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

智商

智力商數(英語:IntelligenceQuotient),簡稱智商(英語:IQ),是通過一系列標準測試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智力”)的得分。智商由法國的比奈(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他的學生所發明,他根據這套測驗的結果,將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據這套測驗,大多數人在85到115之間。智商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智力測試是指對智力進行科學的測試,從而了解智力的高低。第一個智力測試是由比奈-西蒙制定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幾十個各種不同的智力測試,包括很多項目,如常識、理解、算術、類同、記憶、字詞、圖像、積木、排列、拼圖、符號等。

20世紀初,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他的學生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量表,根據這套智力量表將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據這套測驗,大多在85到115之間。智力是遺傳基因控制的,人為無法改變。由於先天多種因素,人的智力發育會有所不同。通過一系列標準測試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智力發展水平,它必須與靈商(SQ)配合運用才行。它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表現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推理能力等,其包括文商(CQ)。當前認為智力由三種能力組成:短期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
後來,特曼教授把這套量表介紹到美國修訂為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並用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之比作為評定兒童智力水平的指數,這個比被稱為智商,用公式表示即是:IQ=MA(心理年齡)/CA(生理年齡)×100。人們稱這種智商為比率智商。

人類對於大腦的認識才剛剛開始, 智商當然也有不科學的一面, 更不能作為成就決定因素, 典型的日本大和民族智商僅有101, 遠低於猶太民族125, 以色列119, 德國112, 跟很多國家比 ,日本人智力上並不占優勢, 但是日本近代國力發展速度飛快。

不足之處

由於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們對高於均值四個標準差以上決定智力的因素還未探究清楚,加上受限於樣本的不足,導致現在未有公認的能測量三個標準差以上智力的測試。由於人腦的特殊性,智商測試只能給出一個估算的範圍無法得出準確值,所以這個估值僅供參考。

影響因素 

一、遺傳:一般說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也不會低。這種遺傳因素還表現於血緣關係上, 父母同是本地人,孩子平均智商為102;而隔省結婚的父母所生的孩子智商達109;父母是表親,低智商的孩子明顯增加。  
二、母乳:母乳中含有多種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活性物質,特別是對智力發育有重要影響的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據調查,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兒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
三、飲食:吃肉過多或貪吃的孩子智力會減低。不吃早餐的孩子智力會受到影響,這是因 為早餐攝入的蛋白質、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健腦的重要成分。
四、體重:體重超過正常兒童20%的孩子,其視覺、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會處於較低的水平。這是因為肥胖兒過多的脂肪進入腦內,會妨礙神經細胞的發育和神經纖維增生。
五、環境:生活在枯燥環境裡的兒童,如棄嬰,得不到母愛及良好的教育,智商會較低。據研究調查表明,這類孩子3歲時平均智商僅為60.5,反之,處於良好環境的3歲兒童智商平均為91.8。
六、藥物:某些藥物會影響兒童的智力,如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使智商偏低,當停藥若干年後,智商便會有所提高。

測試分類

1.按測驗的內容分:能力測驗學績測驗,如成套的成就測驗等。

2.按測驗的對象特點分:個別測驗和團體測驗。

3.按測驗表現形式分:文字測驗(紙筆測驗)和非文字測驗。

4.按測驗的目的分:描述性測驗、診斷性測驗、預測性測驗。

5.按測驗的時間分:速度測驗和難度測驗。

6.按測驗要求分:有最高作為測驗和典型行為測驗。

IQ IQ

【英國《獨立報》2012年12月19日報導】題:研究發現,智力測試“存在根本性缺陷”,僅憑智力測試衡量智力是“錯誤的”。

有史以來關於人類智力的最大規模研究發現,認為僅憑智力測試就可以衡量智

力的觀點是錯誤的。研究發現,智力至少由三種截然不同的特徵組成。

智力測試在過去幾十年里一直被用來衡量智力水平,不過這項研究發現,智力測試存在根本性缺陷,因為智力測試沒有考慮到人類智力的複雜性質和不同組成部分。

此前有一些研究利用基於智力測試得出的結果,將智力水平與人種、性別和社會階級聯繫起來,並且得出了極其具有爭議的觀點,即一些人群的智力天生就不如另一些人群。這一研究結果對上述研究的正確性提出了質疑。

智力由三種能力組成:短期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科學家發現,儘管這三種能力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但它們是由大腦中的三個不同的神經“迴路”所控制的。

倫敦科學博物館的外事總監羅傑·海菲爾德說:“這項研究結果徹底駁斥了這樣的觀點:智力的單一衡量指標,比如智商,足以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所有認知能力差別。”

作為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海菲爾德博士說:“與之相反的是,幾個不同的迴路共同影響智力,每一個迴路都具有獨特的能力。一個人或許會在其中一個領域表現很好,不過他或許很有可能在其他兩個領域表現很糟。”這份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神經元》月刊上。

這項研究對世界各地的10萬多人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受訪者需要完成12項智力測試,用於衡量他們認知能力的不同方面,比如記憶力、推理能力、注意力和規劃能力。

研究人員將其中的4.6萬人作為代表樣本,對這些人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他們發現,認知能力由三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短期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

科學家發現,單一的智力組成部分,比如智商,無法解釋這些測試結果所顯示的所有變數。研究人員然後通過核磁共振的方式,對16名受試者的大腦迴路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三個不同的智力組成部分對應著大腦中三個不同的神經活動模式。

海菲爾德博士說:“100多年來,許多人以為我們可以基於總體智力的概念將人加以區分,人們往往只在意一個數字,即智商。現在證明,這么做是錯誤的。”

比率說

由法國的A.比納(Alfred Binet,1857年-1911年)和他的學生T.西蒙(T.Simon)所發明,他根據這套測驗的結果,將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據這套測驗,大多在85到115之間。

計算公式為 IQ=MA/CA X100

MA=心智年齡(mental age)

CA=實足年齡(chronological age)

如果某人智齡與實齡相等,他的智商即為100,標示其智力中等。

(比納量表的適用範圍為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離差說

為了準確表達一個智力水平,智力測量專家D.韋克斯勒(D.Wechsler, 1896-1981)提出了離差智商的概念,即用一個人在他的同齡中的個對位置,即通過計算受試者偏離平均值多少個標準差來衡量,這就是離差智商,也稱為智商(IQ)。比如說,兩個年齡不同的成年人,一個人的智力測量得分高於同齡組分數的平均值,另一個的測驗分數低於同齡組的平均值,那么我們就作出這樣的結論:前者的IQ比後者高。大多數智力測量都用離差智商(IQ)來表示一個人的智力水平。

計算公式為 IQ=100+15Z=100+15(X-M)/S

Z=標準分數

X=某人在測試中的實得分數

M=人們在測試中取得的平均分數

S=該組人群分數的標準差

如果一千位隨機測試者在測試中取得的分數的平均值為20,通過計算得到該組人群所得分數的標準差為4,那么一個分數為28的人的智商為100+15×(28-20)/4=130

測試公式

比例智商計算公式:

IQ=智商,MA=智力年齡,CA=實際年齡

IQ=MA / CA × 100

智商(IQ)= 心理年齡或稱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Intelligence Quotient=Mental Age/Current Age×100

離差智商計算公式:

IQ=100+15Z=100+15(X-M)/S

X為某人實得分數,M為某人在年齡組的平均分數,S為該年齡組分數的標準差.

X為某人實得分數,M為某人在年齡組的平均分數,S為該年齡組分數的標準差.

Z是標準分數,其值等於被測人實得分數減去同齡人平均分數,除以該年齡組的標準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