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蘭英傳

林蘭英傳

林蘭英,女,福建莆田人,中國半導體材料之母。1940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前身)物理系;1955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博士學位,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百年來首位女博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長期從事半導體材料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半導體科學事業開拓者之一。先後負責研製成我國第一根矽、銻化銦、砷化鎵、磷化鎵等單晶,為我國微電子和光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負責研製的高純度汽相和液相外延材料達到國際先水平。 本書以林蘭英院士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出發點,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為主線,以紀實的筆法和儘可能翔實的內容,真實地記錄了林蘭英艱辛的童年生活,大學裡的音容笑貌,奮發進取的留學生涯,以及她為祖國半導體科學事業奮鬥終身的真實場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林蘭英傳》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何春藩,1937年12月生,四川省南充市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1963年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從事半導體微波器件的研究。後到機關工作,相繼任半導體研究所宣傳科科長、黨委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職。曾在報刊上發表訊息稿件近110篇,發表人物通訊10餘篇,為《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撰寫院士傳記5篇;曾為半導體研究所主筆編著《奮進的卅年》、《自主創新之路》、《拓荒者的足跡》等書。
王占國,1938年12月生,河南省鎮平縣人,中共黨員,半導體材料和材料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62年自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跟隨林蘭英長期致力於半導體材料的研究工作。自1986年起,先後擔任半導體材料研究室主任、副所長等職。在科學研究中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及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獎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林蘭英)為我國半導體材料科學做出傑出貢獻。——張勁夫
林蘭英既是一位心地坦誠,秉性剛烈的女性,也是一位永久進取,刻意追求的科學工作者。——師昌緒
林蘭英作為國際上最早從事半導體材料基礎及套用研究隊伍中的一員,她已被公認是當今在此領域中的一位名帥。——何俊
林蘭英的這種韌性,來自她的高度熱愛祖國之心和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識大體、顧大局和寬廣的胸懷,是林蘭英優秀品質的又一體現。——李志堅
林先生在半導體領域裡不斷開拓、不斷創新、永不服老、永不休止的獻身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吳德馨

名人推薦

(林蘭英)為我國半導體材料科學做出傑出貢獻。
——張勁夫
林蘭英既是一位心地坦誠、秉性剛烈的女性,也是一位永求進取、刻意追求的科學工作者。
——師昌緒
林蘭英作為國際上最早從事半導體材料基礎及套用研究隊伍中的一員,她已被公認是當今在此領域中的一位名帥。
——柯俊
林蘭英的這種韌性,來自她的高度熱愛祖國之心和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識大體、顧大局和寬廣的胸懷,是林蘭英優秀品質的又一體現。
——李志堅
林先生在半導體領域裡不斷開拓、不斷創新、永不服老、永不休止的獻身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吳德馨

圖書目錄

總序(路甬祥)
光彩人生(代序)(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第一章在抗爭與磨礪中成長
一、人傑地靈的莆田
二、不幸是個女兒身
三、艱辛的童年
四、抗爭的求學路
五、磨礪的中學年代
六、早逝的愛戀
第二章在高等學府里崛起
一、知不足而進取
二、接受愛國氛圍的薰陶
三、親近黨的地下組織
四、留校任教的歲月
第三章在異國他鄉奮發進取
一、難得的出國機會
二、奔赴狄金遜學院
三、突破口語關
四、獲得金鑰匙獎
五、轉學固體物理
六、與洋學生的抗爭
七、“民族成見者”
八、摘取物理博士桂冠
九、在索菲尼亞公司展露才幹
第四章在回歸故里中的赤子情
一、牽掛親人
二、艱辛的回歸路
三、難得的異鄉情
四、歸途赤子心
五、喜迎學子歸
六、在母親的懷抱里
第五章在奉獻的征途上
一、主持半導體鍺矽單晶的研製
二、主持化合物半導體單晶的研製
三、主持外延工藝的開拓
四、開展半導體材料物理研究
五、開創提高半導體材料質量的新技術
六、創建開發基地與開放實驗室
第六章在副所長的領導崗位上
一、清理科研課題,走上科研正軌
二、積極維護領導班子團結
三、嚴謹所風,按章辦事
四、關心科研人員生活,落實知識分子政策
五、推廣科研成果,為國民經濟服務
六、參與領導大規模積體電路研製
第七章在人才培養中的卓越貢獻
一、選送骨幹人員出國進修
二、激勵科研人員勇挑重擔
三、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四、熱心培養研究生
五、熱心宣傳教育青年
第八章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裡
一、“文革”初起
二、被停職審查
三、遭不實之詞誣陷
四、父親的冤死
五、懷念周恩來總理
第九章在頻繁的社交訪談中
一、一個科學家的心愿
二、鄉情·國情·科學情
三、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四、要做就做最好的
五、晶瑩的種子
六、平等,首先是貢獻上的平等
七、希望更多的女生超過男生
八、為發展材料科學鋪路
九、生命的鼓點永遠鏗鏘有力
十、閃光的足跡
第十章最後的日子
一、手術前後
二、“再給我健康的十年”
三、揮淚送別蘭英院士
四、魂歸故里勵後賢
五、林蘭英雕像莆田揭幕
附錄A林蘭英生平活動年表
附錄B林蘭英有關科學工作的論述文章
附錄C親友述懷
附錄D半導體研究所召開紀念林蘭英院士逝世十周年座談會
後記

