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歷史上,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清代康熙年間以前),當時整箇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萬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萬年里也能排進6-7位,是相當寒冷的,可以說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來,這是最寒冷的時期。

簡要介紹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Ice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萬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萬年里也能排進6-7位,是相當寒冷的,可以說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來,這是最寒冷的時期。

自然成因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箇中國冬天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崇禎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清代康熙中葉左右。

一萬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七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從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饑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半是得益於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變動缺乏史料記載。東漢末,漢族人口是六千萬,幾十年饑荒和大戰亂後到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隨後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南北漢族人口僅存四百萬。當時人口銳減是相當驚人的。唐末漢族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至清初社會安定時剩五千多萬,此賴美洲傳入的土豆、紅薯和玉米等抗旱高產作物以救命。明朝中葉,即1500年後,氣溫驟然下降,整個降溫過程十分明顯,而且氣溫最低的階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這段時間,氣溫驟然下降到了千年以來的最低點,萬年以來的次低點,在百萬年也是最低的6、7個極度寒冷的時期之一。

社會影響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愛國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游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1653年(順治十年)陽曆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順治十三年)陽曆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明朝小冰河時期,極度寒冷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這樣長時間和高密度的災害極度削弱了明朝的國力,到了1619年整個“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中氣溫最為寒冷的時期整整肆虐了20餘年,這時發生了薩爾滸之戰,以火器軍械為主要戰力的明軍被迫在糧草和裝備都匱乏,且訓練並不足備的情況下和後金軍開戰,更為不幸的是此戰中的三個分戰場上,明朝軍隊的數量都不如後金軍,後金軍以其機動性取得了每每數倍於明軍的優勢兵力,戰鬥的結果可想而知。

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是進入了谷底。綜合南北方誌的記載,災變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變得明顯,但時起時伏,1600年前後開始驟然加劇,崇禎一朝才達到災變的高峰。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凍的情形。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凍的記載。

明清小冰期時,由於溫度的下降和乾冷天氣的持續,中國的農業經濟經歷了嚴峻的考驗,究竟有多嚴峻?從清朝初年葉夢珠編輯的《閱世編》中可見一斑。書中提到,江西的柑橘,向來是貢品,家家戶戶廣泛栽種。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子常常被凍死。受到打擊的橘農嚇得不敢再種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時,在中國,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清政權建立後,隨著遠道而來的馬鈴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在中國的普及,農業經濟才逐漸恢復。

歷史影響

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同時鼠疫也開始蔓延,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終於在山西爆發,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區,這直接導致了北京城的輕易被攻占。明朝滅亡以後,氣溫於1650年後開始快速回升,這才有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其實不過是氣溫回暖後災情減弱罷了,和明朝正常時期比還差很遠。

明清小冰期的到來,不僅給農業社會帶來了災難,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例如,在明代中葉,受到小冰期的影響,北方持續低溫、乾旱,草場退化,為了改善處境,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南下,戰亂較多。1640-1660年是這次小冰期中最冷的時期,這個時間恰好與清軍南下入關、建立政權的時間是相吻合的。與此同時,大範圍的戰亂和饑荒摧垮了明朝政權。

專家預計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10日報導,近日,科學家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這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期”。

這一發現是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於威爾斯蘭迪德諾召開的國家天文會議上公布的。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研發的太陽活動周期新模型,該模型關注太陽兩個層面——一個靠近太陽表面,另一個深入太陽的對流區——的發電機效應,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

扎爾科夫的研究發現,在太陽活動的第25周期(該周期的太陽活動在2022年達到峰值),被列為觀測對象的太陽兩個層面的電磁波開始相互抵消;進入第26周期(2030年至2040年)後,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變得完全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劇烈減少。

“在第26周期,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完全互為鏡像——在相對的太陽半球同時達到峰值。”扎爾科夫說,“它們的相互作用是極具破壞性的,近乎相互徹底抵消。我們預測這將引發與‘蒙德極小期’相同的效應。”

公元1645年至1715年是蒙德極小期,在此期間太陽活動非常衰微,持續時間長達不可思議的70年,此時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期,但兩者是否有關聯,仍然沒有定論。當時在寒冷的冬季,英國大部分河流都凍結了,當代油畫顯示人們甚至能夠穿著旱冰鞋橫穿泰晤士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