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九歌

曹九歌,詩人,曾用筆名海勇,生於1977年,作品散見於《詩刊》、《星星》、《詩選刊》、《詩歌月刊》、《青年文學》、《北方文學》、《中華文學選刊》等刊物。

社會影響

篤行在人生的荒原上
——曹九歌詩歌論
楊雪榮
儘管先前曾寫過一篇有關曹九歌的短評,但是抑制不住對他詩歌的關注,仍覺得意猶未盡。身為詩人,他是成功的,我也是他眾多欣賞者之一。其實同為詩人,在對於詩歌的理解上我們是能互通的。憑著九歌兄對詩歌本質的理解,對繆斯的虔誠與敬畏,多年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磨礪,可以預見,隨同時間的推移,他的文學空間必將越拓越廣,呈現出新的氣象。擬古、婉約、晦澀,慣用技巧,意象鮮明,無意而刻的語境,象徵雕琢的痕跡,似乎這一切不是他的過錯。在多元寫作共存的年代,傳統和先鋒,守舊和前衛,不應一成不變地採取對抗的姿態與模式。反之,恣肆、包容、博達,讓時間說話,才是為文之道。
通讀曹九歌的詩歌作品,你會情不自禁地陷入他所指向的河道,“命令”你潛入他精心設定的網兜,垂死掙扎也無濟於事。他在岸邊竊竊自喜。但是,邁進這個“圈套”有個前提,你須對閱讀擁有足夠的自信,否則的話,只會徒勞而返。因為那地盤只對少數人開放。默言睿智的紳士氣度,特立獨行的行文風格,百步穿楊的造句功夫,更讓他的寫作呈現出某種意義和可能,人生的,當下的,積極的。
一、玄幽空靈的創作實踐
命運和曹九歌開了個玩笑,河海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日後邁上的卻是文學寫作的道路。這興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借用他的老友、詩人雨林的原話:“一個學數學的人,愛上了文學,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生活就是這么陰差陽錯,就好比武大郞娶了潘金蓮一般。”科學結構的嚴謹和洞悉,邏輯思維的縝密與幫襯,更讓他的詩寫如虎添翼,插上了飛翔的翼翅。“寫詩於我是一種本能。我是一個時常操練詩歌技藝的人,在期待被詞語擊中的同時,現在我更鐘情那些真實的生活中所泄露出來的實在的詩意。”比照詩人的內心,我們讀到了一種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人文關切,一股神祗魂靈的孤傲與眷戀。
形式、內容、思想是詩歌的三大傳統元素,如何使之完美糅合,並相得益彰,是每一位成熟的詩寫者常常考慮的事情。九歌概不例外。他對於字詞的推敲、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抒發更是具有獨到之處。“人跡是廢舊的氣息/是塵埃造就的破碎光斑/雕刻在牆壁、地表/和人心之側面//在行將就木之年/嗟嘆那些安危/勞神、操心,配起假面//他們不愛言說/用文字仰望久遠的事物/仰望山巒以及風//關於他們的軌跡/生平、好惡、表述/以及遊歷、失算/都是贈予我的微言”(《微言》)人生是一部大詩,終止生命之前,所寫的都是殘篇,都是“廢舊的氣息”和“塵埃造就的破碎光斑”。讀他的詩,猶如望見離開水土的花草,花開花落,人們懷念它曾經的光鮮,默默無聞後的付出,生命的核心化作項鍊精緻的掛鈎,銜接成完整的珠鏈,在黑夜,在遼闊的蒼穹,熠熠閃光。