後記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積極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新聞媒體也開始加強對歸國專家的宣傳報導。那時,我作為半導體研究所宣傳科科長,應林蘭英先生之約,為福建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撰寫了《林蘭英教授的人生路》一文,刊於1993年由福建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的第三十一輯文史資料《敬業路上——人物述林》上。那時,雖然聆聽了林先生對她人生歷程的講述,但僅是皮毛,未進行深入採訪,故在這次應約撰寫《林蘭英傳》的過程中,除重點記述林先生的科研工作經歷和其科研成果外,還摘編了郭米克同志的文學傳記《中國女院士林蘭英》中林蘭英的一些成長故事,如出國留學過程、留學期間的經歷、回國途中的見聞等,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鑒於林先生已去世,不可能自“傳”,我們只有採用記敘加自述的手法來完成本書的寫作。因此,摘錄了《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一書中林蘭英本人所做的口述。在此也向參與本書編寫工作的王德祿、杜開昔、高穎、程宏等人表以謝意。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對某些事情的經過進行了訂正,更正了過去在一些媒體文章中出現的不當言詞,還原了事情的真實面目,排解了某些誤解和紛爭。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曾得到半導體研究所領導及有關職能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得到了半導體研究所材料研究室離退休科技人員的大力支持,這些老同志為我們提供了資料、照片和史實,給本書增色不少。在初稿完成後,林蘭英大侄女林如蘭、莆田一中前校長吳智園、莆田《湄洲日報》高級編輯周文輝、林蘭英侄子林守勛、次侄女林如菊及其丈夫王雲汀等親友對第一至第四章資料進行補充和完善,並悉心審改;王啟明院士、王占國院士、夏建白院士、吳德馨院士、王圩院士,郁元桓、何宏家、陳廷傑、錢家駿等研究員,林先生的研究生江德生研究員等人也認真閱審和修改了稿件,也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何春藩
2013年5日

序言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半導體材料學家、物理學家,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與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林蘭英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03年3月4日13時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林蘭英院士1918年2月7日出生,福建省莆田縣人。她1940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1955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擔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簡稱全國青聯)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第二、第三、第四屆中國科協副主席,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簡稱全國人大)代表,第三、第七、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簡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林蘭英院士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懷著建設新中國的強烈願望,放棄國外優越的科學實驗條件和優厚的物質生活待遇,毅然衝破重重阻撓,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滿腔熱情地投身於祖國科學技術研究事業。剛回國時,面對簡陋的實驗條件、微薄的科研經費,她沒有灰心,仍然對科研工作充滿信心。她說:“我們要有民族自尊心、愛國心、高度責任感,敢於向世界水平衝擊”,“要有自力更生精神,有敢於走自己道路的勇氣”。她和同事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鍥而不捨、銳意進取,對我國研製成功鍺、矽元素半導體單晶材料,銻化鎵、銻化銦、砷化鎵和磷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材料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開拓我國太空砷化鎵單晶材料的實驗與特性研究方面成績卓著,被人們譽為“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林蘭英院士胸懷大志,腳踏實地,堅忍不拔,勇攀科學高峰。她不僅勤奮、紮實、深入地學習和鑽研數學、物理等學科理論,更重視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她在向科學進軍的崎嶇道路上,不畏艱難險阻,奮勇當先。她曾說過:“我們科學工作者,不怕起點低,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去研究,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的問題,一定能如願以償,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來。”在她的指導和組織下,她和同事們創造出許多個“中國第一”:第一根矽單晶、第一根無位錯矽單晶、第一台高壓單晶爐、第一根磷化鎵(GaP)單晶、第一片單異質SOI(絕緣襯底上的矽)結外延材料和第一片雙異質SOI外延材料等。她指導的在太空衛星上從溶體中生長出砷化鎵(GaAs)單晶,在世界上首先取得成功。她指導的高純GaAs液相外延和氣相外延材料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她還組織研製出世界第一台雙離子束外延設備。林蘭英院士還致力於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為半導體材料研究成果的產業化不辭辛勞,多方奔波。林蘭英這三個字將永遠與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歷史聯繫在一起。前國務委員,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同志在他所著的《請歷史記住》一書中,回顧了林蘭英院士對“兩彈一星”作出的重要貢獻。
林蘭英院士希望科學事業後繼有人、群星璀璨,因此甘為人梯、培養人才。40多年來,她傾注心血,精心指導,培養出一大批半導體物理和材料的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學人才。她十分重視培養年輕人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的思想;她重視培養年輕人的戰略思維;她總是倡導學術自由,熱情鼓勵、大力支持年輕人大膽創新;她總是身體力行,以嚴謹求實、一絲不苟的行為影響和教育年輕人,因而在她的周圍已經形成了一個老中青三代和諧結合在一起的研究集體。林蘭英院士顧全大局,以事業為重,團結合作,注重發揮集體的智慧去攻克科學技術的難關。在她指導和組織完成的許多項科研工作中,與院內外很多研究單位有過協作,關係都非常和諧、融洽,形成凝聚力,取得豐碩科研成果。林蘭英院士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我國半導體科學事業。在她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下,我國的半導體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她的逝世是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一大損失。
林蘭英院士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合格的社會活動家。她從來不把各種社會職務作為榮譽來炫耀,而是認認真真地履行應盡的職責。例如,在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期間,她主動了解社會,反映社情民意,為維護廣大民眾的利益大聲疾呼,為發展科學事業獻言立論,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獻計獻策。
林蘭英院士在攀登科學高峰的歷程中,不僅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而且留下了令人敬仰的高尚品德。她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尊心,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她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事業,一心為人民;她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剛強正直,表里如一;她謙虛謹慎,虛懷若谷,寬以待人,團結合作;她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她獻身科學,埋頭苦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些優秀思想品質是她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林蘭英院士帶著拳拳赤子之心,帶著對我國半導體科學事業的不懈追求,也帶著我們無盡的哀思與眷戀離去了。但是,她開創的半導體科學事業將繼續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她崇高的思想品質將繼續在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揚光大。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2003年3月1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