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蘭[支援抗日擁軍模範]

李自蘭,女,霑化莊人,支援抗日擁軍模範。為支援八路軍大反攻,李自蘭發動全村村民,組織起紡織合作社,用紡車紡線,用土布機織布,半年時間就織布4000多丈,做軍鞋軍襪2000餘雙

這時抗日戰爭已轉入戰略反攻階段。為支援八路軍大反攻,李自蘭發動全村村民,組織起紡織合作社,用紡車紡線,用土布機織布,半年時間就織布4000多丈,做軍鞋軍襪2000餘雙。她還組織民眾,積極參加戰場救護。一次霑化莊附近,我魯南軍區三團與日寇激戰。李自蘭主動把青壯年送上火線抬擔架,然後組織婦女為傷員擦傷口、洗血衣,燒水做飯。她挨門挨戶湊了300個雞蛋, 做成雞蛋湯,領著婦女們一口一口地餵給傷員喝。由於她們體貼入微地精心護理,傷員精神上得到了極大安慰,身體減輕了許多痛苦。這一天她們共救護了100多名傷員。 直到把最後一名傷員送到魯南軍區醫院,李自蘭鬆了一口氣。這時才想起自己一天沒吃飯了。她這才感到腳疼得不敢沾地,扒下鞋一看,裹了30多年的小腳磨破了,幾層裹腳布都被鮮血染透了。

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地人民為保衛勝利果實,提出“自己大門自己看,自己的隊伍自己乾”的口號,掀起了參軍參戰的高潮。李自蘭第一個送年僅16歲的獨生兒子參了軍。在她的帶動下,全村青壯年踴躍參軍,出現了許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動人場面。全村符合條件的青壯年全都報名參軍。該村被授予“擁軍模範村”稱號。李自蘭被授予“擁軍模範”稱號。

1948年11月,偉大的淮海戰役打響了,她回響上級號召,積極動員民眾支援前線。當時全村11戶,482人, 16歲以上的男勞力120名,全部參加了擔架隊、 運輸隊上了前線。村裡的生產、支前等工作,全由她帶領婦救會、兒童團和老人承擔起來。在兩個多月的淮海戰役中,她們共接受了12次大的支前任務:紡線、織布、做鞋、磨麵粉、碾米、烙煎餅。李自蘭除完成自己分擔的一分外,還要挨家挨戶地去動員、督促、檢查、收交。最緊張的時候,她9天9夜沒睡上一個囫圇覺。

1948年11月20日,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一夜。早晨,李自蘭剛吃過飯,區里送來了緊急通知,分給霑化莊穀子8000斤,碾米烙煎餅,明天送流井。並註明,馬上去馬莊運穀子。

霑化莊到馬莊足有6里山路,又大雪封山, 全村連躺在床上的病人和嬰兒算上,也只有362人, 要用一天一夜的時間,把8000斤穀子運來,碾成米,烙成煎餅,再送到40里外的流井,談何容易。李自蘭找來村幹部布置任務,分頭組織民眾,靠全村老弱婦孺,經4小時奮戰,8000 斤穀子全部運回村里。

這天直到黃昏,雪還是不停地下,北風一個勁地刮。要在平時,外邊連雞、鴨、狗、鵝都見不到,但今天風雪瀰漫中的霑化莊,卻是一片熱氣騰騰的繁忙景象。米出來了,就泡米、磨糊、烙煎餅。她們克服了現代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把煎餅足量送到指定地點。

三天后的一個中午,區政府又一個緊急通知:“李自蘭,你村按150整半勞力,每人推40斤麥的面,共6000 斤小麥,明早把麵粉送到薛南莊”。她二話沒說,立即組織把小麥運回,分送各家。她自己分了3人的任務共120斤。第二天一早,她先把自己磨出的面送來,再把各家麵粉逐一過稱,檢查驗收,全都達到標準。按時送到35里外的薛南莊。

從淮海戰役開始,霑化莊的油燈經常從天黑亮到天明。除突擊完成磨麵、軋米、烙煎餅等緊急任務外,還為前方戰士做軍鞋、縫製慰問品。油燈下,家家忙搓麻繩、納鞋底,戶戶飛針走線做鞋襪,她們共做軍鞋1000雙,每名婦女還做了60個精美的煙荷包,上面繡著“打倒老蔣”、“保衛和平”,解放全中國等字樣。另外,每人還做了茶缸套70個,鋼筆套120個,而李自蘭總比別人多出一倍。

淮海戰役結束,霑化莊被淮海戰役支前指揮部授予“淮海戰役後方支前模範村”,並兩次獲得上級獎勵的“擁軍紅旗”。1960年,淮海戰役紀念館建成後,她們當年淘米用的笊籬,烙煎餅用的尺板子等,作為革命文物和她們的模範事跡一起在紀念館顯要位置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