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李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李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鏡1945年8月出生於山西萬榮,主要成就有小說集《冷的邊山熱的血》,其代表作有《重山》,《輝煌時刻》

基本信息

文職將軍李鏡

筆 名:秦人
性 別:男
出生年月:1945/8
民 族:漢族
山西萬榮人。中共黨員​。歷任蘭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宣傳隊創作員、蘭州軍區政治部歌舞團創作員,軍區政委肖華秘書,政治部文藝創作室主任,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第七屆全委會委員。
著有小說集《冷的邊山熱的血》、《重山》、《輝煌時刻》、《高台之戀》,中篇小說集《風流殤》,長篇報告文學《農奴戟·英雄血》、《儒將蕭華》、《大遷徙》、《崑崙春雪》、《新寫長征圖文檔案》、《紅色遠征》,長篇小說《女兵營》、《出關》等。
長篇報告文學《大遷徙》獲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全軍新作品獎,中篇小說《冷的邊山熱的血》、《明天,還有一個太陽》分別獲1986年、 1985年《崑崙》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重山》及多部短篇小說獲《解放軍文藝》優秀作品獎,短篇小說《零點哨兵》、《老照片》、長篇小說《出關》獲全軍新作品獎一等獎。
李鏡作品
崑崙春雪,李鏡,解放軍出版社,7-5065-4114-9,I253.2
風流殤,李鏡,敦煌文藝出版社,7-80587-244-9,I247.57
重山,李鏡,解放軍文藝出版社,7-5033-0533-9,I247.7
五馬風範,李鏡,四川人民出版社,7-220-05400-9,G229.277.14-53
5·12壯歌,李鏡,解放軍文藝出版社,978-7-5033-2205-1,I253.2
農奴戟 英雄血,李鏡,解放軍文藝出版社,7-5033-0861-3,I247.51
冷的邊山熱的血,李鏡,崑崙出版社,7-80040-018-2,I247.5
儒將肖華,李鏡,解放軍文藝出版社,7-5033-1022-7,K825.2
新寫長征圖文檔案,李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7-5004-3434-0,I253.2
女兵營,李鏡,解放軍文藝出版社,7-5033-1729-9,I247.52

詩人和辭賦家李鏡

李鏡簡傳

李鏡 四川新都人,1936年生。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長期供職四川省級新聞單位,評為高級編輯。曾任《四川廣播電視報》總編輯。1996年退休。出版個人作品《鏡海雲影》(散文)、《垂涎集》(文、詩、賦)、《吟詩弄賦》(詩、賦)、《受傷的杜鵑花》(詩、賦)。主編出版《那年那月》《五馬風範》《碧潭飄雪》《五馬記憶》等書多種。歷年辭賦作品一百餘篇,三卷集《鏡海流雲》(李鏡辭賦集、李鏡長歌集、李鏡短章集)即將付梓出版。現為四川省文化善行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東方文化館研究員,新加坡《世紀風》詩刊顧問,四川《玉壘詩刊》主編。

