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小麥

概述

【有機小麥介紹
有機小麥的生產在堅持有機生產操作規程,充分保證產品的安全性的同時,注重小麥的內在品質,因此在品種的選擇上,均是高麵筋的品種,用這些小麥加工的小麥粉製作的麵食具有非常良好的蒸煮特性和焙烤特性,是加工有機小麥粉的上好原料。
【小麥製造有機物】
小麥根的主要作用是: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養分,並運送到莖葉中,進行體內有機物質的合成和轉化,源源不斷地供給小麥生長發育的需要。葉是小麥植株製造有機養料的主要器官。葉片中有葉綠體,它能利用太陽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製造成有機物,並放出氧氣。小麥綠葉在陽光下的這種生理活動,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沒有光合作用,小麥和其他作物都不能生活。

有機小麥種子的貯藏特性

(一)易吸濕
有機小麥種子稱為穎果,稃殼在脫粒時分離脫落,果實外部沒有保護物。果種皮較薄,組織疏鬆,通透性好,在乾燥條件下容易釋放水分;在空氣濕度較大時也容易吸收水分。麥種吸濕的速度,因品種而不同。在相同條件下,紅皮麥粒的吸濕速度比白皮麥粒慢;硬質小麥吸濕能力比軟質小麥弱;大粒小麥比小粒、蟲蝕粒弱。但是,從總體上講,有機小麥種子具有較強的吸濕能力,在相同的條件下,有機小麥種子的平衡水分較其他麥類為高,吸濕性較稻穀為強。因此,麥粒在曝曬時降水快,乾燥效果好;反之,在相對濕度較高的條件下,容易吸濕提高水分。麥種在吸濕過程中還會產生吸脹熱,產生吸脹熱的臨界水分為22%,水分在12%~22%之間,每吸收1g水便能產生熱量336J。水分越低,產生熱量越多。所以,乾燥的麥種一旦吸濕不僅會增加水分,還會提高種溫。
(二)通氣性差
麥種的孔隙度一般在35%~45%之間,通氣性較稻穀差,適宜於乾燥密閉貯藏,保溫性也較好,不易受外溫的影響。但是,當種子堆內部發生吸濕回潮和發熱時,則不易排除。
( 三)耐熱性好
有機小麥種子具有較強的耐熱性,特別是未通過休眠的種子,耐熱性更強。據試驗,水分17%以下的麥種,種溫在較長的時間內不超過54℃;水分在17%以上,種溫不超過46℃的條件下進行乾燥和熱進倉,不會降低發芽率。根據小麥種子這一特性,實踐中常採用高溫密閉殺蟲法防治害蟲。但是,小麥陳種子以及通過後熟的種子耐高溫能力下降,不宜採用高溫處理,否則會影響發芽率。
(四)後熟期長
有機小麥種子有較長的後熟期,有的需要經過1~3個月的時間。後熟期的長短因品種不同,通常是紅皮小麥比白皮小麥長。一般是春性小麥有30~40d,半冬性小麥有60~70d,冬性和強冬性小麥在80d以上。其次,小麥的後熟期與成熟度有關,充分成熟後收穫的小麥後熟期短一些;提早收穫的小麥則長一些。通過後熟作用的小麥種子可以改善麥粉品質。但是麥種在後熟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合成作用不斷釋放水分,這些水分聚集在種子表面上便會引起“出汗”,嚴重時甚至發生結頂現象。有時因種子的後熟作用引起種溫波動即“亂溫”現象。這些都是麥種貯藏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有機小麥種皮顏色不同,耐藏性存在差異,一般紅皮小麥的耐藏性強於白皮小麥。
由於麥種很容易回潮並保持較高的水分,為倉蟲、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害小麥種子的主要害蟲有玉米象、米象、谷蠹、印度谷螟和麥蛾等,其中以玉米象和麥蛾為害最多。被害的麥粒往往形成空洞或蛀蝕一空,完全失去使用價值。因此,麥種的貯藏特別應注意防回潮,防害蟲和防病菌等“三防”工作。

有機種植技術

一、施肥
1、有機肥生產用肥料,應以本有機生產系統內資源循環利用為主,適當購進外部肥源。如使用經1個月~6個月充分腐熟的有機堆肥,人糞尿和畜禽糞便必須經過高溫發酵無害化處理,如每公頃施用優質農肥30t,結合翻地或耙地一次施入,有條件的可秋施肥。
2、商品化有機肥、葉面肥、微生物肥料在使用前必須明確已經得到有機食品認證部門認可和頒發證書。並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的要求操作。根據小麥生長和需肥情況補充。
3、種肥分箱播下,切勿種肥混拌。
二、播種
1、播期在保證播種質量前提下,適期早播。
2、播法可採用7.5cm,15cm單條或30cm雙條機械播種。
3、播深播種鎮壓後3cm覆土即可。
4、密度播種密度應根據品種、地勢和茬口而定。一般優質麥公頃保苗500萬株~600萬株。
5、播量按每公頃保苗株數、千粒重、發芽率、清潔率和田間保苗率(90%—95%)計算播量。
6、播種質量播種要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淺一致,覆土嚴密,播後及時鎮壓。
三、田間管理
1、壓青苗小麥三葉期壓青苗。用“V”型鎮壓器或石滾子壓1次~2次。採用順壟壓法,禁止高速作業。地硬、地濕、苗弱忌壓。
2、鬆土除草
(1)鬆土寬行距播種地塊,在分櫱期人工除草一次,活土通氣,促進小麥根系發育。
(2)除草採用人工除草和中耕機械除草方法。
(3)生育期灌水有灌水條件的地塊,做到一次灌足,如遇春旱,除灌足底墒水外,可於小麥三葉期至分櫱期灌水。
(4)病蟲害防治從整體生態系統考慮,運用綜合防治措施,創造不利於病蟲草孳生和有利於各種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的多樣化,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有針對性針對性採取各種預防措施。以物理和人工防治為主。
四、收穫
1、收穫時期蠟熟中末期進行收割。
2、收穫要求收割後,捆好、碼好,及時拉運,脫谷。機械收穫不應造成二次污染。
3、貯藏脫谷後及時晾曬、精選,做到單品種收割、拉運、碼垛(應選擇無污染的曬場)、脫谷、貯藏和交售。
五、其他
對有機食品小麥生產過程,要建立田間技術檔案,做好生產過程的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