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皰鏽病菌

中文名:松皰鏽病菌 英文名:White 目:鏽菌目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松皰鏽病
英文名:White pine blister rust
拉丁學名:Cronartium ribicola J.C.Fischer ex Rabenhorst
門: 真菌門
亞門:擔子菌亞門
綱:冬孢菌綱
目:鏽菌目
科:無鏽菌科
屬:柱鏽菌屬
原產地:瑞士和俄羅斯
入侵地: 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山東,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寧夏,青海,甘肅,新疆

傳播途徑

病原以擔孢子和銹孢子靠風吹雨濺的方式自然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靠感病松苗、幼樹、小徑材及新鮮帶皮原木的調運。

寄主

主要寄主為紅松、五針松、赤松、黑松等

為害特點

皰鏽病是指多種五針松的危險性病害。主要危害幼苗和20年生幼樹枝幹部位的皮部。
感病紅松當年松針長度減少30%,變灰綠色無光澤,絕對乾重減少27%,主梢生長量減少82%-94%,病樹梢部的高生長顯著降低,且逐年遞減使樹冠變圓形,樹高僅為健康株的4/5-3/5;3-5年後乾枯,嚴重影響松樹的生長。
主要寄主為紅松、五針松、赤松、黑松等,引起枝幹腫大並有裂縫,從中生長黃白至桔黃色的皰蠹。

生物學特徵及發生消長規律

松皰鏽病多發生於松樹樹幹薄皮處,因而剛定植的幼苗和20年生以內的幼樹及在雜草叢生的幼林內,或林緣、荒坡、溝渠旁的幼齡松樹易感病。轉主寄主多的林地病害也嚴重。
秋季,冬孢子成熟後不經休眠,即萌發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借風傳播,落到松針上萌發產生芽管,大多數由氣孔、少數從韌皮部侵入松針。侵入後15d左右在松針上出現很小的退色斑點,在葉肉中產生初生菌絲並越冬。翌年初生菌絲繼續生長蔓延,從針葉逐步擴展到細枝、側枝直至樹幹皮部或樹幹基部,此過程需要3-7年,甚至更長。 在侵染後的2-3年,枝幹皮上開始出現病斑,產生裂縫,秋季滲出蜜滴為性孢子和蜜滴的混合物。次年春季在病部產生鏽孢子器,內有大量的銹孢子,以後每年都可產生鏽孢子器。銹孢子借風力傳播到轉主寄主葉上,萌發後產生芽管,由氣孔侵入葉片,經15d的潛育期,產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可重複侵染。秋季產生冬孢子柱,冬孢子柱萌發生成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借風力傳播到松針上再進行侵染。
外部氣候條件的影響也很大,以東北地區的紅松皰鏽病為例:銹孢子在冷涼(10-19℃)多濕(相對濕度100%),出現雨、霧、露的條件下,萌發產生芽管,侵染轉主寄主。16℃以下產生的冬孢子,在20℃下容易產生擔子及擔孢子,並在10-18℃條件下向松樹侵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