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從義武夷放棹圖軸

方從義武夷放棹圖軸

《武夷放棹圖》軸,元,方從義作,紙本,水墨,縱74.4cm,橫27.8cm。 此圖畫武夷山景。 本幅右上隸書題名:“武夷放棹”。

方從義武夷放棹圖軸

武夷放棹圖》軸,元,方從義作,紙本,水墨,縱74.4cm,橫27.8cm。
此圖畫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縣西南,綿亘百餘里,有36峰、37岩,水流其間,分為九曲,為我國南方風景名勝之地。古代,道家將它稱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動較為集中的地區。此圖是方從義為同道周敬堇而作。畫面右側一峰高聳,峰下水中一葉小舟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叢生其間。筆墨濃潤,酣暢淋漓,山體用縱向長線條皴染,以增其峭礪高聳之感。布局奇特,筆法多變,融古法為己用,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格調。
本幅右上隸書題名:“武夷放棹”。左側自識:“敬堇簽憲周公,近采蘭武夷,放棹九曲,相別一年,令人翹企。因仿巨然筆意圖此,奉寄仲宣布,幸達之。至正己亥冬,方壺寓烏石山識。”鈐“方壺清隱”印。“至正己亥”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此圖應為方氏晚年作品。“烏石山”即閩山,在福建閩侯縣境內。
本幅鈐“卞令之鑑定”、“石渠寶笈”、“陳仁濤”、“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心賞”、“金匱寶藏陳氏仁濤”、“乾隆鑑賞”、“譚”“敬”(方連珠)、“徐安”、“古黔陳少石考藏名跡”、“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式古堂書畫”等鑑藏印15方。
著錄於《大觀錄》卷十九、《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三、《寶迂閣書畫錄》卷一。
撰稿人:馬季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