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白眉長臂猿

東白眉長臂猿

東白眉長臂猿,屬於長臂猿科白眉長臂猿屬。成年東白眉長臂猿的體長可達90厘米,體重6-9公斤。雄性和雌性的體型差別不大,但雄性的體毛為黑色,眉毛為白色,而雌性的體毛為灰褐色,胸部和頸部的顏色較深。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雌雄異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頭頂的毛較長而披向後方,故頭頂扁平,無直立向上的簇狀冠毛,與冠長臂猿屬相區別。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黃色,眼眉更為淺淡,顏面寬闊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趨淺淡,白色。

基本信息

簡介

東白眉長臂猿,屬於長臂猿科白眉長臂猿屬。成年東白眉長臂猿的體長可達90厘米,體重6-9公斤。雄性和雌性的體型差別不大,但雄性的體毛為黑色,眉毛為白色,而雌性的體毛為灰褐色,胸部和頸部的顏色較深。
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雌雄異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頭頂的毛較長而披向後方,故頭頂扁平,無直立向上的簇狀冠毛,與冠長臂猿屬相區別。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黃色,眼眉更為淺淡,顏面寬闊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趨淺淡,白色。
名稱 瀕危等級
生肖年代
CITES 附錄I 1997
IUCN 易危 2008
國家重點保護 一級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瀕危 1996

東白眉長臂猿和西白眉長臂猿曾被認為是白眉長臂猿的兩個亞種。東白眉長臂猿分布於親敦江(伊洛瓦底江的最大支流)和怒江(又名薩爾溫江)之間的中國雲南、緬甸和印度的局部地區,而西白眉長臂猿則分布於親敦江以西的印度、孟加拉和緬甸。東白眉長臂猿的成年雄性具有兩條明顯分開的白色眉毛,下顎上經常有白毛,陰毛為灰白色;成年雌性四肢顏色比身體其它部位顏色偏淡。西白眉長臂猿的成年雄性白色眉毛不能截然分開,中間有白色毛髮相連,下顎上白毛較少,陰毛為黑色或灰色;成年雌性四肢顏色與體色相近。根據這些明顯的鑑別特徵,2006年IUCN靈長類專家組會議同意將白眉長臂猿劃分為東部白眉長臂猿和西部白眉長臂猿兩個種。我國高黎貢山地區分布為東部白眉長臂猿。

分布範圍和種群數量

東白眉長臂猿東白眉長臂猿
東白眉長臂猿為東洋界緬甸--中國亞區的特有種,國內僅分布於雲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騰衝、盈江和隴川。
保山是中國生物多樣性天然寶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基地。光靈長類動物就有6種,最為珍貴的是東白眉長臂猿。中國東白眉長臂猿數量約150-200隻,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東白眉長臂猿保護的重點區域。
50-60年代,東白眉長臂猿在雲南西部有較廣泛的分布和較多數量,僅騰衝縣就有數百群,總數不少於500隻。80年代末,數量已大大下降,估計僅有100-150群,250- 400隻。1994年,蘭道英等重新複查時認為有50-100群,200餘只,其中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騰衝和保山)20-50群,100-150隻;騰衝尖高山(古永和蘇典)一帶30-50群,隴川(戶撒)4-8群。古永,蘇典和戶撒的長臂猿多在中緬邊境兩側分布。2009年范朋飛在保山,騰衝,盈江和隴川做了全面的訪問調查和野外調查,結果顯示白眉長臂猿在中國僅存40群,數量不到150隻。

食性及生活習性

東白眉長臂猿在雲南西部,多棲于海拔2000-2500m之間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和中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中。嚴格樹棲,以多種野果、鮮枝嫩葉、花芽等為主要食物,亦食昆蟲和小型鳥類。東白眉長臂猿群體較小,一般一群3-5隻,為一夫一妻配偶制。

繁殖情況

雌性東白眉長臂猿7-9歲性成熟,懷孕期為7-7.5個月,每3-5年1胎,每胎1仔。初生幼仔的體毛為乳白色,6個月後變為灰黑色。壽命一般為20-30年。

致危因素

⑴東白眉長臂猿致危的主要因素在於棲息地被破壞,特別是中緬邊境一帶,森林砍伐的規模越來越大,且尚未有效地制止。當地民族的刀耕火種也威協著大片的東白眉長臂猿棲息地;
⑵狩獵是次要的致危因素;
⑶種群分布零碎,群與群之間相隔較遠。近交衰退嚴重,造成後代生存能力減弱、繁殖性能降低;
⑷性成熟脫離群體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後代的機會。

保護措施

東白眉長臂猿已被列為我國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現已有兩個自然保護區(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盈江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對東白眉長臂猿進行保護。由於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和執法教育,當地民眾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有所提高,已能比較自覺地對東白眉長臂猿進行保護,但偷獵現象還是偶有發生,這對岌岌可危的野外東白眉長臂猿種群無疑是最大的威脅。
建議的保護措施
⑴加強調查研究,特別是中緬邊境地區,以提供保護管理決策資料;
⑵加強現有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培訓人材,給以資金和技術的保證和支持;
⑶通過國際合作,在尖高山中緬邊境東白眉長臂猿分布地區建立禁獵區和禁伐區,保護其生境和該地區殘存的種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