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詞語解釋]

昏迷,指愚昧;糊塗;迷糊;神志不清。語出《書·大禹謨》:“蠢茲有苗 ,昏迷不恭。”

基本信息

解釋

1.[stupor,coma]∶因大腦功能嚴重紊亂而長時間失去知覺。

昏迷不醒。

2.[blurred]∶昏暗糊塗。

昏迷不恭。

引證解釋

昏迷昏迷
1.愚昧;糊塗。

《書·大禹謨》:“蠢茲有苗,昏迷不恭。”

唐陸贄《論淮西水損處請遣宣慰使狀》:“率土之內,莫非王臣,或有昏迷不龔,是由教化未至。”

《東周列國志》第一○六回:“趙王一向昏迷,惟郭開之言是聽,到此危急之際,益無主持,遂依其言。”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二篇五:“這在文脈上十分明晰,但因為在這一問一答的中間插進了伯夷叔齊的傳說在裡面,這把古今來的註疏家、批評家便完全弄昏迷了。”

2.迷糊;神志不清。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白汗交流如雨濕,昏迷不覺自噓嗟。”

宋蘇舜欽《和韓三謁歐陽九之作》:“伊余昏迷中,忽若出夢寐。”

清吳熾昌《客窗閒話續集·語怪》:“其人指蟒臥案下,遂攜鎗執火,潛入帳內。覺又奔之,即燃鎗轟擊,響震遠近,其人昏迷伏地矣。”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二章:“﹝常飛﹞停了好一陣,仿佛突然從昏迷狀態中甦醒過來。”

3.沉迷,沉醉。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中:“時君世主,亦皆昏迷顛倒於其說。”

《英烈傳》第一回:“順帝只知昏迷酒色,那裡曉得外面的災異。”

4.指社會政治黑暗混亂。

宋蘇舜欽《詣匭疏》:“凡朝廷政教昏迷,下受其弊。”

5.昏暗迷茫。

《西遊記》第五十回:“若遇大江昏迷,蜃現此勢。”《英烈傳》第二二回:“儻或雨雲墜地,恍如長夜昏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