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指

標指

標指是詠春拳中級大街路,它傳接了小念頭中的基本攻防手法,動作組合中配以轉馬和左右兩手的不同招式交替組合,充分發揮馬步、腰、橋力的作用,套路中的動作既有貼身近打,又有中距離,遠距離的攻擊手法。“標指”是禪理的“標月指”,要穿越手指看月亮,即被人打時要眼光放遠。它是打與被打的辯證法思想。詠春拳,中國拳術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種說法:一說是福建永春縣嚴三娘創造,一說是由少林寺和尚至善從福建帶到廣州光孝寺,另一說是方永春所創造。

概述

標指是詠春拳中級大街路,它傳接了小念頭中的基本攻防手法,動作組合中配以轉馬和左右兩手的不同招式交替組合,充分發揮馬步、腰、橋力的作用,套路中的動作既有貼身近打,又有中距離,遠距離的攻擊手法。“標指”是禪理的“標月指”,要穿越手指看月亮,即被人打時要眼光放遠。它是打與被打的辯證法思想。

動作要領

標指標指

1.預備式

雙腳靠合立正,兩手垂於兩腿側,眼向前望,舌頂上顎。

2.立正抱拳

依循上式,兩手從雙腿側提起至胸側,兩手握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雙臂稍微用力向後拉。

3.耕腳開馬

依循上式,兩膝微曲,左腳劃半弧形向左方分開,略寬於肩,左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左腳不動,將右腳拖近左腳邊劃半弧形向右方分開,略寬於肩,右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

4.正身左日字沖拳、十字擺指

依循上式,將左拳移至胸部中線,尾指向下,拳頭與胸口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向前直線衝出,至手臂伸盡時,左拳攤開向前穿,掌心向右,將左掌曲腕,掌指向地,再將掌指向天,重複將掌指向地,將左掌反轉成掌心向天作一內圈手後成掌心向地,掌指向右,再將掌指向左,重複掌指向右,將左掌反轉成掌心向天作一內圈手後成掌心向右,掌指向天,再將掌指向地,重複掌指向天,最後將左掌反轉成掌心向天作一內圈手後握拳,拳背向天,將左拳收回左胸側。

5.正身右日字沖拳、十字擺指

依循上式,將右拳移至胸部中線,尾指向下,拳頭與胸口保持一個拳頭位距離,向前直線衝出,至手臂伸盡時,右拳攤開向前穿,掌心向左,將右掌曲腕,掌指向地,再將掌指向天,重複將掌指向地,將右掌反轉成掌心向天作一內圈手後成掌心向地,掌指向左,再將掌指向右,重複掌指向左,將右掌反轉成掌心向天作一內圈手後成掌心向左,掌指向天,再將掌指向地,重複掌指向天,最後將右掌反轉成掌心向天作一內圈手後握拳,拳背向天,將右拳收回右胸側。

6.左右三扱肘

依循上式,身微右轉成右側身拑羊馬,面向右方,同時將左臂屈曲,左拳變掌,放鬆手腕,左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右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隨即身向左轉成左側身拑羊馬,面向左方,同時左手握拳收回胸側,將右臂屈曲,右拳變掌,放鬆手腕,右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左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重複身向右轉成右側身拑羊馬,面向右方,同時右手握拳收回胸側,將左臂屈曲,左拳變掌,放鬆手腕,左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右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右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左腋下。

7.肘底右標指

依循上式,右掌由左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而左掌亦隨即至於右肘下,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面向右方。

8.橋底並步標指

依循上式,左腳踏前與右腳靠齊,左掌亦隨即由右肘下沿右手橋底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面向右方,雙手隨即作一外圈手後握拳,使拳心向天,拳背向地,將雙拳收回胸側。

9.圈步

依循上式,雙拳不動,身微向左轉,面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而左腳貼地劃弧形向左後方掃去,左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右腳掌亦隨勢微轉使右腳尖指向中線成正身二字拑羊馬,再將右腳拖近左腳邊貼地劃弧形向右方掃去,右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

10.左右三扱肘

依循上式,身微左轉成左側身拑羊馬,面向左方,同時將右臂屈曲,右拳變掌,放鬆手腕,右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左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隨即身向右轉成右側身拑羊馬,面向右方,同時右手握拳收回胸側,將左臂屈曲,左拳變掌,放鬆手腕,左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右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重複身向左轉成左側身拑羊馬,面向左方,同時左手握拳收回胸側,將右臂屈曲,右拳變掌,放鬆手腕,右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左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左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右腋下。

11.肘底左標指

依循上式,左掌由右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而右掌亦隨即至於左肘下,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面向左方。

