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路像條河

村路像條河

《村路像條河》精選了作者相裕亭近七十篇在報刊上公開發表過的精美小小說,《村路像條河》篇篇構思精巧,視角獨特,讀來親切可人,回味無窮。 記憶是一個作家最為寶貴的財富。久留在心底的陳年舊事,在作家們看似漫不經心的回憶里,走進各色人等的內心世界,或悲或歡或苦或樂或恨或愛地去感悟逝去的歲月,普通人的樸素情懷瞬間躍然紙上。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大嫂》、《玩火》、《花匠》、《國小同學》、《讀報》、《鏡花水月》、《會飛的手套》、《村路像條河》、《房門,根本就沒關》……《村路像條河》收錄的文章記錄了作者相裕亭故鄉的記憶,故鄉里那些被歲月湮滅了的鄉趣、炊煙、村溪、房舍,以及作者邁出故鄉之後的許許多多令讀者感慨萬千!

作者簡介

相裕亭,中國作協會員。著有長篇系列小說《鹽東紀事》、《鹽河人家》、《鹽河舊事》三部。其中,《鹽河人家》獲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作品集《忙年》2009年獲“冰心文學獎”。近百篇作品被《小說月報》、《中國現當代文學大系》等選刊、選集選載。代表作《威風》、《大廚》、《偷鹽》等作品。2005年為中。國小說排行榜上榜作家。結集出版了《忙年》、《落雨》、《村路像條河》等8部作品集。

圖書目錄

自序
村路像條河
吃喜禮
花匠
鄉醫
桂枝
三朵兒
躲伏
玩火
年關
分羊
父親的情人
馬黑子
盲攤
國小同學
大嫂
過彩禮
小村臘月
死結
套雁
鄉間早戲
抓親
聽廣播
樹典型
懶五
換門
喜事
扎黃手絹的女人
十八相送
大學第一年
讀報
紅前紅後
老鑽
相約
房門,根本就沒關
小馮姑娘
我想讓你了解我
舊船票
聽浪
小站不留客
討美
手語
視窗
窗簾
鏡花水月
雨吻
會飛的手套
草莓紅了
合影
誰讓你說實話的
安莉
梅子
斷情
當愛已成往事
插牌
血路
逮魚
雪畫
審判
打豬草
採茶
謀賭
訣別
改門
賣鍋
中士還鄉
城雕
新茶
送糧
廉政模範
吃食堂
反串
午後有暴風雪
創作年表

