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鼎來

清朝鹹、同年間,淮安府山陽縣出了一位風流才子,姓楊名鼎來,字小匡,號柳岑,出身淮南名門世家,五世遊宦。他不僅熟讀詩書,滿腹經綸,而且兼精拳勇,格鬥擊刺,能敵百人,生性倜儻不羈,是個文武雙全的英俊後生。[br/] 楊鼎來幼時隨其父在蘇州校官任所,官署旁有一姓查的鄰居,是個富商,系浙江海鹽巨族。查某與校官成為莫逆之交,兩家眷屬亦經常往來,過從甚密,真乃“遠親不如近鄰”。查家有位年幼的小姐,名婉香,年齡與楊鼎來相仿,穎慧而有才,落落大方,常來署與鼎來同嬉遊,可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稍長,楊能吟詩,女亦善詠,一詠一和,唱酬無虛日。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倆心心相印,萌發了愛情。其時楊鼎來尚未聘婦,而查婉香則已許配吳縣潘祖同。雖彼此有情,但懾於禮法,迫於父母之命,已是回天無術,難成終身伴侶,真是“恨不相愛未字時”。[br/]

痴情被逐

鹹豐年間,太平天國的革命浪潮席捲江南,洪秀全打毀了孔子牌位,提倡婚姻自由,廢除買賣婚姻等封建惡習。天朝的革命舉措,對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男女青年,是一個有力的觸動,啟迪他們鼓起勇氣爭取自己的幸福生活。楊鼎來和查婉香便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奮起衝破封建羅網的一對情侶。

查婉香的婆家潘氏,是吳縣名門望族。鹹豐四年(1856),潘祖同的父親潘曾瑩升任吏部右侍郎。曾瑩在原籍吳縣時,楊鼎來曾受業於其門下,及弱冠,楊與彭氏女訂婚,因彭父在京為官,楊遂赴京師就婚,並借用潘府房屋為館舍(一說楊在潘府教館)。這時,查婉香已出嫁,潘祖同亦入翰林院供職。鹹豐九年(1859)已未恩科,楊鼎來考中順天副榜,他與婉香舊情不斷,遂藉助於書僮與婢女的安排,得以幽會,傾訴衷腸。同治甲子(1864)楊鼎來又中鄉舉。這一年,幡家發生變故,潘祖同因事忤旨,被革職遣戍新疆伊犁(今烏魯木齊),其兄潘祖蔭又由侍郎降編修,驟然失勢。楊查二人遂無所顧忌,陳倉暗渡,儼然夫妻。然而,其師潘曾瑩尚健在,以侍郎退休,,就養於京。一日,他在無意之中偶然發現楊與查氏的唱和詩,語多狎昵,料定必有私情,十分震驚,一怒之下,遂將楊鼎來逐出。
次年,楊鼎來在京參加會試不第,他與查婉香情絲難斷,於一天深夜逾牆入潘宅,攜查遠遁。翌日黎明,潘家察知其事,不便聲張,遂秘密延聘拳師(一說派遣家丁)五人,使其於途中截殺之。追至天津西古鎮楊柳青,見餳與查一馬雙跨,迭騎而馳。五位拳師遂上前截擊。由於鼎來武藝高超,而拳師皆平庸之輩,終於大敗而回。楊鼎來遂偕查婉香沿通京大道回歸山陽。

廷試遭抑

潘氏父子十分氣憤,遂遍告同鄉故舊,大造輿論,譴責楊鼎來行為不端,致使朝臣相戒,如會試得楊卷即抽換,務必不使非禮之徒得志。未見,楊鼎來於同治戊辰(1868)復入京應試。試畢,按例在放榜前數日,將中擬的前十本試卷進呈內廷,恭侯欽定。在拆彌封時,發現楊鼎來名列第九,榮登會魁(即會試錄取的前十名),時已蒙御覽欽定,誰敢更換。於是,主考官、同考官和讀卷官相約在殿試時抑之。殿試是皇帝對會試錄取者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也叫廷試。鼎來平素工於書法,師承米南宮(芾),人皆識其筆跡。至此,楊乃變作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率更體①,果然使得眾人沒有覺察到,進呈的前十本,楊鼎來的考卷又赫然置於其中。這次殿試,他以二甲前六名欽賜進士出身。清代進士經過殿試,取得出身以後,仍須再應一次殿廷的考試,特派大臣閱卷,稱為朝考,按朝考的成績,結合殿試的名次,由皇上決定分別授予何種官職。楊鼎來業已闖過兩關,這最後的一關朝考畢竟無法擺脫別人暗算,終於被閱卷大臣故意挑剔,百般貶抑,降為二甲九十名。由前六名降到九十名,亦可謂甚矣!但楊鼎來猶得以知縣用,改歸原職主事,分工部供職,嗣後加授員外郎銜。世稱楊柳岑工部。

鍾情棄官

,楊鼎來自知不容於鄉論清議②,在封建衛道士的批評指責下,不復作春明(京都的代稱)之夢,平步青雲之想,深感仕途多梗,“官”念日益淡薄。他是個不愛功愛情人的風流才子,遂自動摘下烏紗帽,棄官回歸故里。
他家世居河下,園林亭榭,環境幽雅。鼎來與查氏同居其中,日查唱和,享閨房之樂。

同治己已(1869),楊鼎來經邑人宿儒丁晏的推薦,受山陽縣知縣孫雲的延聘,參與《重修山陽縣誌》的修訂,與吳昆田、高延第、丁壽恆、魯蕡等同任分纂,歷時數載而成。

時人以為楊鼎來能於無可著筆之中,曲曲傳出心事,可謂才人之筆。才子才女,一對情侶,遍經風雨,歷盡坎坷,終成佳偶,了其夙願,白頭偕老以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