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鑑(全六冊)

在本書以前,有明末談遷的《國榷》,清季陳鶴的《明紀》,都用編年體記述明代的史事。 《明紀》共六十卷,陳鶴本人只寫成五十二卷,後八卷是他的孫子克家續成,一八七一年由江蘇書局刊行。 《國榷》有點近乎《通鑑長編》的性質,分量特別多,字數幾達本書一倍有餘。

內容介紹

《明通鑑》是繼司馬光《資治通鑑》和畢沅《續資治通鑑》所作的明代編年史。在本書以前,有明末談遷的《國榷》,清季陳鶴的《明紀》,都用編年體記述明代的史事。《明紀》共六十卷,陳鶴本人只寫成五十二卷,後八卷是他的孫子克家續成,一八七一年由江蘇書局刊行。《國榷》的成書很早,因為在當時是禁書,無法刊布,只有幾種傳抄的稿本,日久頗多散失,一九五八年才由本局排印出版。這兩書似乎本書著者都沒有見到,體例和詳略都不很相同。《國榷》有點近乎《通鑑長編》的性質,分量特別多,字數幾達本書一倍有餘。《明紀》又太簡略,只占本書的十分之四。本書繁簡較為適當,而且附有考異,便於參考。
本書除正編九十卷外,在明太祖未即位前,別為前編四卷,從元順帝至正十二年郭子興起兵濠州開始。又有附編六卷,紀崇禎十七年五月明福王在南京稱帝以後的事,直到清兵攻下台灣為止。連正編共一百卷。書前有義例、目錄和與朱蓮洋明經論修明通鑑書。據義例說,他還著有考證十二卷,並且仿司馬光的例另撰目錄,都未見刊行。原書一八七三年(清同治十二年)初刻於江西宜黃官署,一八九七年(光緒二十三年)又由湖北官書處重校刊行,現在依據湖北刻本標點排印。
著者用二十餘年的精力著成此書,除依據《明實錄》、《清實錄》、《明史》、《御批通鑑綱目》、《御批通鑑輯覽》等官書外,還參考各種“野史”、說部和各家文集,把他認為不敢深信的,仿照司馬光《通鑑考異》撰成《考異》,並依胡三省注《通鑑》例分注正文之下。這種方法可說是比較完善的。但是著者只憑個人的力量寫成這部二百萬字的巨著,蒐集的史料也不能十分完備,和司馬光為撰《通鑑》奉政府命令設局置官固然不能相提並論,即和《續通鑑》相比,也不像畢沅那樣有許多門客贊助。《續通鑑》已經遠遠不及《通鑑》,這書當然更免不了有許多缺點。某些地方著者的識見不免陳腐狹隘,而在許多根本觀點上則又極其謬誤。如通鑑竭力避免語怪,本書卻雜有很多關於災異和鬼神的迷信記載。所附的評論,多數採取清官書中的“御批” 之類,還對清帝竭力頌揚。記事也大部分以清朝的官書為標準,尤其是對農民起義,對國內少數民族和國外鄰邦,都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上敘事評論。至於明朝末年對滿洲的交涉,更完全依據清人歪曲史實的記載,和《國榷》對照,就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在另一方面,著者在別一著作《中西紀事》中所表現的極為濃厚的愛國思想,也貫穿在本書中,卻是值得重視的。如本書最後部分,著者對於明末反清的忠臣志士,極力加以表揚,並且採集了許多當時禁書的記載,甚至對明史不給張煌言立傳和“太湖義旅但載雲間,山寨殷頑不登隻字”也提出大膽的批評。
本書一九五九年由我局排印出版,距今已久。此次再版,為全新排校,修改了一些不規範的異體字和舊筆形字。

作者介紹

本書著者夏燮(一八○○—一八七五),字嗛父,又字季理,別號江上蹇叟、謝山居士,安徽省當塗縣人。夏燮於一八二一年(道光元年)中舉人,一八五○年任直隸省臨城縣訓導,一八六○年調入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幕府。後任永寧、宜黃等縣知縣。夏燮通經書、音韻,併兼長史學、關心時事,著作甚多。代表作有《明通鑑》、《中西紀事》,另有《五服釋例》、《粵氛紀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