和傳統詩詞不同,現代漢詩在節奏方面的要求是藏在韻律背後的,沒有一定的悟性,的確難以捕捉。自1996年寫出第一首新詩算起(發在學生自辦刊物上),曹九歌已有了不短的詩齡,重提處女作,他仍舊“覺得很慚愧”,不太滿意更耿耿於懷。當然,考察個人詩歌寫作的深淺,時間的長短只是一個參照,有些人辛苦寫了一輩子,仍悟不出真諦來,白髮蒼蒼依然仰望的份。必須承認,九歌兄弟是一個文字悟性極好的人。熟稔於心,收放自如,捂得嚴,鎮得住,語言在他手裡如同魔術棒,玩出了許多新花樣。“涼意輕微,雞犬安寧/行人聊勝於無/我在晃蕩的步伐里/想起一場黑白電影//清晨的小鎮/作為偶爾窺視它的人/即使遭遇故鄉/也會在瞬間感到缺憾//瓦片紛紛散落/不知何為的我們/遺下絕句在紙張上/構成一些冷卻的風景//霧靄仿佛青灰/帶來萬籟下的秋色/美人們正為泥土抱怨/她們不著粉黛//我的鼻息在風中通暢/那些抱緊雙臂的安寧/正如早起的鳥雀/於低速飛行中驟停”(《安寧》)作為詩人新近出版的詩集《西園詩章》中打頭陣的“先鋒”,寫作於2009年底的《安寧》在作者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分量。語言凝練,設局迷離,跳躍的向度趕超人們想像。這也印證了詩人對自己苛刻的寫作意旨“其實現代詩歌在節奏、語言的彈性、句子的張力方面,有著嚴格而且挑剔的要求。”“我在內心之中一直渴望某種神秘的力量來主宰當下的生活,依賴文字的敘述是我的主要途徑。”
不用生僻字,只用看似平淡的詞語來營造奇怪的陌生感,為閱讀者設定親切與暗示的屏障,這就是曹九歌詩歌作品與眾不同的高明之處。瓦雷里認為:“我的詩具有人們借給它的意義的能力。我賦予它們的意義,只適合於我自身,但卻又不排斥別人。”卞之琳也說:“‘晦澀’如果不是作者沒能解決創造的困難,就是讀者沒能解決接受的困難。”“倘真如此,讀者可以感受和體會就行了,因為這裡完全是具體的境界,因為這首詩,果如你所說,不是一個笨謎,沒有一個死板的謎底擱在一邊,目的並不要人猜。”從某些事實意義上說,曹九歌與瓦雷里、卞之琳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他於2008年酷暑精心創作的系列組詩《夏日誌》,就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實驗文本。《夏日誌》以多樣的語義態勢,超前的先鋒意識,淡然的歷史擔當,靈動地描述出了城鄉和自然景觀、生態的變遷,詩人的頓悟和覺醒,大地疼痛的病灶與淵源。“我是剛剛開始識字的人/我是無辜且善良的/你們把句子分行/說是詩,變為文/搞成一些我厭惡的東西//我是屬於我自己的僕人/把眼前事,做成了身後事/把絕望和欲望,調製成膏藥/貼到你們的背上/其實,我邪惡如你”(《夏日誌008》)在我尚未寫出“從南方到北方/詩歌是我惟一的行囊”之前一年,九歌兄已經悟到“把眼前事,做成了身後事”,並且適時拋出了“我是屬於我自己的僕人”之類的論調。“遠看河流,漩渦偶見/人聲零落響起/我躺在歷史的河床上/未成滄海之一粟//在光線消失的時候/泛起奇妙的紋路/以慌亂的節奏演繹/一個村莊最為平實的名字//避開看不見的目光/我聞到河水走神的哀嘆/它把更多的波瀾/深埋在下面”(《夏日誌020》)“河流”、“紋路”、“村莊”、“哀嘆”……一個個本真樸實的字眼,被詩人引薦給讀者,賦予豁達鮮活的生命。“避開看不見的目光/我聞到河水走神的哀嘆”,這是兩行神來之筆。“河水走神”,一個擬人化的微小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時光永恆的魅力。