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鮁魚

有機鮁魚,學名藍點馬鮫(Scomberomorus niphonius),鮁科,又稱條燕、板鮁、竹鮫、尖頭馬加、馬鮫、青箭。鮁魚體長而側扁,體色銀亮,背具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口大,吻尖突,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猛,一般體長260—520毫米,大者可達1米以上、重20千克以上,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東海、黃海、渤海均產之。

基本內容

有機鮁魚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屬暖水性中上層魚類,常結群作遠程洄游。生長迅速,當年幼魚叉長可達25~30厘米,1~2齡魚平均叉長50厘米,平均體重800克左右。 屬暖性上層魚類,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向近海洄游,一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為北方海區經濟魚之一。盛漁期在5至6月份。捕撈方法為流網、機輪中層拖網及鉤釣等。鮁魚居上層,游速快、喜活食,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9克、脂肪2.5克。除鮮食外,還可加工製做罐頭或鹹乾品。民間有“山有鷓鴣獐,海里馬鮫鯧”的讚譽。大連人對鮁魚食用頗有創意,有久負盛名的系列知名小吃,如鮁魚水餃、鮁魚丸子、鮁魚燴餅子、熏鮁魚、紅燒鮁魚等,已成大連的名吃,外地遊客慕名來連,以爭相品嘗為快。尤其是鮁魚氽丸湯,那真是丸香、湯鮮、味美的海鮮一絕,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贊的人間美食。此外,鮁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會有一定輔助療效。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最大個體長可達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細,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於體高。口大,稍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黑色圓形斑點。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

產地、產季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

有機鮁魚經濟價值

有機鮁魚肉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肉質堅實緊密,呈錐子狀,大概與它游泳較快有關。除鮮食外,也可加工製作罐頭和鹹乾品。青島人喜歡做熏魚,鮁魚是最佳選擇,風味獨特的熏鮁魚,是佐酒下飯的美味佳肴。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9克多、脂肪2.5克,肉堅實味鮮美,營養豐富。其肝是提煉魚肝油的原料。藍點馬鮫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Japanesespanishmack—erel,日文名為サヮラ。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香港、澳門。出口口岸:遼寧、河北、大連、山東、江蘇、浙江、福建。

有機鮁魚食療

有機鮁魚肉質堅實,肉呈蒜瓣狀,肉多刺少,色澤微紅,味鮮美。適於燒、燉、蒸、煎、炸、烤等烹飪方法。
禁忌:魚體不新鮮時極易造成組胺中毒,故不能食用。
藥名:藍點馬鮫
來源:為鮁科動物藍點馬鮫的乾燥鰓。
功效:補氣平喘。
主治:治療肺虛體弱之咳喘。
性味歸經:甘、鹹,平。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一10克。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四季捕捉,取鰓曬乾備用。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