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伏波山

桂林伏波山

伏波山位於桂林市區東北,濱江路北端與風北路交界處,孤峰突起,西枕陸地,東臨灕江,有遏波伏瀾之勢,因唐代曾在山上修建漢朝伏波將軍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公園由多級山地庭園組成,有還珠洞、千佛岩、珊瑚岩、試劍石、聽濤閣、半山亭、千人鍋及大鐵鐘等景點和文物,集山、水、洞、石、亭、園、文物於不足1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成為獨特的桂林山水的縮影。

基本內容

伏波勝景

桂林伏波山桂林伏波山

進入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級台地庭院景觀——伏波勝景。在這個三開對稱,硬脊斜坡,

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築上方的正中位置,有楚圖南先生手書“伏波晚掉”的匾額,令人頓生詩情畫意。第二級平台上“u”形的臨江遊廊與平台北邊的檔土牆自然形成一個院落,院內種植花木,曲折有致,步移景換,妙趣橫生。廊前置亭,亭記憶體放著一口“千人鍋”,直徑1米,高約l米,重約l噸,它與還珠洞入口處左側的古鐘同為定粵寺的法器。古鐵鐘高2.5米,徑1.7米,重2524公斤,鑄造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是清代定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定粵寺建於1651年,用於宣揚明朝叛將孔有德協助清朝平定兩廣的功勞。

還珠洞

桂林伏波山桂林伏波山

還珠洞不是 位於伏波山的山腹,古時只有臨江三面有洞口,要坐船才能進入,後來人們在西面和南面

開了兩個洞口,這才可以從陸地步行入洞。洞內高4米~6米,寬 6米~8米,總長 120餘米,面積 600餘平方米。該洞名為“還珠”源於幾個傳說,說法不一,其中一個是講述當年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南征交趾國得勝班師回朝,用船運載買來的薏苡回中原作為藥用,有人誣告他運的是從合浦搜刮來的珍珠,於是他就當眾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裡,以表明自己的心跡,讓這些所謂的“珍珠”流還合浦。

佛像

桂林伏波山桂林伏波山

還珠洞分上下兩洞,“如層城夏道”,佇立臨江的東口,可望遠近的青山、江中的瀛洲、蒼翠的樹林,深不見底的碧波幽潭。唐代的佛教徒們在洞中塑了不少佛像,一般能辨認成形的有239奠,加上斧鑿痕跡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尊之多,成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極一時的標誌。還珠洞中的鎮洞之寶當屬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刻於石壁上的自畫像,像高1.2米,其身著古衣冠,定抱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邁開右腳,作行走之勢,神態自若,風度瀟灑。像的上方有宋高宗的御筆像贊:“襄陽米芾,得名能書,六朝翰墨,漁獵無餘,骨與氣勁,妙逐神俱,風姿奕然,縱覽起予。”米芾的墨寶流傳後世的不多,因此這幅自畫像顯得彌足珍貴。

奇石

桂林伏波山桂林伏波山

試劍石 位於洞中臨江的東口,“懸空而下,狀若浮柱,去地一線不合”。傳說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與作亂犯境者在還珠洞中談判,談至僵局,馬將軍拔劍而起,劍光一閃,竟將巨大的石柱貼地削去寸余,對方為之色變,立刻答應退兵。“退多遠?”“退一箭之地!”馬援轎釘截鐵地回答。對方自以為得計,二話沒說便表示同意,並親筆在箭桿上寫下“箭落為界”的字樣,伏波將軍登上伏波山,只見他弓如滿月,箭似流星,一箭射穿了三座山,直飛到作亂犯境者出發的地界才落下,對方見將軍如此神勇,只好悻悻地退回了他們的老巢。其實,那條所謂的劍痕縫隙原來是石灰岩的岩層,水流沿著這個層面的裂隙沖刷溶蝕出一條縫隙,整個試劍石只是一根溶蝕殘柱,如今它已無水的溶蝕作用,無法分解碳酸鹽而產生新的沉澱,失去了繼續生長的條件和環境,所以它將永遠都是一塊離地懸空的奇石。