目光所抵達的一切,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河流只是一個道具,是詩人切入歷史和未來的意象。江南氣息濃郁的詩人,總是帶給人們嚮往。“有人向你表示敬意/用真誠的白眼和挺拔的背影/我卻讓你把一杯清水喝掉”(《夏日誌009》)善良和悲憫,這與生俱來的珍貴氣質,助推詩人跳出了原有的高度;“行人步伐醜陋/扭著腰部在水面跳躍/有著勞動人民的些許無奈/吐出應有的粗口與助詞”(《夏日誌034》)敏銳的觀察能力,插上想像的翅膀,詩句得以飛翔;“可見民眾的呼聲/自古就是多么的統一/他們為農耕付出勞力與智慧/還在為涼意傷神”(《夏日誌055》)劍走偏鋒,詩人用真實情感、理性思索觸摸古今,以此表達對底層民眾的敬意。態度決定一切,九歌兄對詩歌的純粹和坦陳,以及持之以恆的創作實踐令我汗顏。
二、吳土文化的基層守望
考察一個地域或個人文學的細枝末節,完美的切入點就是該地傳統的文化習俗,以及在其文化背景下衍生出的時代底蘊和精神趨向。江蘇崑山,坐落在上海與蘇州之間,是曹九歌長期工作和居住的城市,GDP值在全國縣級市中首屈一指。訪友的原因,那個曾經誕生歸有光和顧炎武的江南古城,有著濃郁現代工業氣息的地方我曾經去過兩次,除了體會到日新月異的經濟變化,更多感受的是一種人文情懷。經濟與文化對抗,令文化徹底淪為沙漠,這在國內許多地方已成事實。可崑山不然,蓬勃發展的經濟土壤,助推了它的文化繁榮。詩人老鐵描繪的崑山詩歌版圖,是個活生生的例證:“崑山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高速發展,給詩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興奮點,在這樣一個觀念更新迅速、大幅錯動及文化經濟互為融合的環境裡,人在不斷地變,事在不斷地變,城市也在不斷地變,變得與詩有關起來、密切起來……在這座新型的工商城市中,他們各居一隅,以詩性的思維及目光,撫摸著城市日趨發福的軀體,在各自的個性空間,勞動著、寫作著、幸福著。”同樣,在文化館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挖掘、研究等保護工作的曹九歌,浸潤在崑山這片富饒的文學田畝上,時刻在品嘗著勞作的喜悅與知足。
古時文人有“隱匿”的寫作習慣,他們泡在書齋,偶爾與三兩知己飲酒唱和,內心反叛卻渴望招安,飽讀詩書又附庸風雅。文人的苦讀精神,對曹九歌而言是種很好的激勵,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高貴、氣節、固執、抱負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今天我藏在崑山/昨天不是/因為不會分身/那么就在虛實的兩端/重新開始發現那些/低矮的事物//我記得棉花、玉米、花生/這些從泥土裡冒出來的植物/它們跟隨著我/越過一條浩大的長江/縝密地布置在地表上/獲得應有的讚美//它們脫離州府郡縣/溜進了土地的平滑肌/還從被束縛的月亮上/掉了下來/混在簡牘中間/讓人們低頭尋找/那些難以體察的細微//反背著雙手的人們/腰力不濟/在回憶里見識初春/有著一顆渾濁的內心/即景就是永恆/象形的月亮/這是另一種讚美”(《另一種讚美》)詩人的作品呈現出江南氣息的地域特性,他把城鄉的街巷、河流、土地、莊稼、植物、人群……紛紛以詩歌的名義,賦予永生的權利。生活中的曹九歌寡言少語,性格隨和,他是一個超脫了浮躁的羈絆而淡泊沉靜的人。