12.橋底並步標指依循上式,右腳踏前與左腳靠齊,右掌亦隨即由左肘下沿左手橋底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面向左方,雙手隨即作一外圈手後握拳,使拳心向天,拳背向地,將雙拳收回胸側。

13.圈步

依循上式,雙拳不動,身微向右轉,面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而右腳貼地劃弧形向右後方掃去,右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左腳掌亦隨勢微轉使左腳尖指向中線成正身二字拑羊馬,再將左腳拖近右腳邊貼地劃弧形向左方掃去,左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

14.左扱肘

依循上式,身微右轉成右側身拑羊馬,面向右方,同時將左臂屈曲,左拳變掌,放鬆手腕,左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右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右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左腋下。

15.肘底右標指

依循上式,右掌由左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而左掌亦隨即至於右肘下,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面向右方。

16.橋底並步標指

依循上式,左腳踏前與右腳靠齊,左掌亦隨即由右肘下沿右手橋底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面向右方,雙手隨即作一外圈手後握拳,使拳心向天,拳背向地,將雙拳收回胸側。

17.圈步

依循上式,雙拳不動,身微向左轉,面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而左腳貼地劃弧形向左後方掃去,左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右腳掌亦隨勢微轉使右腳尖指向中線成正身二字拑羊馬,再將右腳拖近左腳邊貼地劃弧形向右方掃去,右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

18.右扱肘

依循上式,身微左轉成左側身拑羊馬,面向左方,同時將右臂屈曲,右拳變掌,放鬆手腕,右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左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左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右腋下。

19.肘底左標指

依循上式,左掌由右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而右掌亦隨即至於左肘下,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面向左方。

20.橋底並步標指

依循上式,右腳踏前與左腳靠齊,右掌亦隨即由左肘下沿左手橋底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面向左方,雙手隨即作一外圈手後握拳,使拳心向天,拳背向地,將雙拳收回胸側。

21.圈步

依循上式,雙拳不動,身微向右轉,面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而右腳貼地劃弧形向右後方掃去,右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左腳掌亦隨勢微轉使左腳尖指向中線成正身二字拑羊馬,再將左腳拖近右腳邊貼地劃弧形向左方掃去,左腳掌以45度放好,腳尖指向中線。

22.左扱肘

依循上式,身微右轉成右側身拑羊馬,面向右方,同時將左臂屈曲,左拳變掌,放鬆手腕,左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右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右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左腋下。

23.肘底右標指

依循上式,右掌由左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而左掌亦隨即變拳收回左胸側,面向右方。

24.側身左鏟頸手

依循上式,左拳變掌向右前方直線撐出,掌心斜向前,掌指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高及喉部,右掌隨即變拳收回右胸側,面向右方。

25.正身左橫殺頸手

依循上式,身微左轉成正身二字拑羊馬,面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左掌隨即回收於胸前成左攔手續向左方打橫掃去,掌心向地,高及喉部,左手伸盡時須與肩平和身體成一直線。

26.正身左抌手

依循上式,將左手用肘底力拉回胸部中線再微向前切出,左肘微曲,掌心向右,掌指向前,放鬆手腕。

27.脫手、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先將右拳變掌靠於左抌手肘上,掌心向天,隨即右掌沿左手橋面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左,高及喉部,左手隨即變拳收回左胸側,當右臂伸盡時,將右手向外翻成掌心向天,再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右拳收回右胸側。

28.右扱肘

依循上式,身微左轉成左側身拑羊馬,面向左方,同時將右臂屈曲,右拳變掌,放鬆手腕,右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左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左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右腋下。

29.肘底左標指

依循上式,左掌由右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而右掌亦隨即變拳收回右胸側,面向左方。

30.側身右鏟頸手

依循上式,右拳變掌向左前方直線撐出,掌心斜向前,掌指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高及喉部,左掌隨即變拳收回左胸側,面向左方。

31.正身右橫殺頸手

依循上式,身微右轉成正身二字拑羊馬,面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右掌隨即回收於胸前成左攔手續向右方打橫掃去,掌心向地,高及喉部,右手伸盡時須與肩平和身體成一直線。

32.正身右抌手

依循上式,將右手用肘底力拉回胸部中線再微向前切出,右肘微曲,掌心向左,掌指向前,放鬆手腕。

33.脫手、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先將左拳變掌靠於右抌手肘上,掌心向天,隨即左掌沿右手橋面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右,高及喉部,右手隨即變拳收回右胸側,當左臂伸盡時,將左手向外翻成掌心向天,再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左胸側。

