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貽欽

1976年3月入伍,共青團員。53048部隊戰士,1979年3月犧牲。終年22歲。廣西那坡縣烈士陵園。

30年北上尋哥淚花流

心有千語,可跪在哥哥林貽欽的墓前,47歲的林貽萬激動得說不出一句話來,任淚水伴著細雨緩緩滑落。
“30年了,跑這么遠,才見到哥哥一面。這之前,逢年過節,我都是在家門口的假墓上,給他叩頭燒香。”2009年3月25日上午,在廣西那坡縣烈士陵園掃墓後,林貽萬將記有哥哥墓位編號的紙條疊好,放進了錢包的最裡層。
林貽萬來自龍華區新坡鎮雲安村,家裡兄弟3個,排行老二的林貽萬比哥哥小5歲。林貽萬記得哥哥比他個大,既壯實又頑皮,但很少罵人打架,字也寫得特別漂亮。
哥哥讀完國中去參軍,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在廣東韶關寫的最後一封信是1979年春節期間,說是要隨部隊上前線打仗。
日子在牽掛中過去,得到的卻是哥哥陣亡的訊息。1983年10月1日,家裡有了民政部頒發的革命烈士證書。但是,哥哥具體埋葬在哪裡?白髮一天天增多的父母,年年囑咐他有機會出去找一找。
林貽萬說,每年都計畫出行,但一直因缺錢而不能實現。直到1991年,他帶著家中收穫的所有荔枝、龍眼,借和朋友做小生意為名,乘船坐車到了廣西的貴港,又去了南寧,最後因為盤纏不足,停止了繼續北上尋找之路。

不能遷葬

林貽欽烈士的檔案,只有部隊番號、犧牲時間和年齡,在戰場上的事跡尚是空白。那坡烈士陵園負責人表示將盡全力,幫助聯繫當時的部隊進行資料收集整理,以方便烈士的事跡將來在家鄉的烈士陵園紀念館裡展出。
對於烈士家屬代表想把親人的遺骨和墓碑遷回家的心愿,陵園方表示難以滿足。那坡縣民政局副局長楊燕娥說,陵園內安葬有全國各地的烈士1000多名,還有幾十位戰鬥英雄和一等功臣,沒有這種先例,親屬隨意遷墓也會給陵園管理帶來不便。

10年8次提高撫恤金

林貽萬說,雖然面對哥哥的墓碑說不出話來,但是在心裡,已將千言萬語向哥哥訴說了。30年間,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門口的路早已變成了水泥路,還建起了文明生態村,正搞農業綜合開發,不少農民過上了不遜色於城裡居民的富裕生活。他和弟弟均已成家有了兒子。
據市民政局優撫處負責人楊素華介紹,海口市烈士親屬撫恤金逐年提高,從2000年到今年10年提了8次,目前已提高到370元,比國家的標準還高,且每次提高后按原標準發放的都會得到補發。
烈士配偶、上了年紀的父母和18歲以下的子女都有權利享受撫恤金。海口市現有700多個家庭在享受烈士撫恤金。烈士家屬優撫對象,如有醫療困難,可向轄區民政部門申請,按照海口市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暫行辦法規定,住院治療參加新農合報銷60%,餘下的還可報銷50%。
據了解,去年全市享受定期定量撫恤補助待遇的優撫對象2539名,共按時發放優撫各類金額2700多萬元,其中定期撫恤金1200多萬元,抗美援朝老戰士和烈屬生活補助7.8萬元。全年醫療報銷經費達192萬元。此外,民政部門還下撥經費582萬元,其中,解決了260戶重點優撫對象的住房難問題,發放節日慰問金190多萬元。
今年,海口市將進一步做好包括烈士家屬在內的優撫對象危房改造等各項工作,完善烈士紀念亭點、建築物、烈士陵園的修整及保護管理工作,還將修改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辦法,制定海口市優待撫恤條例。
市雙擁辦主任吳勝剛說,近年來,海口市雙擁工作得到長足發展,駐市部隊為地方經濟建設作貢獻,政府近3年來也投入上億元經費支持部隊建設及用於擁軍優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