都江堰賦

成聚成邑,先秦傳薪百代;施灌施溉,古堰恩澤九州。山原交錯,橫攬蜀西諸派;雲浪翻騰,漫傾無量寶瓶。枕青山而臥碧水,揮素練而舞雲霓。蜀帝經營之處①,郡守開鑿之功②,丞相疏浚之地③,百姓生聚之所。清明放水,萬人空巷,榪槎倒而春水漲;六月酬神,香燭高燒,金像肅而王廟森。童孺知念川主之德④,寰宇能詳秦堰之篇。江化五脈,穿城貼巷,若五弦七音之琴;典藏萬卷,題壁鏤金,傳深淘低築之訣⑤。流波所及,萬類生命之本;浸潤所期,千秋智慧之源。享中華傳世瑰寶美譽,披世界文化遺產殊榮。堰水滋城,城盛堰水,堰城一體,水猶城之血脈也。
天然圖畫,山環不輸水抱;西嶺余脈,路轉屢現峰迴。玉壘浮雲⑥,曾兆國運;靈岩幽草,可慰勞人。青城峭拔,三十六峰攢天;仙窟幽深,百零八景競秀。黃帝賜封之所⑦,老聃棲身之閣⑧,張陵傳道之地。稱第五名山,乃神仙都會。宮觀隱奇峰幽壑,晨昏聞清磬疏鍾。牆刻老子真言,碑傳唐皇御旨⑨,春來杜鵑啼血,秋老銀杏染霜。心隨清靜,無中生髮妙有;道法自然,雜處締造和諧。洞經樂起,紫氣縈紆,堪娛耳目,清徹心脾。夏日炎蒸,四境客來避暑;胸襟博大,萬眾枕石納涼。觀日亭觀日,洗心池洗心。極青城之幽,騁無盡之意,行上善之道。山水聯袂,寰宇雙驕。迤邐諸山,若城屏堰障,實則心腦腹脊之器也。
山水之間,阡陌縱橫。野鋪高速之路,士駕踏飆之車。五洲馳來拜水之客,南橋惜別問道之賓。縱萬里僅咫尺,雖天涯若比鄰。溯江而上,高路入雲,情牽草地,夢系高原。朝發九寨行旅,暮宿臥龍歸客。南腔北調,羌歌藏舞。嘗聞玉壘關外⑩,一線孤懸,山徑縹緲,驛路悠長。松茂古道,滿目荒煙衰草;茶馬舊事,幾多斷碣殘碑。蜀道苦險,氐道尤危(11),背夫負重而蹶踣,馱馬受驚而踟躕。舊夢依稀,長謳松游小唱(12);蹄聲踢踏,早溶馬達歡歌。更有登高之道,攀第一峰;致遠之途,踏大東海;人生驛路,幸福彼岸,庶幾可捫也。
青山養性,大浪淘沙,勝地毓英,時勢礪傑。擎天之柱賴有擎天之手,驚世之功出自驚世之才。秦堰樓高,數列祖列宗偉績;離堆道坦(13),瞻降龍降怪英容。冰公鑿湔山(14),砌魚嘴,開陸海(15),臥波千載,遺像猶在;諸葛築長堤,翦水患,固農桑,鞠躬盡瘁,衣冠尚存。李白思鄉,寄蜀國仙山之句(16);杜甫惜物,發不唾青城之吟(17)。義師風采,留跡小波展館(18);曠世名姝,當薦花蕊夫人(19)。索橋橫江,多謝秀才娘子(20);操琴覓友,還借半髯道士。(21)上清宮裡,大千潑墨(22);老柏叢中,悲鴻揮毫(23)。故仁者樂山,山養浩氣;智者樂水,水潤清思,成就蓋世之雄也。
新紀盛世,尤得風流,後繼不遜前賢,雄心更鑄偉岸。英豪輩出,噴珠瀉玉,奇蹟頻添,震古鑠今。群賢之智,城堰固若金湯;科技之光,流波綠到天涯。水網應運而延伸,天府沾溉而擴展。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春華秋實,長盛不衰。稻麥菽黍,由飽漿而碩壯;茶藥果蔬,緣惠澤而鮮靈。綿綿乎,歷二千三百餘年;煌煌哉,濟一千二百萬畝。使倉廩盈,衣食足,禮儀美,文化興。故拾級登臨,先誦萬頃波光、歸於稼穡;始信四山雲氣、可栗蛟龍。水上城郭,百姓枕濤入夢;陌上桑麻,農家結彩慶年。清涼世界,蟬聲爭相唱譜;綠色家園,獼猴隨意摘桃。檔存熊貓夜訪記載(24),俚有石羊聽經傳聞(25)。深山有千年銀杏樹,鄉野多百歲壽星村。靈山秀水,英豪用武之地、創業之階也。
嗟夫,都江之城鬱郁,都江之堰蕩蕩,都江之山蔥蔥。城堰相抱如陰陽兩極,城山一體象天地人和。恢宏出自堅韌,良策取乎眾意,繁華生於樸素,時尚發諸古拙。順其自然,工程兩千載依然屹立;遵從科學,效益最上乘生機盎然。趨利避害,乘勢利導,前赴後繼,推波助瀾;創治水建城奇蹟,留治世立業經典,啟治國興邦方略。一網廣布,千里共榮;一枝挺秀,萬國雄瞻,能不持銅琵琶鐵綽板謳歌者耶(26)。
注釋:
1.蜀帝,指古蜀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氏諸王。
2.3、郡守、丞相,分指秦蜀郡郡守李冰、蜀漢丞相諸葛亮。
4.川主,指李冰及相傳為其子的二郎。蜀人感念他們的功德,塑像建廟祭祀,舊時川主廟遍及巴蜀境內。
5.“深淘灘,低築堰”為李冰治水六字訣。
6.都江堰在玉壘山下,“玉壘浮雲變古今”為杜甫詩中名句。
7.寧封,黃帝時人,道教傳說中的青城山主冶神仙,稱被黃帝封為五嶽丈人。
8.老聃,指老君李耳,青城第一峰頂端建有老君閣,內塑老子騎牛像。
9.唐皇御旨,唐明皇為解決青城山道、釋兩家糾紛所做的御批,後被刻在石碑上,碑現存天師洞。
10.玉壘關,古時築在城西玉壘山頂的關隘。
11.氐道,先秦時代設在今都江堰、汶川一帶的行政單位,以氐族聚居其地命名。
12.松游小唱,清代都江堰才子董湘琴所撰的詩歌集名,漫吟從都江堰至茂縣、松潘沿途的所見所聞。
13.離堆,李冰率眾鑿湔山開寶瓶口後,被隔離在江對岸所堆積的小山包。
14.湔山,都江堰東側一帶的山嶺,今稱玉壘山。古籍中“鱉靈決玉壘”所指的玉壘山,在岷江上游今汶川境內(一說在今金堂峽)。
15.陸海,《華陽國志》記述:(都江堰)“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
12.熊貓夜訪,2005年一天,一頭大熊貓深夜從山地闖入都江堰市區,次日晨被救助後放歸,一時傳為佳話。
13.石羊聽經,傳說張天師傳道講經時百姓極受感染,竟有石羊循聲前往聆聽,都江堰市有石羊鎮。
16.17、分見李白詩“蜀國多仙山”句,杜甫“自是青城客,不唾青城地”句。
18.青城人王小波為北宋農民起義領袖,號召“均貧富”,青城後山建有王小波李順起義紀念館。
19.花蕊夫人,費氏,青城人。五代時蜀王妃,有《宮詞百苜》。
20.都江堰觀瀾索橋又稱夫妻橋,為清代秀才何先德夫婦倡建,率眾衝破地方惡勢力阻撓,盡歷艱險始成。
21.清代著名蜀派古琴大師張孔山,青城道士,自號半髯道人,由他傳譜的古琴曲《流水》,創用七十二滾拂水手法,此曲在1997年被美國錄入鍍金唱片,由太空船“旅行者二號”攜入茫茫宇宙,代表地球人類的聲音與想像中的外星人類對話尋找知音。
22.23、上世紀三十年代,張大千、徐悲鴻等人曾赴青城選景作畫。
24.熊貓夜訪,2005年一天,一頭大熊貓深夜從山地闖入都江堰市區,次日晨被救助後放歸,一時傳為佳話。
25.石羊聽經,傳說張天師傳道講經時百姓極受感染,竟有石羊循聲前往聆聽,都江堰市有石羊鎮。
26.銅琵琶鐵綽板,古人稱唱蘇東坡大江東去詞,為抒豪邁激越之情,當用銅琵琶鐵綽板助歌。