論文集《吳地文化散論》,就是他默默無聞研究的果實,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吳土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守望情結。回到語言本身,我們再來探討九歌兄的詩歌作品,回味他一步一個腳印踩出的動人樂符,他誠實的眼睛裡流露出的憂鬱、迷茫,無意間承載的歷史使命,解讀和體驗已不再重要。于堅認為:“詩人們意識到,詩歌精神已經不在那些英雄式的傳奇冒險、史詩般的人生閱歷、流血爭鬥之中。詩歌已經達到那片隱藏在普通人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底下的個人心靈的大海。詩人們自覺到個人生命存在的意義,內心歷程的探險開始了。”如實,每一回藝術創造的經歷,都是一次內心歷程的探險。
《變奏曲》是曹九歌尚未正式出版的一本處女詩集(由漢語詩歌資料館內部編印),不久前,他原封不動打包給我,讓我有幸一睹他早期詩歌生涯的全貌,並且對友誼有了新的認識。少年老成,以敘事為主,適當抒發一些牢騷或調侃,且以長句面目示人,這是九歌早年詩歌留給我的初步印象。《舌尖上的故事》具有代表性:“我們活在齒縫裡,小心翼翼地進出/當世俗的舌頭卷過來的時候,只有黑色的一瞬/仿佛巨大的幕布壓了下來/那些微弱的細節,像纖細的竹子/把生活的殘渣一一清理乾淨//當我必須面對眾多的陌生人時/你可能會發現,空氣如同沸騰/如同你期盼的內心一樣/那些安靜平和的場面,將被打破/而你已習慣了這種突然的大場面//如果有可能,我還想為你做一件事/做一個,在你面前害羞,而且臉紅的適齡青年”,用“世俗的舌頭”隱喻“黑色的幕布”,顯示人性陰暗的一面,詩人小心翼翼的生活絕不是苟且偷生,他在積蓄更多的能量,選擇在合適的時候飛翔。“他提著結實的網兜/在天黑之前原路返回/人們向他詢問,打探著收穫//道路兩旁,微風吹過/有碗筷敲擊的聲音,打隔壁傳來//河蝦在盆里被翻了幾下/一個男人坐在邊上,靜靜念著數字//據說氣候即將變化/床上堆著凌亂的單衣”(《釣河蝦的人》)詩畫合一,江南水鄉特有的生活場景,被觀察細緻的詩人耐心地素描了出來。“釣河蝦的人”是個尋常的底層百姓,憑藉水鄉特有的手藝起早摸黑經營著生計,“靜靜念著數字”是對自己辛勤勞作的首肯,也是一種無奈的抵抗。詩末“氣候即將變化”,預示自然景象、人之生命的變化無常;“床上堆著凌亂的單衣”,那是百姓生活民不聊生的象徵。
曹九歌除了在新詩寫作上已經歷練多年,對於傳統詩詞的繼承,他也同樣有著精深的理解和智性的把握。這得益於他對歷史文化的迷戀與沉澱。職業的命名,讓他成了本雅明筆下所謂的都市漫遊者——收集往昔“靈韻”的人。因為地域意義上的存在、便捷,更讓曹九歌對崑曲的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論文《探析崑曲的文人化品格》,是他精心求索的結果。他從“文人境遇對崑曲的催生、文人審美對崑曲的影響、文人觀賞對崑曲的推動”等三個不同的視角,得出了文人情懷是崑曲的助推器這個歷史論斷。並受崑曲在曲文上秉承唐詩、宋詞、元曲的傳統影響,九歌的新詩寫作呈現出一股難得的高雅氣質和藝術元素。倘若時在古代,說不定他能成為與魏良輔、梁辰魚等人比肩的崑曲中堅。從技術層面剖析,曹九歌一以貫之的當代文人情懷值得尊敬。
對於長期寓居的崑山,詩人曾經動情地說過:“這座城市有很多細小的河流,在各個地帶逶迤穿過,它們是一條條城市的靜脈,從熱鬧的繁華之地帶走秘密和傳奇,它是承載生活細節的容器,以忠誠的記憶來保持鮮活和公正……我對如今置身其間的崑山和我早年生活過的啟東都信任不已,並寄予他們厚望。”懷著虔誠與感恩,義無反顧地去繼承、發揚吳土文化的精髓,成了曹九歌與生俱來的信仰。
