1.3億外出務工者。他們只在每年的春節返鄉。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人口。”《歸途列車》的引子,這樣的字幕配著2008年初廣州火車站擁擠的人群。
2006年冬天,廣州的一處城中村,赤膊的工人把一個個紙箱堆在街邊,鏡頭停在紙箱上的“MADE IN CHINA”;在張哥和陳姐打工的車衣廠,嘈雜的機器聲中,兩個孩子躺在一邊工作檯上的衣料堆旁酣睡。
2007年初,三年沒回家的張哥陳姐,連著好幾天去火車站,卻還是買不到座票。老張臉上是竭力克制的焦慮。《歸途列車》攝製組有四個人,因為拍攝得到廣州火車站的協助,他們早已買到車票。但他們不能幫這對打工夫妻解決車票,必須跟著他們一次次去排隊。老張夫婦知道這些“電視台的人”其實有路子。“他們太老實了,從沒有向我要過任何幫助,尤其是爸爸,他的自尊非常令人敬佩。”導演范立欣說。因為不知道張哥哪天才能買到票,攝製組其實在很早之前就買了同一車次連續三天的車票,確保能和他們一起上火車。
火車站售票處的拍攝讓攝製組非常頭疼。拍紀錄片的總希望別引起注意,但在火車站他們總是引來圍觀,拍攝老張夫婦排隊買票,還險些點引起騷亂。春運期間,排了兩三天隊的人到了售票口總是被告知沒票,可是黃牛手上卻有發往各地的車票,人們一肚子怨氣。他們很自然地把攝製組當成了電視台的記者。“被誤認為官方媒體的我們很容易成為失控情緒的發泄口。最後還是警察把我們從上百人的包圍里解困出來。”攝影師孫少光自述道。
工廠·禁忌·肥婆褲
媒體始終是工廠的禁忌。老張夫婦所在的小工廠大約有四五十個工人,老闆最早也是四川打工仔。“第一年說什麼也不讓我們去工廠裡面拍。”范立欣帶著攝製組每天在工廠外徘徊,費盡口舌解釋拍攝不會有任何傷害。差不多說了一個星期,最後讓他們進去拍一天。
2007年,老張18歲的女兒張琴輟了學,到了廣州新塘一家更大的製衣廠打工。范立欣幾次請工廠主吃飯喝酒,甚至把當地市委書記也請到飯桌上“公關”。最後軟磨硬泡,范立欣終於在張琴的宿舍拍攝了三次,在工廠拍了一次白班和一次夜班。
紀錄片的畫面充其量只能表現出簡單而繁重的工作和簡陋的工作環境,並沒有深究到這些工人有沒有社保,一天工作多長時間。
一個小伙子坐在地上一堆牛仔褲旁做最後的修剪,他比劃出肥大的褲腰,告訴攝影機這些褲子是出口的。“中國人兩個都穿得進去,這種肥婆褲。美國人又肥又大。”
范立欣要求攝製組像工人一樣按時上班下班,即使沒有可拍的內容也在車間裡呆著。“他們還在工作,我們經常倒在他們的衣服堆上就睡著了。”攝製組用時間換取工人和老闆對攝影機的適應,直到最後老闆連發工錢也不避諱旁邊的攝影機。
雪災·兜圈子
“爸爸讀的書比你們還少,有的事想得到也說不出來……儘量為自己的學習著想,將來能出人頭地。”2007年春節的年夜飯,老張儘可能努力地叮囑一對兒女。但這一年女兒還是輟學了,這讓老張夫婦憂心忡忡。他們離家太久,連親情意義的溝通也顯得脆弱和笨拙。每一次去新塘看女兒,他們都小心翼翼地勸說她回家上學。
2008年春節前他們帶著女兒一起回家,在廣州火車站擠進了已經滯留4天的人海。
南方雪災造成的鐵路電力中斷趕上了“春運”。范立欣記得當時報紙上說,還有60萬人滯留在廣場。鐵柵欄把人海分隔成若干個格子,每隔幾個小時讓人群動一次.“那個鏡頭很痛苦,就像放牲口一樣。其實哪兒也去不了,沒車了,但是你沒辦法跟他解釋清楚。”范立欣說,“人家一年就指望這一次回家看看,你告訴他沒有車回去了,你說得了嗎?他也不會聽。但是也不能讓他們老站著,會亂。所以就兜圈子,兜了幾天幾夜。這個辦法很讓人傷心,但是我覺得是最好的一個辦法。”
攝製組也擠在人流中,不敢開燈,只能很小心地偷偷拍。“一開燈大家知道記者來了,那個情況一旦失控真會出人命的。”
60萬人的茫然和焦慮,即便是中國人,未曾親歷也很難想像。范立欣在廣場上遇到了BBC、CNN等國外媒體,他們更難理解這裡發生的事情。“他們老問我,怎么會有警察?怎么部隊在那裡?我就跟他們講這些警察是在幫助他們。”
一個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兒走散了,他想翻過一道柵欄去找她們,武警戰士攔住了他。“你今天在那邊站崗,明天你也和我一樣走到社會上……”男人疲憊地論理。柵欄那邊同樣疲憊的小戰士沒有話,只是輕輕拍著欄桿上男人的手。