寬和茶賦

庚寅霜降之日,西蜀錦官之城。芙蓉沉醉,黃菊繽紛。牌樓高矗,紅徹一方熱土;國道遠伸,懸浮萬里煙雲。客自京華蜀鄉而至,茗取崍山蒙頂而斟。引經據典,演繹寬和高論;斟香酌韻,體察蒙雅清氛。隨茶煙之飄曳,納瑞氣之氳氤,探品啜之真諦,謳文化之傳承。
品飲之道,以寬為體,把盞之間,以和為魂。標開館之宗旨,舉建業之旗旌。寬廣寬綽,視萬物為同體;寬弘寬厚,升哲理為懷仁。以人恆有所愛,故伸一己之愛;以人皆有所矜,故容他人之矜。《易》云:君子以厚德載物;俗謂:賢士用盛意延賓。七碗過後,心胸因澄澈而寬厚;心扉洞開,天宇由浩瀚而無垠。
蓋和之為字,既平且泛,和之釋義,既博且深。咀嚼中乃識真味,品飲里能跨法門。和含兩意,相輔相成。品啜既趣,寄寓良深。和者睦也,相親相愛,和者聚也,魚水歡情。和者融也,雜而一統,和者諧也,相對相存。今乎入座入港,知天地萬物;一甌一葉,諳世事浮沉。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荀子語: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孔子則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聖人之言,於倥傯而莫辨,捧甌碗而獨明。對塵世之器嚷,取須臾之冰清,除六腑之煩躁,沐潤物之甘霖。
環視座中,集茶界之俊秀;高台論道,聚人文之精英。司馬車轍應在,諸葛錦囊猶存。得京闕之眷顧,有高人之垂青。路指康巴而通名雅,典承禹貢而奉理真。蜀西天寬而地沃,茶肆尊古而標新。放眼岷峨,茶壠疊疊;遍踏廊坊,瑞氣盈盈。心寬人和,齒清而腦健;氣定神閒,心寬而目明。人消百慮,日進半金。披襟斬棘,瀟灑前行。