三、超越時代的精神懷鄉
縱觀新世紀以來曹九歌的短詩寫作,我們不難看出,他深受卞之琳“化古”、“化歐”等多元化文學語言、形式和技巧的影響。詞藻的凝重洗鍊,句式的遒勁纏綿,歐化的拓刻表述,使他的詩寫朝著良性方向逐年攀高。和卞之琳類似,曹九歌的藝術本色沒有得益於對政治體制的迎合,也沒有得益於對它的抗拒,甚至,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是獲得批評的權利和尷尬。他是一顆珍珠,被埋在了腳下。普羅大眾因社會的功利和修養的下滑而缺席欣賞,文化精英則因新詩本身的不平衡發展而對他的價值缺乏體認。對此,九歌有自己清醒的見解:“威廉·索姆塞特·毛姆能為自己在法國南部里維埃拉購買一幢豪華的別墅,在那裡舉辦奢華的盛宴,這些就依賴於他在文字敘述上的魅力所帶來的巨大收益,也倚賴於他的相當實事求是但又不落入俗套的文學理念,確實是普通的讀者們造就了他而不是三三兩兩的評論家。而我從事的詩歌寫作,暫時可能是缺少觀眾的,儘管我的內心永遠向他們敞開……造成這種距離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所以,我對自己的默默無聞表示理解。”
從啟東到崑山,曹九歌沒有走出地域意義上的長江下游,只是依賴從容和天賦,成了一個時刻關心社稷的人,一個堅定的新詩寫作捍衛者。“在長江下游/平原之上,河網之間/我喜歡黃昏中下班的人群/移動在一條條布滿香樟的街道//盲目的手藝人不知道出軌/在小巷裡抽菸/偶爾開口交談/以此熬過毫無生機的春季//是誰把你門上的銅環推響/聲音無所顧忌/長江下游的敲門聲/原來如此依賴於你細小的手指”(《在長江下游寫一首詩》)身處底層,關注底層,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寫作時那種迷茫與清醒相煎的狀態,我們還可以從他的筆名“九歌”中窺探詩人的寫作抱負與擔當。較之同齡人,他與生俱來的先知先覺,又幫助他早早走出了詩歌模式里的“小我”範疇,無論外部世界多么浮躁,他孤獨的內心深處奉獻出來的卻是篤實和良知,以及對真、善、美的呵護與擁戴。我承認已被他俘獲。“祖母坐在相框裡,穿著襯衣/門外響起鐘聲,它們和我的呼吸一樣沉悶/所有多餘的事物被放棄,它們都過於年邁//八月,空氣如此乾淨,去年的風仍在吹/農事繁忙,人們改變作息,偶爾增加飯量/老木匠的腰背產生了弧度/老木匠的骨節紛紛作響”(《農曆八月》)懷舊是人的天性,秋季臨近,作者想到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想到了去年的“農曆八月”,祖母“坐在相框裡,穿著襯衣”,老木匠“腰背產生了弧度”,還聽到了暮年的鐘聲。詩句被整燙的如此服帖,足見詩人的功力。詩歌評論家謝冕先生認為:“一首難以理解的詩,並不等同於不好的或失敗的詩,除非它是不可感的。”無疑,在文學這口大染缸中已經磨礪多年的曹九歌,他的作品早已具備了純銀般的金屬質地,早已身經百戰考驗成鋼。
