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堽自然村

改革開放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逐步改變。 本村老傳統,每年正月十五玩武術,名稱洪拳。 每年二月十五開始,解放前夕,李廟有四座大廟廳,碑記幾十筒。

簡介

位於菏澤城北20公里,菏鄄公路東2公里。黃堽鎮政府駐地西北4公里。李堽村現有兩條東西街,一條南北街。北至沙堽,南至前朱莊。居民235戶,930人。全部為漢族。李姓占99%,另有三戶姓高。耕地1210畝,農機具150餘台套。衛生室二處。

村莊簡史

李堽李氏始祖李公諱洪祖,字明宗,於大明洪武年間(1368—1398)自山西洪洞縣壽亭鎮遷此建村立業。四周有土崗故而命名為李堽。1958年,菏澤縣小留人民公社管轄,改革開放後歸黃堽鎮管轄。

經濟狀況

村民主要從事農業。新中國建立前,半數村民做小生意,冬春兩季賣焦花生,推木車到張集、陳集、仿山一帶去銷售。婦女居家紡棉、織布、製衣。改革開放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科學種田,興修水利。農民興辦木材加工廠十幾個,紅極一時,發展了經濟。現在,農田作業全部實行機械化,糧食生產比較穩定。小麥、玉米單產一般在800斤左右。中央出台一系列惠農政策後,免除農業稅,實施種糧補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發展。為進一步改善生活條件,提高收入,勞務輸出漸成重要渠道。村中每年外出打工者達二、三百人。經濟效益明顯,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李玉啟,男,1949年7月出生,1967年11月入伍當兵,1990年退伍轉業團級幹部,安排牡丹區環保局副局長,2007年退休。

風土人情

1、飲食生活

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牲畜較少,生產勞動以人力為主,多靠人力翻地、拉耙、拉車。婦女除參加勞動爭取工分之外,還造棉線,製成棉布、床單出售。社員以地瓜及其加工品為主食。時屬計畫經濟,須持布票定量供給布匹,衣帽、鞋襪等穿戴用品大多數由家庭婦女縫製。
改革開放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逐步改變。商品經濟發展很快,生活水平大為提高,飯菜已比較豐盛,人們炒菜做飯基本告別了燒柴做飯的習俗,多使用煤爐、煤氣灶或電飯鍋等。饅頭、水餃等食品以購買為主,很少自行加工。

2、傳統節日

春節和全區大體一致。
正月十五
本村老傳統,每年正月十五玩武術,名稱洪拳。歷史90年之餘。武術愛好者達70餘人,能玩套路、拳術30餘套,刀槍劍戟十八般兵刃都有。槍術、刀術、棍術精通60餘套,威名安徽、河南、江蘇、陝西等地。1957年間,本村武術隊員到達西安市里劇院內表演武術長達20多天。現至今傳弟子1500多名,分布鄄城、巨野、菏澤、安徽、河南等地。李堽武術歷史悠久,威名四方。李堽武術大師李孔明,文武雙全,解放前夕,被菏澤專區專員聘請為貼身保鏢,此人因病1966年去世。
李廟大會
每年二月十五開始,解放前夕,李廟有四座大廟廳,碑記幾十筒。有大戲,每年唱七天左右,周圍二十四個村莊為大會對款,方圓幾十里的村民都來燒香拜佛。每家每戶比春節還隆重,請親友前來看大戲。1947年被小留偽區部破壞,建於小留集東頭一處學校。
清明節
清明是古代沿襲下來的傳統節日。各家各戶都到祖墳上添土燒紙,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哀思。清明節,李氏家族要在家廟祠堂舉行祭祖儀式。李氏是個大家族,遷居外地的萬人之多。分居外縣十幾個村莊。每逢清明節,外鄉宗親都派代表到老家祭祖,敬獻貢品,行大拜禮,午餐設宴十幾桌,表示宗族團結。

故事傳說

解放前,在1940年左右,本村有一人,名叫李孔亮,會騎馬,會雙槍,活動於曹縣魏灣一帶,專搶財主,收取錢財。來到家以後,分給窮苦老百姓,殺富濟貧。1944年,被外村的土匪害死。
材料整理:李清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