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守信得原衛

晉文公守信得原衛

晉文公守信得原衛,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晉文公與軍士們約定攻打原國,以十天為期,十天打不下原國,便撤兵。晉文公說:“如果不離開,這就是失了信用,我不乾。”於是撤兵。原國人聽到說:“有像那樣守信用的國君,能夠不歸順他嗎?”於是向晉文公投降。衛國人也向晉文公投降。孔子聽到後記載這件事說:“攻打原國而又得到衛國,是因為守信用。”可見“守信”是事業成功的基石。

簡介

晉文公守信得原衛,(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孔子聞而⑩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晉文公與軍士們約定攻打原國,以十天為期,十天打不下原國,便撤兵。晉文公說:"如果不離開,這就是去了信用,我不乾。"於是撤兵。原國人聽到說:"有像那樣守信用的國君,能夠不歸順他嗎?"於是向晉文公投降。衛國人也向晉文公投降。孔子聽到後記載這件事說:"攻打原國而又得到衛國,是因為守信用"可見"守信"是事業成功的基石。

晉文公守信得原衛晉文公守信得原衛

基本內容

晉文公守信得原衛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晉文公攻打原國,只攜帶著可供十天食用的糧食,於是和大夫們約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國。可是到原國十天了,卻沒有攻下原國,晉文公便下令敲鑼退軍,準備收兵回晉國。這時,有戰士從原國回來報告說:“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國了。”這是攻下原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了。

晉文公身邊的群臣也勸諫說:“原國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兵力也用盡了,請國君再等待一些時日吧!”文公語重心長地說:“我跟大夫們約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為了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我辦不到。”於是下令撤兵回晉國去了。原國的百姓聽說這件事,都說:“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於是原國的百姓紛紛歸順了晉國。衛國的人也聽到這個訊息,便說:“有君主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跟隨他呢?”於是向文公投降。孔子聽說了,就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並且評價說:“晉文公攻打原國竟獲得了衛國,是因為他能守信啊!”大謀略:“信蓋天下,然後方能約天下。”領導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屬的信任;做人只有講信義,才能交天下朋友。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澤苑?的官②兩和:指古代軍隊左右營壘中的將士。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遂與大夫期十日期:約定

B.會天疾風會:適逢

C.犯風而罷虞人犯:冒著

D.過而擊之也過:經過

【答案】D

【解析】過:錯誤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攻原得衛者

假輿馬者

B.侍公而食

信而見疑

C.為鼓以與百姓為戍

洎牧以讒誅

D.敵人旦暮且至擊汝

若屬且為所虜

【答案】D均為副詞,將要。

【解析】A第一個表提頓語氣,不譯;第二個“……的人”。B第一個“而”表順承;第二個“而”錶轉折,卻。C第一個“以”,表目的,來;第二個“以”,因為。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部直接體現誠信的一組是

①遂罷兵而去②群臣守職,善惡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來,方與之食④遂自驅車往,犯風而罷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殺之⑥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②⑥並非直接體現誠信

12下列對原文有關的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文公用十天時間沒有攻下原邑而主動撤兵,由於堅守誠信,文公感動了原邑和衛國的人,反而得到了兩地。孔子對此表示讚賞。

B吳起在“故人至暮不來”時仍堅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會天疾風”時仍不失信於虞人,體現出了高尚的誠信品格,令人欽佩。

C楚厲王因醉酒擊鼓為戲而失信與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來;李悝因欺騙將士而失信于軍,險致全軍復沒。這兩個故事從反面強調了誠信的重要。

D衛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過關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難客商並接受了賄賂。衛嗣公知道後要罷免這個官吏,他非常害怕,認為衛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解析】“衛嗣公知道後要罷免這個官吏”有誤。

四、(12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3分)

(2)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3分)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

【答案】

(1)有君王像文公這樣講信義的,怎可不歸附他呢!

(2)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飯。老友說:“好啊。”

(3)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出處

《晉文公守信得原衛》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