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集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啓超立即表示支持。 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啓超出任司法總長。 1918年底,梁啓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

作者介紹

梁啓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見戊戌變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啓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回粵路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於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並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願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啓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和上海《時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啓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後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達到高潮,梁啓超作為改良派的主將,遭到革命派的反對。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啓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由於清政府並不真心實行憲政,政聞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一度宣揚“虛君共和”,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又支持袁世凱,並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併,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啓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啓超反對袁氏稱帝,1915年8月,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進行猛烈抨擊,鏇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啓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鬥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後,梁啓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攏一些政客,組建憲政研究會,與支持黎元洪的憲政商榷會對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梁啓超擁段有功,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啓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啓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後,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啓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遊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