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派與抽象派

未來派與抽象派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eressionism) 又稱抽象主義或抽象派。是二次大戰前的藝術運動,受超現實主義及繼承蘇俄構成主義的影響。

定義

未來派與抽象派未來派與抽象派

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eressionism)

又稱抽象主義或抽象派。是二次大戰前的藝術運動,受超現實主義及繼承蘇俄構成主義的影響。

原理

不以描繪具象為目標,通過點、線、面、色彩、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
(與表現主義、歐洲抽象圖騰的藝術學校如包浩斯、未來派或立體主義等都有呼應)。

風格

  • 將自然的外貌簡化為簡單的形象。
  • 捕捉事物最根本或形象,如保羅克利的《東方庭園》。
  • 從自然景色和客體而來的模式,以特別的事物為對象創作形與色的獨立構成,如同音樂或建築般,有自主的美感呈現。代表畫家是畢塞勒;雕刻家則以布朗庫西最能從自然外貌,表現出獨立自主的美感。
  • 以非自然形貌為基礎的藝術構成。
  • 以康丁斯基感性表現為代表的“熱抽象”,《構成第四號(戰爭)》。
  • 以蒙德里安《黃與藍的構成》(1929)幾何構成的理性抽象派,即“冷抽象”。

抽象表現

抽象表現一詞原為德國霍洛吉於年1919評論康丁斯基的繪畫。表達藝術的情感強度,具有自我表征等具有反叛的、無秩序的、超脫於虛無以及逃避現實的特性,也有表達對未來憧憬的作品。
1944年美國批評家詹尼士以此稱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崛起於美國的抽象畫家。是第一個由美國興起的藝術運動。
1943-1944年紐約畫廊、美術館相繼舉行美國抽象藝術家畫展,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活躍,開始脫離歐洲走向自身的開創前衛藝術。

代表畫家

康丁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畫家。
蒙德里安(P.Mondrian, 1872~1944)荷蘭幾何抽象派代表畫家。
馬列維奇(K.C.Malevich, 1878~1935)德國幾何抽象派畫家。
庫波卡(F.Kupka 1871~1957)捷克幾何抽象畫派。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