竹葉青茶賦

峨崗雄秀,山抹眉黛之痕;華夏仙居,岩養萬物之珍。廟之珍在金頂,獸之珍在獼猴,樹之珍在珙桐,飲之珍在茶茗。天開地設,峨山蒙山一脈;雨洗風梳,雪芽黃芽同根。挺純姿以自然,承清露以擢莖,振芳條乎幽壑,敷綠采乎茂林。因有佛光施惠,雲海抱衾,更兼高僧精製,入貢上京;故獨具性靈,異於天下,代有承傳,耀古輝今。竹葉青絕世清純,玉碗裡一潭氤氳。美茗美喻,形秀麗而色碧;曼妙佳妙,氣馥郁而味醇。旅途困頓,料能爽齒慰舌;案牘勞形,幾番醒腦提神。高新科技,提升傳統品格;健康理念,觀照現代人文。一葉入魂,囂塵中得和寂心氣;七杯過後,困惑里識宇宙乾坤。故有東坡捧碗,放翁敲詩,儒帥賜名,棋聖聯姻。寒暑一色,乃有節而虛心;蜚聲四海,緣品優而意誠。鴻圖大業,願作環球之顧;平常心態,體察世味之真。錦奪高天,列列群峰崛起;園開博覽,幽幽茶事鋪陳。心境無濤,放眼翠崗綠樹;相思有寄,滿庭竹韻茗馨。俯察甌中片葉,感昊蒼之無垠;回眸雲巔金頂,覺兩腋之風生。有詩讚曰:玉甌竹葉色青青,不讓江南顧渚春。行遍天涯香韻遠,茶煙裊裊蜀山魂。
寫於甲申夏月
[注釋]
1.雪芽,亦稱白芽茶,峨眉山特產,唐代即為全國名茶之一,被列為貢品。當代竹葉青茶是在雪芽茶生產基礎上的創新茶品。黃芽,為蒙山著名茶品,亦曾為貢茶。
2.李善《文選》注稱,“峨眉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
3.七碗,見唐代盧仝詩。
4.蘇軾:“分無玉碗捧峨眉。”
5.陸游:“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顧渚,浙江地名,以產名茶著稱。
6.1964年陳毅元帥在峨眉山視察時,為寺僧所獻的雪芽茶賜名竹葉青。
7.中國圍棋大師常昊被聘為竹葉青茶的形象大使。
8.李白:“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蒙山吳理真廣場銘

天下之茶美於蜀,蜀之茶美於雅,名山蒙頂又美之。蒙山之麓,城郭之隅,有廣場平闊,塑像崔嵬。其貌仙風道骨,或若田家茶農,披長衿之褐,捧七株之苗。挽袖握鍤,頷首凝睇,神采奕奕,情愫殷殷。客來行注目之禮,車過鳴脆聲之笛。覺紫氣縈迴,茶香撲鼻。巍巍哉,茶祖甘露大師也。煌煌哉,茶農吳理真也。
茶之為藥為飲,歷三賢而靡九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為茶神;理真育七株,改野生為圃種,繁衍寰內,乃為茶祖;陸羽撰十章,敷演精論,創設經典,合為茶聖。獨理真承前啟後,亦仙亦農,結廬蒙山,親植茶樹,濟人饑渴,惠我禹甸,舉國之飲,由此濫觴。盛名偉績,流播所至,道譽之為道,僧引之為僧,農美之為農,雅愛彌深焉。