詩貴含蓄,詩貴新穎,詩貴情真,長期客居江南的詩人,當然深諳蘇州園林的古典之美。曲徑通幽,增加在場感和歷史感,並善於為讀者設定陌生而律動的籬笆,這是九歌詩歌堅實、高遠、質樸的境界。越過籬笆,就會發現有陶淵明筆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豁達和通透。獲得2010年“日出寅城·詩意啟東”詩歌徵文一等獎的組詩《水墨啟東》,是他為故鄉大地留下的一輪深情對話,也是一次超越時代的精神懷鄉。《水墨啟東》由《記憶里的散落之城》、《歷史點校的啟東》、《毛邊紙里的啟東》、《木紋書箋里的啟東》、《一座日新月異的城市》等五首短詩組成。習俗相近的緣故,我對他的寫作動機、童年記憶和少年情結心懷敬意。欣賞其中的一些語句“他們提及漁業與桑蠶/賦予塵世羊水的土地和水系/在郊外,我們和草垛混為一談/技藝或許流失/而埋藏在地方志中的文字/作為集體記憶,不會消失遁去”(《記憶里的散落之城》),“讀一頁啟東/像是在讀祖國的/一冊家譜/手掌翻過平原和河道的封面/我們穿過了應有的距離”(《歷史點校的啟東》),“摩挲著毛邊紙里的啟東/我的手心增加溫度/這繁華有別與鄉村的寂寥/縱然市井也決不市儈/值得我們停留、安居、繁衍/那是我的啟東”《毛邊紙里的啟東》,“我打算在棉花盛開的季節里/親自去看你/用腳步來丈量你曾經走過的/經絡樣的街巷/那些跌落我頭顱的/細微的水滴/是啟東城未曾淋漓的香汗”(《木紋書箋里的啟東》),“那些經絡樣密布的街巷/那些指引我們方向的行道樹/那些承接我們汗水的土壤/都與我們一同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拔節和增長”(《一座日新月異的城市》),和九歌兄認識三年來,記憶里,他很少寫作這些貌似應景之作的。非不願,或不屑,究其箇中原因,竟無從考證。這是一次成功的破例,或許是對故鄉的難以割捨的情懷。
從文本出發,曹九歌的詩歌作品讓我想起了王小波的一句話:“是寫給無限的少數人的。”的確,他是一個為數不多的“用作品說話”的人。我們可以從他早期力作《秋日黃花》中得到印證“盲目的對話還沒有結束/白天就開始沉浸在/清晰的畫面里//一個完整的秋天即將開始/我合理地消耗了體力/嘗試對忙碌生活的追憶/嘗試對一隻梨/展開應有的想像//我的朋友們/在各自的家中喝酒/和當年的老先生們一樣/在談笑間行文作樂/喜歡看秋日裡的黃花”。里爾克說,面對一首優秀的詩歌,我們的任務就是閱讀,並且用內心去體驗。《送朋友》也是一首值得肯定的佳作,曾經,它為曹九歌的“前身”海勇贏得過廣泛的詩名。“你在南浜河附近的小酒館裡/把瓶蓋壘成一座碉堡/看見肥大的魚在桌上死亡/在盤子裡闡述你的餘生/離開的時候/歪倒在門楣的右側陰影里//那個美麗的廚娘/用雙手的油膩將你拎起/那年邁的四肢/綿軟又無力/還會在瞬間陷入停滯//好象就在不遠的地方/喇叭里重複著那首/讓青年人懷春的老情歌/送別之後的夜晚/但願我能經受那些/輾轉與反側”現實生活中,我在猜,那個“美麗的廚娘”,可是年輕時代的海勇艷慕的對象。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況九歌兄弟也是凡人。“看見肥大的魚在桌上死亡”、“用雙手的油膩將你拎起”,詩句如珍珠,燦爛不耀眼。曾有評家所言,這些就是標準的“海勇式”語言。我看亦然。“為您老人家褶皺的皮膚/灑下甘露般的淚滴”(《悼詞》),“他們拾起月光/拾起過往/那是我們遺失的/美好的事物”(《拾遺》),“而那該死的站台/一閃而過的它/將永遠被我們重新命名/被賦予一個符號/或者簡單有力的名字”(《讓我為你敘述》)。如實,這在曹九歌的詩歌作品中比比皆是。
雖然曹九歌近年堅持“左手寫詩,右手為文”,並且熱衷於文化散文的創作實踐,但我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那種沉鬱與高昂相生相剋與生俱來的詩人氣質,將會幫助他更近距離地拜倒在繆斯女神腳下,收穫到更多更美的詩篇。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品選登