警示作用

恐懼焦慮
范立欣的《歸途列車》顯示了中國高速發展的現代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然而即便在民生富裕的已開發國家如荷蘭,快樂也不見得是件唾手可及之事。著名荷蘭紀錄片導演Michiel van Erp的 “Fear" (Angst,恐懼)呈現了六位飽受恐懼症困擾的阿姆斯特丹居民,他們雖然不必像農民工那樣離鄉背井求生,卻受困於自身的恐懼中,有的不敢出家門一步,有的覺得自己遍體骯髒、一天洗七次澡。Michiel van Erp 表示,這些人的恐懼症突如其來,一旦生根之後就無法治癒,藥物與心理治療對其病況之改善幫助相當有限,他說:“雖然以阿姆斯特丹為背景,我相信影片中描述的情況也可以在其他大都市發生。媒體造成的恐慌、現代生活對‘成功’典範的過度強調,給了人們莫大的壓力。”
Michiel van Erp希望以這部影片能引發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也希望喚起各界對日漸普遍的都市病“恐懼症”的重視,然而身為紀錄片工作者,他認為他的真正使命在於表現人性的堅韌、面對困境的勇氣,他說:“這些人或許永遠不會康復,但他們面對恐懼的決心值得我們借鑑!”

幕後製作

幕後拍攝

曾經跟著張昌華一家三口受困在2008年雪災廣州火車站,范立欣不僅與他們建立起家人般的感情,這部影片也帶領他自己搭上了回車中國的“歸途列車”。2006年移民加拿大的范立欣,三個月後即隨著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的紀錄片《沿江而上》到中國進行拍攝。完成《沿》片後,他便開始了《歸途列車》的拍攝,以城市青年的背景融入農民工的世界,最後甚至已成為家中的一份子。

范立欣的加拿大籍製片人曾對張家人接納他的程度感到不可思議。范立欣表示:“他們不了解中國人一旦接受你,就真的把你當作自己人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也顯示在他身為紀錄片導演的角色上,他說:“影片中有一幕張家父女大打出手,我當時遲疑了好幾秒,到底我是該堅守紀錄片導演身份不介入自然發生的事件,還是我應該去拉開他們呢?我想了一會兒,還是決定衝進去拉開他們。這是我做為中國人的道德感不能不做的一件事。”