鏡賦

有鏡瑩瑩,獨居一隅,自惜自守,顧影自憐。客自京都來,腰纏萬金,榮於色。對鏡熟視良久,問汝有何能,堪與比並。鏡亦榮之詰之,卻默然無語。有釋者曰,鏡者景也。生青燕之陽,五嶺之陰。乃玉之榮,惟石之精。為匠所鑿,鑄銅所磨。收體貌以成像,聚萬類以彰形。勝物無價,不將不迎。明淨照人,清幽映物。棱分七色,影涵千秋。非獨照美人,猶可鎮魑魅。納大千於方寸,收迢遞於咫尺。有察微知著之性,收明妍辨媸之能。臨水則塘中月出,鑒日則壁上光搖。雞雉照形而舞,雀鳥顧影而歌。隨人之老而老,合客之歡為歡。蕩蕩然心地坦惕,煌煌然儀態端正。無功無能,何以存世。客自語塞。
有鏡田田,獨具性靈,自珍自適,一塵不遮。客自海國來,睥睨萬物,矜於形。對鏡逼察良久,問汝有何德,享此恩寵。鏡亦嘲之驕之,卻坦然有度。有釋者曰,鏡者敬也。心性敏感,雅多潔癖。能虛心容物,拒蒙垢納塵。恥掠佳麗之色,不匿奸佞之私。無瑕疵之罪,有摹擬之才。開玉匣以覽形,臨寶台以淨飾。以正眉目,可整容顏。以正衣冠 ⑴,可照肝膽。故鄒忌有妻思妾畏客求之察 ⑵,唐皇有以銅以古以人之喻。桀失玉鏡,用其噬獸而亡國 ⑶。秦亡金鑒,尊其偽嫪而混珠 ⑷。蜀王石鏡,武擔餘韻猶存 ⑸。班固榮鏡,青史硃砂未失 ⑹。廉官懸以明節,大猾錄以欺世。鏡不設形,故能有形。鏡不披羽,偏可隨身。碎身矢志不移,平添九寨星海 ⑺。破體尚可重圓,傳留千古佳話。無德無才,何以傳世。客自斂形。
有鏡翩翩,獨開生面,自吟自詠,樂而忘機。客自香榭來,風情萬種,媚於骨。對鏡顧盼良久,問汝有何藝,享此青睞。鏡亦怨之嗔之,卻怡然不慍。自得自娛,飄飄欲舉。有釋者曰,鏡者璨也。天宇之一角,清流之片泓。月明如此,可瞻玉兔。波平如此,可照驚鴻。整形飾發,為佳人謀國色。搔首弄姿,替妖姬指穢污。眷春榮之芳菲,恐玉顏之零落。不安於藏匣,有遇於香羅。願照長相守,不映苦相思。讀《鏡花緣》而棄鏡花水月 ⑻,誦《鏡銓篇》而諳鏡鑒杜詩 ⑼
。鏡頭鏡借,本是人生圖畫。開鏡封鏡,焉能踐踏規矩。皎月無塵,時需白雲拂拭。好鏡不翳,賴有仙人打磨。晨起讀詩,心儀鏡湖居士。暮收采景,閒看鏡泊歸舟。清邈如水,明心見性。斑斕若霞,濡染桃夭。伴脂粉而無脂粉氣,識盛衰難唱盛衰曲。最能察己,難以留客。耿耿切切,惟有自知。無藝無技,何以致遠。客自愧退。
嗚呼,鏡雖小乃大,雖虛卻實,雖幻亦真,雖器猶情。不可或缺,不可能替也者。
2007年6月27日
注釋
⑴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廢。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⑵鄒忌,齊國大臣,曾窺鏡知己貌不如城北徐公美,悟而諷諫齊王。見《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⑶玉鏡喻清明之道,噬獸喻殘暴,語出《尚書》。
⑷金鏡喻明道,嫪指嫪毐,隱指嫪毐與秦始皇生母趙姬之事。語出《尚書》。
⑸石鏡,《蜀王本紀》記載,武都丈夫本為山精,化作美女,被蜀王娶為夫人,不久亡故,王命從武都擔土築墳葬之於成都,墳冢占地三畝,稱武擔山,以石鏡一枚表其墓。武擔山遺址在今成都北較場內。
⑹班固既是撰寫《漢書》的著名史家,為後人留下可以鑒前世的作品,又是一位重要的賦家,其《兩都賦》《幽通賦》等名篇影響深遠,可圈點處甚多。
⑺傳說四川九寨溝星羅棋布的海子(湖泊),是女神山的寶鏡自雲端失落下碎成108片而成.溝口有寶鏡山。
⑻《鏡花緣》是帶有濃厚神話色彩、浪漫幻想成分的中國古典小說,作者為清代的李汝珍。
⑼後人在研究出版杜甫詩歌的作品中有以“鏡銓”為書名的。鏡,照也;詮,釋也。
蒙頂青碧,五峰攢天。茶畦層疊,佳話流傳,甘露大師無處不在。天蓋寺大殿,智矩寺西龕,皇茶園側,蒙泉井畔,以至茶農居室,茶歌韻譜,理真猶東風化雨,甘露潤苗,灑落甌碗,浸徹心脾。貢茶有灶存址,銀瓶封縑可察,皇帝用以祭天,百姓援引醒腦。年年歲歲,蒙山祭祖,雲煙愛逮,香霧氤氳,茶仙庶眾,咫尺之間,敘情共話,鼻息可聞。地近武陽之郡,茶市可趨;場接茶馬之司,古道綿延。茶坊林立,貨棧縱橫,幽幽伸高速公路,濟濟匯天下客商。南帶峨眉,北望岷番,東眺錦里,西指康巴。肉眼瞻蒼龍翹首,衛星識靈異呈祥。憶蒙蔡旅平,和夷底績;讚揚子江水,蒙頂山茶。禹王導江之德,理真施露之恩,異代同軌,異曲同工,澤及萬代子孫也。