故事傳說

桂林伏波山。桂林伏波山。

相傳古時有一老漁翁,在還珠洞拾得龍珠而惹怒海龍王,其興風作浪,給百姓帶來災害。後官府命老翁將龍珠歸還,方使天下太平,故此得名。洞內玲瓏剔透,勾連曲暢,有唐人造像、宋代題刻100多件,其中宋代大書畫家米芾的題名、自畫像和詩人范成大的題詩堪稱珍品。洞的東面豁然開朗,洞口下面即是深不見底、碧波幽水的伏波潭。臨江有一石柱下垂,上粗下細,底端有一寸多的空隙與地面相接,似被劍劈而開,堪稱鬼斧神工。傳說是伏波將軍試劍所致,故稱試劍石。有好奇的遊人,都曾伏在試劍石下方的大石塊上,伸手摸一摸這奇妙的縫隙。 千佛洞從試劍石旁沿石階盤桓而上,可達千佛洞,內有唐代摩崖造像239尊,加上僅有斧鑿痕跡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尊之多,成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極一時的標誌,具有很高的鑑賞和研究價值。

桂林伏波山。桂林伏波山。

洞中最顯彌足珍貴的遺蹟,當屬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刻於石壁上的自畫像,像高1.2米,神態自若,風度瀟灑。值得一提的是,米芾還是最早畫桂林山水的人,他於1074年來桂林,作畫《陽朔山圖》。 千人鍋和大鐵鐘 進入公園時,可看見一口重5,000多斤的鑄鐵大鐘,在公園的臨江迴廊的亭內,存放著一口重達1,000多公斤的大鐵鍋,據說能煮成擔的米,供千人食用,因稱之“千人鍋”,這兩件巨大的鑄鐵物,原置於清代的定粵寺中,後因定粵寺在抗戰時期毀於戰火,而移置於此。這兩件遺物雖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雨剝蝕,但至今仍光整無缺,上面的紋飾和銘文也清晰可辨 桂林山水精華象山景區“三山”中的伏波山景點是我們今天下午的遊程,因早耳聞伏波山“伏波勝境”的美譽,還有奇石“試劍石”的諸多傳說,便對這早在唐代久負盛名的伏波山瀏覽有點迫不及待,所以並未跟景點導遊聯繫,我們同事三人就驅車沿灕江畔的濱江路北行,寥寥數分鐘便遠眺到景點門口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馳嘶鳴奔騰的駿馬,手持弓箭遠射的颯爽英姿,話說“試劍石”其中一典故便是伏波將軍一劍齊根削斷石柱以震懾來犯中國的竹遲小國使臣的英勇故事。

伏波山-

旅遊路線

伏波山地圖伏波山地圖

①伏波山的旅遊路線有三條

:一是沿江,過休息廊,穿臨江迴廊,廊中有千人鍋,過汲茗茶室,依崖而上,觀大悲古洞,可達聽濤閣。二是沿山西拾級而上,山道有大鐵鐘一個,走數十級石階到休息坪。再上,到觀景台,台上建有半山亭,登亭,可腐蝕半城山色,再沿石級小徑叛躋,到達山頂。在山頂看桂林城,有疊彩山之那日雲亭又異曲同工之妙。三是竄還珠洞,緣珊瑚陝,由試劍石旁洞中石階盤曲而上,可達千佛岩。岩內有佛像數百,均為唐代古蹟。

②最好先東路臨江迴廊到聽濤閣,由聽濤閣下來,路過還珠洞口,徑直登山,達山頂,由山頂轉回還珠洞口,人還珠洞遊覽。

③還珠洞是伏波山的精華所在,如時間有限最好選擇第三條路線。

④還珠洞中有珊瑚岩、千佛岩、試劍石,以及唐代的佛像400餘尊,唐朝以來的石100多件,尤以米芾自畫像,范成大的《鹿鳴燕詩》等更加珍貴。

相關旅遊線路

桂林市內一日游

早上8點左右從各大酒店接客人,前往桂林市城徽【象鼻山】,領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的美妙奇景。之後遊覽"大自然藝術之宮"【蘆笛岩】。下午登 【疊彩山】,俯瞰桂林市全景。

遊覽【伏波山】(大鐵鐘、千人鍋、還珠洞等)以及桂林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七星公園】(花橋、華夏之光、駱駝峰、柯林頓演講處) 下午5點30左右結束全天旅遊行程完成桂林市區一日游之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