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遼縣生態示範區

示範意義在各種生態脆弱帶中,半山區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旱作農業和水果等多種經營基地,是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的區域,它也是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最大的區域。 因此東遼縣進行旨在恢復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縣為單位進行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對於一個省、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示範意義。 通過示範區建設,進一步推動了依法治縣進程,公民的生態意識明顯增強,維護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

基本情況

2009年第一批命名為生態示範區。
東遼縣轄12個鎮,7個鄉,284個村,總人口400716人。國內生產總值94769萬元,農民人均收2355元。

內容與特色

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優勢,突出源頭特色,因地制宜地開展了10項建設:
一是有機、綠色食品基地建設;二是優質、高效牧業生產基地建設;三是生態林業建設;四是水文生態建設;五是柞蠶基地建設;六是農村能源建設;七是工業經濟建設;八是工業污染治理及發展環保產業;九是人口文化建設;十是衛生建設。
通過生態示範區建設,形成了三種模式:一是“山綠水清魚滿塘,牛羊成群稻穀香”的“關門模式”;二是“高山遠山森林山,低山近山建果園,旱田水田豐產田”的“清河模式”;三是“山上森林戴帽,山間果樹纏腰,山下塘壩裹腳,塘內畜水養魚,壩外開田種稻”的“綠山模式”。

示範意義

在各種生態脆弱帶中,半山區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旱作農業和水果等多種經營基地,是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破壞最嚴重的區域,它也是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最大的區域。因此東遼縣進行旨在恢復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縣為單位進行大規模的生態建設,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對於一個省、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示範意義。

建設成效

1998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94769萬元,比1988年增長80.1%;財政收入實現5663萬元,比1988年增長330.9%;農民入均收入實現2355元,比1988年增長353%;全縣糧食產量穩定在50萬噸的階段性水平上;1996年以來,全縣營造速生豐產林716公頃,改造低質低產林1863公頃,果樹經濟林已達到53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至40.2%;開發綠色水稻基地面積333公頃,開發綠色玉米基地面積667公頃;城鎮大氣環境質量、噪聲狀況、水環境質量均達到了功能區標準;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4.17平方米,生態鎮發展到7個,生態村發展到76個,生態示範戶發展到1000個。
通過示範區建設,進一步推動了依法治縣進程,公民的生態意識明顯增強,維護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先後被國家、省、市命名為“百萬畝人工林縣”、“商品糧基地縣”、“秸稈養牛示範縣”、“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示範縣”、“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公路建設先進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