茶馬古道賦

世人知金牛蜀道而不諳茶馬古道 (1),唱跑馬山歌而不詳茶馬長歌。其道蜿蜒縹緲,五千餘里,雪山巨流之間,康巴衛藏之境。茶馬交流,佳話流傳千載;古道迢遞,背夫演繹史詩 ⑵。纏綿迤邐,歷跋涉之苦;峻峭崎嶇,極死生之危。甘露施恩 ⑶,國飲還須借道;女媧賜福 ⑷,丈地不遜補天。雅雨浥塵,背起茶包上路 ⑸;危峰糾集,釘牢拐子歇肩 ⑹。熱汗淋漓,捧把溪泉救渴;飢腸轆轆,啃個饃餅當餐。野店做家,聊以泥頭枕夢;茅草作席,慣和馬廄為鄰。背夾子裡,茶包重重疊疊;青石板上,杵窩密密麻麻。飛仙關冷竹關拋撂身後 ⑺,大相嶺飛越嶺踩踏腳底⑻,風雨聲鳥獸聲繚繞耳畔,流沙河大渡河咆哮夢中。茶馱成群,絡繹於道,背夫魚貫,婦孺雜陳。重負薄酬,暫解身家餒凍;弱脊瘦肩,能撐社稷安危。噫!茶馬古道,背夫馱馬血汗凝聚之途也。
蓋蒙頂蔡山,早為禹甸 ⑼;日沐霧浸,圃發靈毫。仙株七棵,化作茶丘億兆;雪域高寒,引為膳食漿湯。除膩褪燥,由來以茶系命;療渴滌煩,晨昏以飲為先。故蜀茶貿邊,弟兄之責;以馬換茶,互補之誼。群山橫斷,漢藏友誼難斷;一線弧垂;股肱風範永垂。周公囑咐 ⑽,結盟當如互市;文成慧聰,和親猶記薦茶 ⑾。邦國要政,亦賴山林草葉;金甌無缺,還須古道熱腸。唇齒相依,川藏當為一體;呷檟同韻 ⑿,香馨原本共株。多功為憑,曾開和夷底績 ⒀;茗碗在手,喜聆百族同歌。吁!茶馬古道,民族和睦漢藏依存之帶也。
白雲飄忽,疊嶂迴環,騾馬結隊,茗茶飄香。山橫水遠,馳過千村萬寨;鐵杵勁蹄,震落寒月孤星。荒郊寥寂,哼支小曲解悶;營地鬆弛,跳個鍋莊提神。漫漫長途,遍留歷史碎片;悠悠歲月,陶冶人文精神。霧開蒙頂,有司衙門留址 ⒁;浪涌爐橋,歷朝碑碣尚存 ⒂。世象紛陳,史載多元態勢;市井繁榮,路開無限契機。商賈馳走,馬馱麝香蟲草;貨殖交融,旗寫同義共財。茶源通海,盤不完的宜東站,填不滿的康定城⒃;名馬如雲,數不清的青驄駿,贊不盡的火焰駒。清茶獻佛,嘉持雪域祥瑞;酥油點燈,祈禱眾生康寧。楊柳依依,目送馬幫雜沓;經幡獵獵,鼻聞清氣氳氤。挑戰極限,升華民族特質;穿越時空,驗證生命真諦。堅韌不拔,才是中華稟性;雄渾多姿,一脈文化傳承。以茶會友,以馬連襟,情寄蜀水,香徹珠峰。借青山為載體,揮雄氣于丹青。嚱!茶馬古道,西南邊陲歷史文化之廊也。
2007年6月1日
注釋
⑴唐宋以來實行內地產茶與藏區產馬互相貿易的制度,史稱茶馬互市,相應地形成茶運和馬幫行走路線。茶馬古道分北、南、西三線,北線從四川雅安經康定、昌都至拉薩;南線從雲南普洱茶產地經下關、昌都至拉薩;西線從成都經灌縣、松潘、蘭州至拉薩和中亞地區。本文涉歷為茶馬古道中影響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北線,亦稱川藏茶馬古道。金牛古道為古代連結秦蜀兩地的一條通道,在四川境內部分即為蜀道。
⑵背夫,亦稱背子,靠人工背運茶包的專兼職勞動者,多為雅安農村的貧苦農民。舊時茶馬古道上許多路段都是羊腸小道,商品交換主要人工背運和馬幫馱運。
⑶甘露,有多種解釋,較通行的一種指西漢茶農吳理真,他把七株野生茶苗育成茶樹,被後人譽為茶祖,百姓供奉他為甘露大師。
⑷女媧,四川雅安終年多雨,由“西蜀漏天”成語自然聯繫起女媧補天故事,城中塑有女媧石像。
⑸茶包,打包運輸的茶,每包18斤左右,背夫少的一人背7-8包,多的一般背12包。
⑹拐子,背夫工具,行走時的杵杖,歇息時因山潞狹窄茶包不能離身暫由拐子支撐住。拐子底部尖形,鐵打而成。
⑺飛仙關在雅安、蘆山、天全三縣交界處的青衣江畔,冷竹關在瀘定縣境內的大渡河旁。
⑻大相嶺即泥巴山,在漢源縣境內;飛越嶺在漢源縣境內的宜東與化林坪之間。
⑼蔡山即周公山,《尚書.禹貢》中有“蒙蔡旅平,和夷底績”的記載.傳說大禹治水後曾登蔡山祭天。
⑽周公指雅安城內抬首即見的周公山。
⑾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時攜帶不少包括茶在內的中原的物品。
⑿呷,細飲.檟,中國西南部產的茶稱檟.藏語裡的飲茶發音和呷、檟相近。
⒀雅安城北青衣江上的多功峽內,據說禹治水為民造福各族人民曾在此歌舞慶祝。
⒁宋代在今四川名山、天全、漢源縣境內設茶馬司,管理茶馬互市事務,其中名山茶馬司遺址尚存。
⒂瀘定橋為古道上的關隘,橋畔立有紀事碑。
⒃宜東、康定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轉運站; 宜東在四川漢源境內,康定城舊時雲集許多經營茶業的商號,稱鍋莊。此二句在古道上廣為流傳,形容茶業茶運之盛。