34.左扱肘

依循上式,身微右轉成右側身拑羊馬,面向右方,同時將左臂屈曲,左拳變掌,放鬆手腕,左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右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右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左腋下。

35.肘底右標指

依循上式,右掌由左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而左掌亦隨即變拳收回左胸側,面向右方。

36.側身左下路鏟手

依循上式,左拳變掌向右前方直線撐出,掌心斜向前,掌指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高及腹部,右掌隨即變拳收回右胸側,面向右方。

37.正身左抌手

依循上式,將左手用肘底力拉回胸部中線再微向前切出,左肘微曲,掌心向右,掌指向前,放鬆手腕。

38.脫手、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先將右拳變掌靠於左抌手肘上,掌心向天,隨即右掌沿左手橋面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左,高及喉部,左手隨即變拳收回左胸側,當右臂伸盡時,將右手向外翻成掌心向天,再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右拳收回右胸側。

39.右扱肘

依循上式,身微左轉成左側身拑羊馬,面向左方,同時將右臂屈曲,右拳變掌,放鬆手腕,右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左前方中線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左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右腋下。

40.肘底左標指

依循上式,左掌由右腋下向前方中線直線標出,掌指向前,掌心向地,高及頭部,而右掌亦隨即變拳收回右胸側,面向左方。

41.側身右下路鏟手

依循上式,右拳變掌向左前方直線撐出,掌心斜向前,掌指向正方(即開拳時的位置),高及腹部,左掌隨即變拳收回左胸側,面向左方。

42.正身右抌手

依循上式,將右手用肘底力拉回胸部中線再微向前切出,右肘微曲,掌心向左,掌指向前,放鬆手腕。

43.脫手、標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先將左拳變掌靠於右抌手肘上,掌心向天,隨即左掌沿右手橋面向前直標成標指手,掌心向右,高及喉部,右手隨即變拳收回右胸側,當左臂伸盡時,將左手向外翻成掌心向天,再以手腕為軸心作一內圈手後握拳,將左拳收回左胸側。

44.左右上下耕手三式

45.正身左伏手

46.正身右殺頸手

47.標指、圈手、收拳

48.左右上下耕手三式

49.正身右伏手

50.正身左殺頸手

51.標指、圈手、收拳

52.側身問手三式

53.正身左抌手

54.圈鐮手三式

55.正身左伏手

56.脫手、標指、圈手、收拳

57.側身問手三式

58.正身右抌手

59.圈鐮手三式

60.正身右伏手

61.脫手、標指、圈手、收拳

62.正身標指三式

63.側身左鏟頸手

64.正身左橫殺頸手

65.正身左抌手

66.脫手、標指、圈手、收拳

67.正身標指三式

68.側身右鏟頸手

69.正身右橫殺頸手

70.正身右抌手

71.脫手、標指、圈手、收拳

72.正身擒拿手

73.左轉身摔

75.左底掌

76.標指、圈手、收拳

77.正身擒拿手

78.右轉身摔

79.右勾拳

80.右底掌

81.標指、圈手、收拳

82.鞠躬車輪手三式

83.正身連環沖拳三式手背貼著胸口,重複身向左轉成左側身拑羊馬,面向左方,同時左手握拳收回胸側,將右臂屈曲,右拳變掌,放鬆手腕,右肘上提,儘量貼近耳邊由上而下向左前方叩下,高及胸部,叩下時將手背貼著胸口,同時將左拳變掌,掌指向前,掌心向地,至於右腋下。

84.標指、圈手、收拳

85.立正收式

詠春拳介紹

標指標指

詠春拳,中國拳術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種說法:一說是福建永春縣嚴三娘創造,一說是由少林寺和尚至善從福建帶到廣州光孝寺,另一說是方永春所創造。該拳內容主要包括小稔頭、標子和尋橋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為基本動作。身型要求護襠,沉肩,落膊,抱拳,護胸。主要手型有鳳眼拳、柳葉掌等。主要手法有挫手、撩手、三搒手、左右破排手、沉橋、黏打。主要步法有三字馬、追馬等。攻防中多採用閃身、貼身、緊迫和緊打,動作敏捷,快速,剛柔相間。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少林拳之南拳的一個分支,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名“詠春拳”。亦傳此拳由五枚師太所創,後傳授與弟子嚴詠春,故名“詠春拳”。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二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盪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盪、偷、漏和“二字鉗羊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系統地學習過詠春拳,可以說,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葉問的十大弟子分別是黃淳梁(大師兄)、梁紹鴻(美國海豹突擊隊執教七年)、朱國憲(大陸詠春大師)、何金鉻、招允、盧文錦、王喬、倫佳、李小龍、徐尚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