下面是此片的攝影師孫少光為SINOREEL撰寫的短文。深刻體會了幕後拍攝工作的甘苦,遮其中的甘苦也許只有做紀錄片的朋友才能真正體會。
《歸途列車》零碎感受——孫少光
2007年春節前《歸途列車》在廣州三元里的城中村開拍了。其實在此前我們已經拍攝了2個春運中的人物,後來那個2個人物和這一年老張夫妻回家的故事一起剪輯出了一部片子叫《開往春天的列車》, 最後在央視播出了。拍攝製作《開往春天的列車》的真實目的是為《歸途列車》提供一個Demo。春節的拍攝過後,導演范立欣就帶著 提案和Demo回到加拿大去尋找投資去了。第一年全部是標清拍攝。
《歸途列車》在拍攝人員構成和設備選擇上與《沿江而上》相同, 《沿江而上》的經驗給了我們不少幫助。前期拍攝人員由導演、攝影、錄音、和技術助手四人組成。我們使用的是松下P2 DVCPRO HD小型攝像機,獨立的分離錄音。攝影師和錄音師每天把拍攝內容交給助手,助手要負責把素材整理歸類,建立清晰完整的素材管理庫,並且同步音頻,這些對未來的後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拍攝的素材量很多,整理工作經常要進行到後半夜很晚的時候 。
《歸途列車》是立欣導演的第一部長片,我以前過拍攝幾年的紀錄片,但這種長時間嵌入拍攝對象生活的片子也是第一次。剛開始的拍攝充滿了挫折感,我們總是處處碰壁,製衣工廠的老闆們堅決不允許進入廠房拍攝。每天我們都在工廠外面徘徊,立欣費盡口舌向工廠主解釋拍攝對他們無害,但是毫無作用。老張夫妻是老實善良的農村人,別人的各種議論也會使他們經常冒出停止拍攝的念頭。於是我們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時間要比拍攝所用的還多。在這樣的壓力下,立欣總能在關鍵時刻解除整個團隊的焦慮情緒、樹立信心。我們在女兒張琴的工廠和老闆談了4天心,吃了3次飯,立欣喝高了2次酒,終於得到了2個小時的拍攝許可。張琴在工廠的所有勞動鏡頭都是在那么點時間裡拍攝的。
第二年的時候,我們帶著前一年剪輯好的片子來到工廠,老闆看後點點頭,於是我們可以在工廠裡面隨意拍攝了。08年的拍攝是《歸途列車》最主要的內容。在開始拍攝的中,我們儘量和每個人交朋友,傾聽他們,理解他們。即使沒有可拍的內容,我和錄音師也在現場待著,讓他們能儘快適應攝像機的存在。到最後即使老闆發放工錢也不避諱我們的鏡頭了。
分離的錄音系統給我和錄音師很大的空間,有時錄音師發現精彩的對話,可以在攝影師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主動錄製。 在這個片子裡,聲音對故事情節的完整提供了不少幫助。
此片拍攝的場景大部分照度不夠,在不破壞氣氛的前提下,我一般會把把照明燈泡換成更大功率。我們有機頂燈,但大部分時間都不使用,因為機頂燈能把別人目光引到我這裡來。一開始確定拍攝設備的時候,我更傾向使用sony的ex1攝像機,ex1可以在低照度提供更好的畫質,但當時ex1剛面市,沒有充分使用經驗,我們採取了保守的態度。到了08年的拍攝就全部是ex1拍攝了。
立欣是個對畫面要求很高的導演,大部分時間他都不會幹預我的拍攝。但是在有些他構想好的畫面上就一定堅持要完美。片子裡面火車在雪後群山間行駛的鏡頭,就是用3天時間在山區尋找到的。紀實段落的拍攝中,導演強調要手持拍攝一種“organic”的畫面;寫意的拍攝,則強調一種寬廣的電影感。
紀錄片的拍攝者總希望自己是不被注意的,但是我們在外面拍攝時候,經常背後有幾十人圍觀,這是令人頭疼的事情。甚至拍攝老張夫妻倆排隊買票那一場差點引起騷亂。春運期間 ,排了2、3天隊的人到了售票口總是被告知沒票,可是黃牛們手上卻有發往各地的車票,人們心中都充滿怨氣。有人把我們當成電視台的記者 ,要通過我們發表意見。當人們聚集在一起,憤怒情緒也互相傳染加劇,而被誤作為官方媒體的我們很容易成為失控情緒的發泄出口。最後還是警察把我們從上百人的包圍里解困出來。
07年拍攝完老張夫妻回家後,我們很擔心春運回鄉這一段情節會有些單薄。然而08年的那場雪災,無疑是上天賞賜給我們的。廣州火車站40萬人的滯留帶來了壯觀的畫面,那些拍攝是令人興奮的,在火車站的任何位置都能拍攝生動鮮活的畫面。在老張準備回鄉的前3天裡我們就在站前廣場拍攝了非常多內容。當一家三口準備回家時,我們就能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了。
在混亂、焦躁的環境裡面,老張夫妻和叛逆女兒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一開始遮遮掩掩的不合和矛盾,在千辛萬苦登上火車前徹底攤牌了。 一家人踏上歸途卻沒有回鄉的喜悅,這趟列車正是家庭破裂的開始。跟隨老張一家回到四川家鄉後,我們預感到矛盾可能升級,導演告訴我,也許在今晚年夜飯的時候會爆發出來,一定要留心。可是誰沒有想到,這個爆發來得那么快。進家門不到2個小時,被自己心愛的女兒不斷刺激的老張終於無法抑止內心怒火,幾句爭吵演轉眼變成一場家庭暴力。老張衝上前打女兒的時候,導演想進去阻止這場暴力,我把立欣堵在門外,沒有停止拍攝,我們的故事需要這一場。鏡頭的玻璃在感情上把攝影師和被攝者暫時隔離開 。在朝夕相處中,被攝者和拍攝者有可能會成為朋友,或者互相理解。此時,工作和感情的衝突讓我覺得猶豫和困惑。在紀錄片道德層面關於這個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當這場暴力升級前,我們阻止了他們。
在這個片子的前期,在故事主線之外我們還拍攝了其它一些內容,像民工討薪 、工廠破產等等,最後成片中都沒有出現。
這部片子2年多的拍攝中,我意識到,紀錄片的攝影師不能僅僅只關心攝影畫面。能 像導演一樣 ,和被攝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對故事發展有敏感知覺,在困難前保持耐心和毅力也許比技術更重要。