西羌水磨賦

湍水疾疾,輪葉轔轔,石磨霍霍,糧末紛紛。小鎮幽深,傍壽溪而襟岷水;汶山層疊,攜藏漢以合羌村。東接古堰,南貼青城,挽臥龍相伴,與映秀結鄰。壽三千載,涉商周而薄秦漢(1);卷九百丈,寫長夢且敷畫魂。大千潑墨(2),東坡賜文(3),谷口鶯啼細竹,洞門犬吠桃雲(4)。石磨轉而衣食足,溪水清而風俗淳。碉樓峻拔,見證悲歡離合;廊橋逶迤,綴連紫陌紅塵。歷多少春風楊柳,聽不盡羌笛藏經。斗轉而磨轉,地圻而山傾,風狂而雨狂,雲過而天青。水磨重鏨,災難中奮起;鳳凰浴火,涅槃里重生。遠客紛來,西羌匯聚(5),古鎮新崛,光彩繽紛。登高閣以望長卷,隨嚮導以叩舊聞。如詩長軸,曾忍高污重荷;天生麗質,不堪遍地煙塵(6)。顧此失彼,貽害殊深。毒浸五內,殃及少小,害加禾黍,傷至莖根。滅頂之災,還是汶川之痛;一箭之距,關連映秀之沉。山崩溪斷,古鎮半成瓦礫;磨損盤戕,江村遍地哀聲。山折而脊樑不折,寨傾而素志未傾。受關懷於社京闕,獲拯救於鐵軍,挽狂瀾於既倒,倚佛山而重生。掃礫清污,繪既新且美圖畫;騰籠換鳥(7),遵科學發展精神。大愛在重災中傳遞,奇蹟於艱苦裡誕生,智慧在攜手處凝聚,信念於陽光下延伸。關停並轉,煙囪倒地,砌建引招,綠意鋪陳。壽溪由珠江補水,磨石因佛性成型。
湍水疾疾,輪葉轔轔,石磨霍霍,糧末紛紛。回眸滄桑巨變,指點夾岸新城。萬象根基,恢宏傳統文脈;回歸淨土,自然樸素風情。高標西羌文化,修煉生態精英。扶梁補壁,豈能陳襲老套;踏浪高歌,旨在除舊布新。建春風閣以標景(8),才高藝絕;筑西羌匯以延客,長敘鄉情。取佛山陶為裝飾,鋪陳雅意;鑿壽溪湖為襯映,涵蓄星燈。五溪來匯,清流曾浸百草;岸柳垂柯.東風總暖胸襟。踏長街以訪古,悟禪壽而徐行(9)。粉牆青瓦,川西民居格局;由宅帶鋪,宜貿宜居屋型。輪廓清新明透,布局嚴謹深縝。天人合一理念,古色古香氣氛。萬年台宏麗,字型檔塔莊嚴,小憩亭古樸,大夫第澄瑩(10)。山貨土產,誘人鼻舌,美食奇玩,延攬鴻賓。裡屋有羌姑刺繡(11),檐下坐矍鑠壽星。耀眼之中國結,旗動之紅五星。腳下潺潺流水,眼底濟濟遊人。廣場壯闊,牌坊雄撐,峙巍峨之白塔(12),起雕畫之方亭(13)。展板排開,記抗震救災重建史;鍋莊跳起,抒奮進諧美感恩情(14)。羌藏漢回,共為和諧祈禱;天地人水,應取和合相親。指龍門山以為證,囑壽溪河以載銘。
湍水疾疾,輪葉轔轔,石磨霍霍,糧末紛紛。古鎮嬗變,讓人額手稱慶;新城連毗,還看水磨羌城(15)。縮一州之風景,展藏羌之人文,借水磨之一角,開外向之窗欞。黃龍九寨,引客神往;雪梨蘋果,敬請分羹(16)。雪山騁目,觀東海日出;草地縱韁,賞花甸無垠。茶馬鍋莊小坐,藏茶解渴養胃;羌笛廣場飛思,春風可度玉門。攀四姑娘山,淌花海子;渡雜谷腦河,拜白石神(17)。俯看疊溪(18),思前車之覆;回觀映秀,作如實之評。奇哉羊皮鼓廣場,盛矣古羌族傳聞。釋比經書落地,羊兒託夢顯靈。咚咚咚羊皮鼓,呀呀呀爾雅魂(19)。星移斗轉,劫後重生,終敲出經書應驗,美夢成真。紅花耀眼,綠草如茵,新居層層疊疊,羌味調調勻勻。寨門碉樓兀立,山坡景象宏深,只為標識,不涉刀兵。依山而建,一簇嘉卉,隔水相看,一抹祥雲。
湍水疾疾,輪葉轔轔,石磨霍霍,糧末紛紛。一幀幀水磨畫,一片片佛山情(20)。大難當頭,英雄奮起,旌旗指向,萬眾一心。蜀省粵省本為手足,水磨佛山結成仲昆。山河破碎,攜手重鑄;心腑鱗傷,用愛撫平。挑援建之重擔,寫蓋世之雄心。高資金投入,高素質援軍,高風格奉獻,高強度運行。持先進理念,承民族意蘊,遵科學方法,憑實幹精神。定位山水生態,栽培綠樹紅花,民族文化為魂,特色產業以撐。禪壽老街,綴兩姓為一脈;春風羌閣,貼佛陶為彩屏。南風古灶燒制,西蜀山寨連襟。老人村居,雅現閩粵風采(21);愛字景牆(22),宜為青史留名。大愛無疆,鑲碎瓷以合完美;昭示天下,勵生者且慰亡魂。五區造五橋,彩虹座座;羌碉矗羌鎮,氣象森森。黃飛鴻在此(23),平添一條好漢;工作組真棒,喜看那片胸襟(24)。三度春秋,餘震中不停擺;嶺南兄弟,生死處見真情。交滿意之答卷,奪全優之工程。創寰球最佳範例(25),開蜀地游旅鑼鳴(26)。感恩奮進,捧咂酒與君同醉;相期永遠,動羌笛以酬南音。
贊曰:壽溪如鏡,水磨無停。地震為禍,劫後重生。眾族傾力,南粵送霖。再吹羌笛,不聞怨音。
2011年4月8日
[注釋]