曹九歌,中國當代著名詩人
《手藝人的傍晚 》
修收音機的老頭,想起某一年的大旱
在昏昏欲睡中垂下手臂
話說了一半,嘴角上移,但不笑
此刻適合沉默,適合無言以對
適合在黑夜裡回憶頌歌
而耳朵邊上,其餘的老年人繼續歌唱
他們手腳輕便,從草地走過
《郊外的早晨》

郊外的村莊裡,人們打井、種樹、抱孫子
吃老玉米、饅頭、鹹肉和豆子,等待死亡
村莊陰暗的顏色在早晨散去
可到處都是夜晚的氣味,生硬的如同隔天的鬍子
有人掰著指頭,回憶家譜
也有虛弱的陌生人與我相擁而泣
我們流淚,依然活著,還必將苟且一生
《秋天的筆記》
將要梳理的往事似乎很不順暢,雖然這中間的芥蒂很多隻對我個人有意義,而且我也是一個喜歡健忘的人,對那些已經過去的可疑的事情不抱有探究的意圖。有一種鏡花水月,空音相色的虛無感。就算氣候會隨著我們的情緒而發生變化,也不能改變糟糕的性質。而實際上,假如你真的能體會到自己的呼吸,它的頻率就能被你調節均勻,從不知名的穴位開始。其實被你調節均勻的還不僅僅是呼吸,一定會有些別的什麼。
抽空讀完近期的筆記,我就在想,該怎樣才能夠在事隔多年之後,恰當地使得今日的記錄成為將來回憶中的一部分,並且沒有陌生感和絲毫的疏遠。後來我日漸明白,當年齡的數字隨著時間增長的時候,必須審視自己的以往,把那些當初的浮躁、虛誇和自我感動統統過濾掉,或者以此為恥。
在記憶里,我們長期居住的城市並不出名,也鮮有野史傳聞,這種不張揚的個性在歷史中並不常見。如同我一個肥胖的朋友,作為一個鐵路上的普通工作者,一個基本符合要求的老公和父親,一個我認為很優秀的詩人,他過著近乎半隱居的生活。這樣的狀態和我有些相象,我習慣呆在劇場的後台,燈光從不同的角度透了過來,讓我們的臉上或明或暗,有多種色光交匯的地方則顯得有些怪異,仿佛雜亂的臉譜。當然也會偶爾出現燈光全暗的時候,此時大家都不言語。我們都坐得很近,空氣在各自的身體之間鏇轉流動。有人相互在黑暗里遞煙,喝喝水,也有微小的乾咳。安靜很快離去,仿佛多年的情感在帷幕拉開的一瞬間,被強光打散,消失殆盡。
作為個人史中最為核心的那段青春生活已經過去,那些在舞台之後的寂寞和沉寂也開始淡去。等到今天重新注視這些淺吟低唱的曲調時,沒有人會在私底下詰問自己。本質上,我認為這樣的詰問也是自我折磨的一種。對於熟悉舞台的人來說,幕布成為了令人興奮的、持久的磁場。而對於這些追光燈下的身影,則是一個個蓄積著情緒、力量的人,如同一部被翻卷出毛邊的地方志,在看起來越發破敗而落魄的境遇下,它卻在有限的走廊里發出巨大的迴響,之後變得遙遠而微小,磨鈍了的聲音一樣。它是模糊不清的,缺少通透和乾淨。但它同時也會出現在你的夢境裡,在這裡不斷有人進來和出去,又如同混亂的火車停靠站:操著不同方言的人四處擁擠,無數的臉孔都在張望,目光在寒冷的空氣里射向四面八方。
此刻下午三點左右,崑山的秋天很安靜,仿佛有點空曠。一行人斜坐在水泥護攔上,感覺有些冰涼,正吸菸的小孫有半個身體暴露在太陽底下,其餘的人都被大樓的陰影擋在陽光之外,我們都在這裡等同一個人。左邊公路邊上半閉著門的報亭,灰濛濛的,和那些露天的修車攤一樣昏黃,有幾隻狗在附近轉來轉去。廢棄的紙和葉子被捲起、鏇轉、消失。無聊的人們在一旁隨便談著話,沒有人想著去上廁所,他們專心地在剝自己的手指甲。所有的跡象表明,這是多么普通的一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