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垵社區

東垵社區

角落及自然村:文祠地:宋代深滬開創鄉學,址在崇真殿左邊,稱文祠,供奉文昌帝君。 傾祀後於清代改建在東垵沙乾清淨之所,並增奉朱文公。 漁民將其安葬,並建一陰祠稱百公宮於礁邊,往後這塊礁石便稱五十四。

村名由來:明進士詹仰庇游深滬時,有“曾崖分五澳”之佳句。東垵民居就是依曾而築,上臨南春,北連後山,南有金嶼突出部,彎弓的海岸構成天然一澳於半島東側,故名東垵。1961年建大隊,1984年撤隊建村。 角落及自然村:文祠地:宋代深滬開創鄉學,址在崇真殿左邊,稱文祠,供奉文昌帝君。傾祀後於清代改建在東垵沙乾清淨之所,並增奉朱文公。今文祠雖廢,地名保留原稱。
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八,一官船在台灣海峽被颶風擊沉,士官的屍體滿海漂浮,善後打撈起百多具水屍,其中擱在一塊礁上的就有五十四具。漁民將其安葬,並建一陰祠稱百公宮於礁邊,往後這塊礁石便稱五十四。歷史的慘難隨著社會的變革一去不復返,如今的五十四、百公宮周圍已成為人們觀潮賞月、看日出和消暑納涼的好去處。還有上堡、中堡、下青、東路頭、店仔頭、四角井邊之角落地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