創作背景

“中國有1.3億外出務工者。他們只在每年的春節返鄉。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人口。”這是《歸途列車》開頭的字幕,配著2008年初廣州火車站擁擠的人群……
《時代》對中國農民工是巨觀評述:“他們帶領世界經濟走向復甦”;《歸途列車》則讓我們看到這所謂歷史性成就的背後,一個普通的中國農民工家庭究竟在付出怎樣的代價。
《歸途列車》以在中國廣州打工的農民工家庭為主題,范立欣的長篇紀錄片《歸途列車》跟隨張昌華一家三年來春節期間返家探親的歷程,呈現農民工的悲苦、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范立欣認為,當代中國的經濟、都市的繁華,其實都是建立在農民工的犧牲之上。他說:“農民工是最底層的、最弱勢的群體。他們為了照顧家庭遠離家鄉,到異地打工,將孩子留在老家給父母照顧。長年聚少離多,造成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隔閡。一年一度他們跋山涉水只求在春節時能與家人團聚,這返家的火車,就是千千萬萬農民工家庭甘苦的寫照。”

角色選擇

前期調研的時候,范立欣跑了很多家工廠,最後才找到了張昌華這個有著十幾年打工史的家庭。

拍攝期間

在拍攝的三年中,范立欣和攝影師孫少光每年春節都和主人公一家搶購火車票,加入春運大軍,一起過年。他曾五次往返於廣東和四川拍片,後來主人公的女兒去深圳打工,他們又追蹤去了深圳。2008年春運期間,受冰災影響,攝製組和千千萬萬農民工一樣被困在廣州火車站,好幾天才等來一輛火車。他和攝製組成員不光要瘋狂地爬摸滾打,還要背著攝影機去捕捉那些最真實的鏡頭。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 獲獎方 結果
2009年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長紀錄片獎 歸途列車 獲獎
2010年 第53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獎 歸途列車 獲獎
亞太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大獎 歸途列車 獲獎
維多利亞電影節最佳影片 歸途列車 獲獎
第26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評審團大獎 范立欣 提名
多倫多電影節十佳電影 歸途列車 獲獎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獎 歸途列車 獲獎
2011年 第83屆奧斯卡獎紀錄片獎 歸途列車 提名
美國導演工會最佳紀錄片 歸途列車 提名
第31屆加拿大電影學院獎基尼獎最佳紀錄片獎 歸途列車 獲獎
2012年 第33屆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 歸途列車 獲獎
第33屆新聞及紀錄片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最佳長篇商業報導 歸途列車 獲獎

製作發行

早期宣傳

2012年1月7日,影片在北京啟動全國巡迴放映,並宣布在愛奇藝網上獨家播出,實現紀錄片院線和網路的同步播出,導演范立欣到場。
2012年3月18日,導演范立欣攜《歸途列車》現身湖北銀興樂天影城西園店,與觀眾分享、交流拍攝背後的故事。

上映日期

上映日期 上映國家 上映日期 上映國家
2009年11月22日(IDFA Festival) 荷蘭Netherlands 2010年4月17日(RiverRu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0年1月23日(Sundance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0年5月(DOCVILL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比利時Belgium
2010年2月6日(Santa Barbar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0年5月2日(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0年3月13日(Thessaloniki Documentary Festival) 希臘Greece 2010年6月12日(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0年3月18日(Cinema du Reel Film Festival) 法國France 2010年7月30日(Stony Brooks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0年3月26日(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中國香港Hong Kong 2010年9月3日(limited) 美國USA
2010年4月1日(New Directors/New Films) 美國USA 2010年9月28日(Milwaukee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0年4月9日(Buenos Aire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Independent Cinema) 阿根廷Argentina 2010年10月22日(Tallgrass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0年4月16日(Wisconsin Film Festival) 美國USA 2011年2月14日(TV premiere) 日本Japan

製作發行公司

製作公司 發行公司
Eye Steel Film Zeitgeist Films(美國)
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加拿大)
Canadian Film or Video Production Tax Credit (CPTC)(加拿大)
Canwest Hot Docs Completion Fund, The Canvas(比利時)
Channel Four
Crédit d'Impôt Cinéma et Télévision(加拿大)
Jan Vrijman Fund VPRO Television(荷蘭)
Superchannel
TV5 Quebec

影片評價

影片用鏡頭聚焦小人物命運,包括農民工在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客觀完整地記錄了中國普通農民工的境遇。(成都商報評)
影片跟隨張昌華一家三年來春節期間返家探親的歷程,呈現農民工的悲苦、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用鏡頭聚焦大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展現出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背後普通小人物的辛酸和眼淚。(北京青年報評)
影片的風格跟以往人們印象中那種節奏冗長緩慢、充滿畫外音的紀錄片不同,它通過對大量素材的電影化剪輯,使得整個故事節奏很快,很多觀眾看完之後的評價是“很好看”,跟不少類似題材的電影比起來,《歸途列車》似乎更像部電影。(南方日報評)
影片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由中國發起,國際製作的紀錄長片。影片故事性強,視角獨特,人物衝突激烈,製作工藝精良,散發出強烈的人文關懷氣息。(新浪娛樂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