文摘

村路像條河
小村里,唯一的一條街,極其委屈地鑲嵌在街口那些低矮的草垛、豬圈、房舍間,如同一條東拉西扯的陳年綢緞,無可奈何而又萬般柔情地由西向東延伸著。雨天裡,那條看似坑窪不平的小街,陡然間還會變成一條歡快、流暢的河。淙淙流淌的街溪,隨雨量的大小而變化。雨停了,潺潺的街溪還要纏纏綿綿地流淌上一陣子,我與六爺爺家的小筷叔就喜歡在那樣的街溪里築堤攔壩玩。
小筷叔,小名小筷子。他比我大兩歲。小時候,我們見天在一起捉蜻蜓、撲螞蚱、玩溝泥,以至後來稍大一點了,拾草、鏟青、到村東的河汊子裡摸魚、撈蝦、撲捉海狗魚兒什麼的我們都在一塊兒。
小筷叔個頭不高,臉盤子挺大,笑起來,老遠就能看列他唇齒間的兩顆大板牙。乍一看,還認為他是個豁牙子。其實,他就是那樣的寬牙縫兒。
小筷叔沒上幾天學,十幾歲時,就在生產隊里餵豬、使牛。後來,我到外地讀書期間,他娶了一個異鄉女人,給他生下一個男孩後,人家嫌他家裡太窮,跑了。之後,小筷叔就帶著那個男孩與他父母一起生活。
眼下,小筷叔有四十出頭歲,可看上去就跟個小老頭似的,走道弓著腰、筐著腿,兩隻布滿老繭的大手,如同兩把小蒲扇似的,在屁股後頭一扇乎、一扇乎。
我大學畢業,在城裡有了小家之後,每次回鄉下見到他時,老遠就跟他打招呼。較童年有所不同的是,此時,我不再喊他“小筷子”,而是要正兒巴經地叫他叔。
小筷叔見我很親熱,每次都讓我到他家裡耍耍。有時,還要給我一些地瓜、黃豆什麼的,讓我帶到城裡吃。只可惜,我在外面工作之後,很少回鄉下老家了,尤其是父母去世後,我回鄉下的次數少之又少。
去年,哥嫂在村東包了養豬場,手頭經濟寬裕了,一再捎信讓我回老家過年。
年初一的早晨,我到一個本家哥哥家去拜年,小筷叔正在人家的豬圈裡查看一頭母豬是否需要打欄。
我叫他一聲叔,跟他打趣說:“大過年的,你扒人家母豬腚乾什麼?”
那時間,小筷叔正拽住母豬的尾巴左右躲閃,母豬“噢噢”地叫!小筷叔回頭看到我時,挺親切地罵我一句,消扁我說:“茄,你在城裡就知道吃豬肉,只怕是不知道小豬是從哪裡來的。”小筷叔從豬圈裡出來後,很牛皮地告訴我本家哥哥,說:“下午,你帶它去打欄吧!”
打欄,就是給母豬配種。
本家哥哥遞給小筷叔一支煙,問:“行嗎?”
小筷叔狠勁兒吸口煙,更加牛皮地說:“行!”隨後,小筷叔轉過臉來,問我家屬和小孩來了沒有?我說,家屬和小孩怕鄉下太冷,沒來,就我一個人回來了。
小筷叔嘹我一眼,說:“茄,帶她們娘倆回老家耍耍呀!”那語氣,顯然是說我沒把愛人、孩子帶回來過年是不對的。
我笑,沒再說啥,就那么和小筷叔靠得很近地站著,小筷叔問我在家過幾天,在外面做了什麼大幹部,具體還問到我一個月拿多少錢工資。
之後,我們回到屋裡,本家哥哥讓我坐在炕沿上,小筷叔蹲在炕前一條窄窄長長的板凳上,一起說了一些我小時候在家調皮搗蛋的事。期間,小筷叔摸著他的腦門子,叫著我。的小名,問我:“二園子,你說我老是頭暈,是怎么回事?” 我定睛一看,小筷叔黃黃的一張臉,只有腮幫骨那兒有一點點血絲,而且每一根血絲都清晰可辨。我似乎覺得他整個面龐,如同一隻凍透了的柿子,顯然是營養不良的症狀,我順口而出:“你多吃點好的!”
話已出口,我又覺不妥,小筷叔光棍一個,還帶著一個正需要花錢的孩子和年近八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每年只靠田裡的糧食,換幾個油鹽醬醋錢,。可謂上有老,下有小,手頭不會太寬裕,何談吃什麼營養的好東西呢。
但,小筷叔告訴我,說他吃得不孬。小筷叔說,眼下不是過去受窮的時候了,連煎餅、稀飯都吃不成溜兒。現如今,家裡的糧食吃不完。
我心想,光靠吃糧食哪行呀?城裡人,雞鴨魚肉換著口味吃,還要補充些含鐵、含鈣的水果、高蛋白的牛奶之類的東西。小筷叔自然不會知道這些,我也不好跟他細說吃什麼營養的東西,但此時,我默默地從懷裡掏出錢包,摸出兩張錢遞給他。
剎那間,小筷叔很是生氣地樣子,用胳膊肘兒猛擋一下,說:“二園子,你這是乾什麼!”可當我硬要給他時,他也沒再推辭。但他連聲說:“你看看,你看看,我還使俺侄子的錢。”
我說:“沒有多,拿著吧。”
本家哥哥也說:“你侄子給你錢,你就花唄!”
小筷叔沒再說啥。但,此後小筷叔突然話少了。接下來,我和本家哥哥又談論別的事,小筷叔都沒有插嘴。後來我起身告辭時,小筷叔默默地送我到小巷口,站在小時候我們一起築堤攔壩玩的小街上,目送我走出很遠,很遠。
轉過年,我有事再次回鄉下,見到小筷叔時,我仍然很親熱地同他打招呼,小筷叔卻木木訥訥的樣子遠遠地沖我笑笑。之後,趁我不注意,他便閃身走開了。
P1-3

