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

植物病毒病,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須在寄主細胞內營寄生生活,專化性強,某一種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種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數為害廣泛;如菸草花葉病毒和黃瓜花葉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體內才具有活性;僅少數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殘體中保持活性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也有少數植物病毒可在昆蟲活體記憶體活或增殖。植物病毒在寄主細胞中進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質外殼的複製,組成新的病毒粒體。植物病毒粒體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細胞間轉移速度很慢,而在維管束中則可隨植物的營養流動方向而迅速轉移,使植物周身發病。

基本內容

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須在寄主細胞內營寄生生活,專化性強,某一種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種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數為害廣泛;如菸草花葉病毒和黃瓜花葉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體內才具有活性;僅少數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殘體中保持活性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也有少數植物病毒可在昆蟲活體記憶體活或增殖。

植物病毒在寄主細胞中進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質外殼的複製,組成新的病毒粒體。植物病毒粒體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細胞間轉移速度很慢,而在維管束中則可隨植物的營養流動方向而迅速轉移,使植物周身發病。病毒除奪取受侵染植物的一部分營養外,主要是可改變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謝過程,干擾或破壞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酶的活性,以及生長素和其他激素的代謝等。

症狀 受害植物常表現如下症狀:①變色。由於營養物質被病毒利用,或病毒造成維管束壞死阻礙了營養物質的運輸,葉片的葉綠素形成受阻或積聚,從而產生花葉、斑點、環斑、脈帶和黃化等。花朵的花青素也可因而改變,使花色變成綠色或雜色等,常見的症狀為深綠與淺綠相間的花葉症如菸草花葉病。②壞死。由於植物對病毒的過敏性反應等可導致細胞或組織死亡,變成枯黃至褐色,有時出現凹陷。在葉片上常呈現壞死斑、壞死環和脈壞死,在莖、果實和根的表面常出現壞死條等。③畸形。由於植物正常的新陳代謝受干擾,體內生長素和其他激素的生成和植株正常的生長發育發生變化,可導致器官變形,如莖間縮短,植株矮化,生長點異常分化形成叢枝或叢簇,葉片的局部細胞變形出現皰斑、捲曲、蕨葉及帶化等。

侵染與傳播 植物病毒除借帶毒的繁殖材料如接穗、鱗莖、塊根、塊莖等傳播外,主要是通過昆蟲,以及蟎類、土壤中的真菌、線蟲等媒介體,稱介體傳播。此外,花粉與種子可傳播瓜類及豆類植物的病毒,嫁接可傳播果樹病毒等,則稱非介體傳播。在自然界某種植物病毒通過一種或多種方式傳播,因植物病毒的種類不同而異。傳毒昆蟲以具刺吸式口器者為主,如蚜蟲、葉蟬、飛虱、白粉虱等;僅少數具咀嚼式口器。它們在為害植物的同時將病毒從病株傳到健株上。

蚜蟲是植物病毒的主要傳播者。有的種類只傳播一種病毒,也有的可傳播多種病毒;還有某一種病毒由多種蚜蟲傳播的。蚜蟲傳毒特性根據其保持傳毒時間的長短可分為:①非持久性傳毒。獲毒時所需的飼毒時間很短,蚜蟲獲毒後即能傳毒,不需要經過潛育期,但不能持久(一般為 4小時以內)。這類病毒一般均能以汁液傳播,並引起花葉型症狀,如黃瓜花葉病毒等。②半持久性傳毒。傳毒時需要較長的飼毒時間方能獲毒,隨著飼毒時間的延長可提高其傳毒能力。獲毒的蚜蟲不需要經過潛育期,但能保持較長時間(10~100小時)的傳毒能力。如甜菜黃化病毒等。③持久性傳毒。某些性狀與半持久性相似,但獲毒和傳毒的時間更長,並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潛育期,其保持傳毒的時間在 100小時以上。通常可終身傳毒,有的甚至還可經卵傳播。如大麥黃矮病毒等。後兩類病毒多半引起黃化和卷葉症狀,一般不能經由汁液傳播。

根據病毒在蚜蟲與其他刺吸式口器昆蟲所存在的部位及其傳播機制,又可分為口針型、循回型及增殖型3類。口針型相當於非持久性傳毒;循回型包括半持久性傳毒和部分持久性傳毒;而增殖型則指在昆蟲介體內增殖病毒的持久性傳毒類型。

發生與防治 植物病毒病的發生與寄主植物、病毒、傳毒介體、外界環境條件,以及人為因素密切相關。當田間有大面積的感病植物存在,毒源、介體多,外界環境有利於病毒的侵染和增殖,又利於傳毒介體的繁殖與遷飛時,植物病毒病害就會流行。

除少數植物繁殖材料如接穗、鱗莖等可利用脫毒技術獲得無毒繁殖材料,或通過藥液熱處理進行滅毒外,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宜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一方面消滅侵染來源和傳播介體;另一方面採取農業技術措施,包括增強植物抗病力、培育和推廣抗病或耐病品種等(見植物病害防治、農業防治)。

病毒病的發病原因

(1)傳染源

(2)傳媒

(3)高溫

(4)乾旱

(5)光照過強

(6)品種本身的原因

預防措施

(1)切斷傳染源,措施:種子消毒,接種抗毒免疫劑。選擇無毒種苗。利用莖尖脫毒克隆方法繁育種苗。

(2)消滅傳媒,做好蚜蟲,白粉虱等害蟲的防治工作。

(3)儘量控制好溫度,最高溫度應控制在32度以下,如溫度過高,就要採取措施,地面要經常澆小水,葉面多噴噴抗毒免疫劑或灌根。

(4)避免乾旱,小水勤澆。要控制合適的濕度。

(5)夏天光照強時要進行適當遮光。

(6)增噴抗毒免疫劑,中藥及生物的為最好。

(7)選育抗病毒品種

(8)改進栽培措施,選擇先進的有機栽培模式。增強本身抗病毒能力。

治療措施

(1)種子用脫毒劑進行處理,磷酸三鈉10倍浸泡10分鐘,或高猛酸鉀100倍浸泡,或抗毒免疫劑100倍浸種10分鐘,沖洗乾淨後播種或催芽。

(2)用無毒無菌無蟲卵基質育苗。

(3)要儘量用有機栽培模式,利於根系發育,提高本身抗病毒能力

(4)出苗後接種抗病毒疫苗三次以上。

(5)移栽後定期噴灑抗病毒疫苗或製劑。

(6)沖施肥要以天然有機肥為主,用生物發酵好的肥料,厭氧菌或放線菌類有益防腐微生物為最好,養根壯根,提高產量的同時提高其抗病毒能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