(1)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水磨鎮的前身,為青城後山深處的老人村,在商代文獻上即有記載。
(2)張大千生前對青城老人村頗為嚮往並作畫寄其情愫。
(3)蘇東坡在《和桃花詩並序》中對“蜀青城山老人村”有所記載。
(4)明代詩人郭莊筆下的水磨: “谷口鶯啼細竹,洞門犬吠桃花.駐世何須丹灶,仙風吹長靈芽。”
(5)西羌匯,重生後水磨鎮標誌性景觀之一,臨壽溪湖,有碉樓兀立其間。
(6)5.12汶川大地震前,水磨鎮是阿壩州高載能工業集中區,廠房煙囪遍地,污染極其嚴重;大地震更讓與映秀一山之隔的水磨山河破碎,滿目瘡痍。
(7)災後重建中,阿壩州為水磨擬定了工業外遷、“騰籠換鳥”的重建思路。
(8)春風閣是挖掘水磨古鎮歷史文化,提煉結合藏羌漢民族建築特色精華而修建的景觀建築,暗寓回春景象,切入唐人詩意。
(9)禪壽老街為重生古鎮主街,全長1300米,街名含佛山、水磨意蘊,川西民居風格。
(10)大夫第為老街上的一處民居大院,清代舉人吳子侯原建,震後整理歷史文物時重建。
(11)羌繡為羌族傳統手工藝品,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甚高,深受民眾喜愛。
(12)白塔為傳統宗教建築物,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東漸的實物佐證,災後恢復重建於和諧廣場一角。
(13)雄踞於和諧廣場的水磨亭,方形,雕飾彩繪豐富,十分壯觀,它是古鎮以傳統農業為主導產業的歷史縮影。
(14)介於禪壽老街和水磨羌城之間的和諧廣場,為小鎮的活動中心,時有羌藏男女在此跳鍋莊以自娛。
(15) 水磨羌城是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的災後重建“民心工程”,阿壩州所屬各縣均在此設定經濟、文化視窗。
(16)雪梨、蘋果分別為阿壩州金川、小金縣代表性特產。
(17)白石神,羌族人民最信奉崇拜的神靈。
(18)疊溪在阿壩州茂縣境內岷江河道上,1933年發生強裂地震形成。
(19)釋比,羌族歷史上介於人神之間的宗教人,一般由富於智並受尊敬的長者擔任。流傳在羌人中的一個傳說是,釋比的經書失手落地,被羊吞吃了,羊託夢羌人稱:我死後,可將皮做成鼓,連敲三下,經書就出來了。羌人習慣稱自己為爾雅人。
(20)汶川大地震後,國家統一安排抗震救災對口援建,廣東省對口支援汶川縣,其中廣東佛山市對口支援汶川縣水磨鎮,歷時600天,投資10個億,出色完成援建任務。“水磨畫,佛山情”成為廣泛流傳的口碑。
(21)水磨鎮老人村居委會建築帶有閩南風格,如蝸耳牆的運用。
(22)字型檔廣場照壁上斗書“大愛無疆”四字,由青花瓷碎片鑲嵌而成,寄託災區人民對廣東佛山同胞鼎力相助、攜手共建的感激之情。
(23)黃飛鴻是以佛山歷史名人黃飛鴻(洪拳一代宗師)命名的主題廣場,場內有黃飛鴻的習武雕像、嶺南舞獅文化石刻等,是廣東佛山、汶川水磨共克時艱、共建美好家園的見證。
(24)廣東援建人員左胸衣上均統一佩戴 “廣東汶川工作組”標誌。
(25)重建後的水磨鎮,被全球人居環境論壇理事會授予“ 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稱號。
(26)“2011年四川國際旅遊節”於2011年4月19日選擇在汶川水磨鎮揭幕。

鶴慶縣副縣長李鏡

李鏡,女,白族,1968年4月生,鶴慶縣金墩鄉人,1987年5月入黨,1987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
現任職務:鶴慶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分管聯繫工作:協助縣長負責社會事業工作。分管:縣教育局、衛生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人口和計畫生育局、民政局(含老齡委)、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含縣外國專家局)、民族宗教事務局、地震局、殘聯;聯繫:縣總工會、團縣委、婦聯、質監局和各保險企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