序言

19歲那年秋天,我背起母親連夜為我縫製的一床八斤重的大棉被,繞過巷口水塘邊那彎不知留下我多少腳印的小路,滿懷憧憬地向著村東公路奔去時,絲毫沒有留意到此刻母親正抹著淚水,默默地站在自家院牆邊的豁口處,踩著一節枯樹段兒在靜靜地凝望著我。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離家遠行。
但,那時間我人生最偉大的理想,就已經完成了從蠶蛹到化蝶的全部過程,並準確地定格在李四光的身上——做一名地質學家。
我敢斷定,我要做地質學家的這個偉大理想,肯定是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電影《李四光》的影響。要不,我生活在蘇北那個連縣級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村莊裡,自小以玩溝泥、捉蜻蜓為樂的一個農家孩子,很難與當時已經很偉大的李四光產生什麼瓜葛。
我固執地認為:做一名地質學家,戴頂白色的太陽帽,配一副黑色而又極其神秘的蛤蟆鏡,背一個皺巴巴的鴨黃色的地質包,手持羅盤、小錘子,游遍祖國的名山大川,無限風光,無比美好!
於是,19歲那年秋天,我生命的第一粒夢幻的種子破土發芽——一張石油學院的錄取通知書,讓我如願以償地跨入了“頭戴鋁盔走天涯”的“找油人”行列。
然而,我生命的運行軌跡,並沒有向著我最初的理想抵達,而是東張西望、陰錯陽差地引誘我步人文學的歧途。原因是,在我步人大學的門檻之後,圖書館裡浩瀚的書籍,打開了封閉我19年的閱讀之門,讓我知道“地質學家”以外的世界同樣是異彩紛呈!
印象深刻的是,大學最後一年,我在我認為很了不起的刊物一滄州《無名文學》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
時值八十年代中期,文學正熱。
就此,我與文學產生了熱戀,文學也風情萬種地向我伸出了橄欖枝——華北油田的《石油神》、河南的《中原》、保定的《蓮池》、杭州的《西湖》、東北的《短篇小說》、《芒種》、《小說林》、我家鄉的《連雲港文學》、《青春》、《雨花》,以及《新華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文匯報》、《人民日報》、《青海湖》、《小說月刊》,《青年文學》、《河北文學》、《熱風》、《北方文學》、《時代文學》、《天津文學》、《北京文學》、《山東文學》、《山西文學》、《四川文學》、《廣西文學》、《飛天》、《天涯》、《星火》、《草原》、《鹿鳴》、《散文》、《美文》、《小說月報》、《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傳奇傳記》、《讀者》等等,先後發表、轉載了我的《油田紀事》、《鹽東紀事》、《小林鄉長》、《殺驢》、《風吹問路》、《盲攤》、《躲伏》、《換門》、《無言的騾子》、《小站不留客》、《手語》、《威風》、《偷鹽》,以及後來為我帶來“冰心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的《忙年》、《鹽河人家》等等。
當我完全沉醉於文學,甚至是為文學而狂的時候,我忽然發現:文學改變了我原本的生活,又為我創造了另一種生活。
許多年後,當我感悟到文學把我的生活塗抹得面目全非時,我焦慮、彷徨,甚至是懷疑那個叫相裕亭的傢伙沒有為我把握好人生的坐標。
然而,當我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我案頭的《大嫂》、《玩火》、《花匠》、《國小同學》、《讀報》、《鏡花水月》、《會飛的手套》、《村路像條河》、《房門,根本就沒關》等等,那些觸及我的靈魂,撥動我的心弦,勾起我無限遐想的文字,故鄉里那些被歲月湮滅了的鄉趣、炊煙、村溪、房舍,以及我邁出故鄉之後的許許多多令我激動、心酸、喜悅、痛苦、愛戀、遺憾的往事,悄然被我拾掇到書香之中時,我又有了幾分暗自的欣慰與得意!
我欣慰手中的筆,復活了留在故鄉人瓜棚、月下的那些陳年往事,得意於讀者們閱讀了我與我寫的故事。
文學,可以自由飛翔!
但,文學並沒有賦予我飛翔的翅膀。
我知道地球上並非所有的河流都通向江海,但,我堅信每一條河流都在孕育它兩岸的禾苗與牲畜。我的文學之路,或許就是某一條流不進江海的河流。但我,甘願默默地孕育著兩岸的青稞與精靈!
2011年4月26於新浦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