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鉸鏈式膝關節假體置換術

旋轉鉸鏈式膝關節假體置換術

鉸鏈型膝關節經歷了3個不同的發展時期。第1代鉸鏈型膝關節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包括Walldius、Guepar、Shiers,這種假體設計為單一方向的運動,這種簡單的鉸鏈式假體無法完成膝關節的複雜運動,並且關節面為金屬與金屬相接觸,過多的磨損顆粒,因此鬆動率極高,並伴有較高的早期與晚期感染率。第2代鉸鏈型膝關節假體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包括Noiles Rotating Hinge、Herbert、Spherocentric、Kinematic Rotating Hinge等。第2代假體雖然考慮到了膝關節在運動中存在旋轉運動,但其還存在尺寸單一,髕骨軌道不良等問題,短期效果滿意(Hilt,1981),但長期失敗率較高(Shindell,1986)。第3代鉸鏈型假體,也就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旋轉型鉸鏈膝關節,包括S-ROM Modular Mobil-Bearing Hinge Prosthesis、Finn Knee、Link PK等。第3代鉸鏈膝關節的設計加深了滑車槽改善髕股軌跡問題,加大股骨與聚乙烯接觸加強穩定性、尺寸選擇多,中期效果滿意(Barrack,2000),(Jones,2001),(Wawai,1999),(Westrich,2000)。手術相關解剖。

手術名稱

旋轉鉸鏈式膝關節假體置換術

別名

旋轉鉸鏈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分類

骨科/人工關節置換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ICD編碼

81.5404

適應症

旋轉鉸鏈式膝關節假體置換術適用於:

1.內外側副韌帶同時斷裂。

2.包含有側副韌帶的大塊骨缺損。

3.老年股骨遠端粉碎性骨折。

4.老年股骨遠端骨折不癒合或畸形癒合。

5.老年反屈畸形。

6.無法進行間隙平衡的骨性融合膝關節。

麻醉和體位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仰臥位,綁氣囊止血帶。

手術步驟

手術入路採用膝關節前方縱行直切口(Insall切口)和前內側縱行斜切口均可。銳性剝離內外側副韌帶和交叉韌帶在股骨上的止點,完整顯露出股骨髁。清理股骨髁上的骨贅,顯露並測量正常的股骨髁寬度,依此選擇假體的型號。

在股骨髁間窩重點確定開髓的位置並用直柄鑽擴大開口。注意:為開髓點到髓腔中點方向;應為假體柄的軸線。根據股骨髁的寬度選擇相應的股骨截骨導向器插入髓腔,利用導向器通過控制手柄確定旋轉定位。按照導向器進行股骨髁間窩截骨。取出股骨截骨導向器和股骨髁間的截骨塊,進一步修正截骨部位使股骨截骨導向器完全插入。注意:標誌股骨截骨導向器的正確插入位置。按照股骨導向器去除股骨髁遠端軟骨面和股骨後髁。在股骨截骨導向器上安裝股骨前髁截骨導向器,沿前髁截骨導向器進行股骨前髁截骨。可以在硬化的骨質表面鑽孔以增加與骨水泥的結合強度。

在脛骨平台上進行開髓定位並用直柄鑽擴大開髓口。開髓點位於脛骨平台中線的前1/3處。可以先將脛骨髁間棘截除以使脛骨截骨導向器與脛骨平台上正常的關節面骨質接觸。調解導向尺使截骨量控制在自正常關節面骨質下約為1cm。固定導向尺的桿同時也作為脛骨截骨的髓外定位桿。選用相對應的脛骨髓腔銼準備脛骨髓腔。注意參照脛骨截骨導向器確定旋轉對位。可以分別置入假體試模檢查假體的位置和肢體力線。注意:膝關節伸直不足或是過伸太多應注意假體在髓腔的位置。另外要注意假體的旋轉對位包括股骨和脛骨假體。

分別在股骨和脛骨髓腔內植入骨水泥栓塞,用骨水泥槍加壓注入骨水泥。植入股骨假體和脛骨假體。注意清理假體周圍多餘的骨水泥,尤其是股骨髁間窩部位,否則會影響到膝關節的屈曲功能。在骨水泥固化後拔除股骨髁間窩的保護墊片。股骨假體植入前要將試模螺釘擰入,要避免骨水泥自孔內溢出後影響後面的操作。

復位膝關節屈膝位安裝防脫位墊片並擰入防脫位螺釘。假體置入完畢,再次檢查假體的位置和肢體力線。

(註:不主張置換髕骨。但要對髕骨進行認真仔細地修整。)

術後處理

1.術後繼續使用抗生素5~7d。

2.當24h內引流量少於50ml,或術後72h可拔除引流管。當然,也有人主張不放引流管的,但是最好術後常規使用引流管。

3.術前1d晚上開始皮下使用低分子肝素鈉或低分子肝素鈣,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使用10d,年輕者或有出血傾向者可提前停用。現在已經出現口服的抗凝藥,安全有效。可以減少患者皮下使用的痛苦。

4.術後使用3~5d預防應激性潰瘍的藥物,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尤其是對一次手術進行雙側膝關節置換的患者。

5.術後繼續使用COX2抑制藥,可以明顯減少強力鎮痛藥的使用。

6.對老年人,近期活動少,有凝血傾向者,術後可穿抗血栓祙,使用足底靜脈泵。

7.術後當天進行有序的康復鍛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