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中藥

新鮮中藥

新鮮中藥,主要是指新鮮植物類中草藥的自然汁及其鮮活的動物或昆蟲類藥品。藥材按季節採摘後,立刻用榨汁或低溫冷藏的辦法進行保鮮處理,然後將鮮藥配入藥方當中。新鮮藥材是傳統中醫藥實踐的起點,“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說明人們最早套用草藥治病,都是採用鮮草藥,隨采隨用,也正是遍嘗了各種鮮草,發現了許多能治療疾病的草藥中藥。

歸類

李時珍採藥圖 李時珍採藥圖

運用鮮藥治病,具有獨特的療效,例如: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認為“生者尤良”。此“生”實指“鮮”而言。青蒿素髮現過程中,受到葛洪《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種套用青蒿鮮汁的啟發。總之,鮮中藥自然汁具有藥鮮汁醇,氣味具存的特點,最能保持藥物的自然性能。據研究,寒涼性鮮藥鮮品較乾品味厚力峻;藥汁鮮純潤燥之力強於乾品;藥汁製備簡便,收效快。鮮藥臨床的常見方法有:直接入湯劑法、自然汁內服法、蒸露法、煎膏法、搗爛外敷法、自然汁外用法。此外,針對某些具體病症和患者情況還有多種不同的套用方式,如製成酒劑、糖漿劑、針劑、片劑等形式套用,或二種以上方式並用。

臨床套用

中醫臨床套用鮮藥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漢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古醫籍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取薯蕷莖幹治二升,取薯瓜汁二斗以漬之,以為漿,“飲之”,治療牝痔(肛邊生瘡而出血者)。薯瓜(山藥)汁的套用,是為用鮮植物藥自然汁療法的第一個範例。這是通過服用鮮藥漿汁內服以治外科病的方法。

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鮮藥生薑被靈活套用於多種病症中。如:桂枝湯中生薑用於助桂枝解肌散邪並能暖胃止嘔;治“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用生薑配合豉子梔湯以治發汗太過致嘔逆之證。鮮藥生薑,《本草綱目》記其有“生用發散”的功效。此外,還有用於少陰病厥逆重證的“白通加豬膽汁湯”,取鹹寒苦降之豬膽汁,以引陽藥入陰解陰陽格拒之勢,且有滋陰養液之用。可見仲景是非常注重鮮藥獨特臨床功效的套用。

唐代醫家,“藥王”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十分注重鮮藥的套用。孫氏套用鮮藥,不僅治病涉及病種多,用藥品種也多。如《千金要方》:生淡竹葉、生淡竹茹、生艾葉(卷三婦人方下);《千金翼方》:生桔梗(卷五婦人一)、生艾(卷八婦人四)。《千金要方》載有“蘆根引方”:生蘆根、生竹茹、粳米、生薑,以治傷寒後嘔噦反胃及乾嘔不下食之證。在《千金翼方》“薄荷”條下,有“亦堪生食,人家種之飲汁發汗大解勞乏”的記載。

在鮮藥臨床套用的發展過程中,溫病學派對鮮藥的套用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對鮮藥的臨床實踐與理論也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使鮮藥的臨床使用更趨廣泛。清代溫病學家薛生白,在其著作《濕熱論》中,

對濕熱證的治療,處方中多加用鮮藥,如鮮荷葉、銀花露、鮮菖蒲、鮮稻葉、西瓜白汁、鮮生地汁、鮮蓮子等。這些鮮品藥物中多味辛而有芳香之氣,氣味辛香發散則能化濕醒脾,且鮮品藥寒涼之性更強,能清熱開竅養陰生津,故用於治濕熱之證往往能起到點睛之妙。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卷一“太陰溫病,口渴甚者,雪梨漿沃之;吐白沫粘滯不快者,五汁飲沃之”,雪梨漿方即用甜水切薄後放涼開水中浸半天以飲服,五汁飲方則由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蔗漿組成。兩方均直接用甘涼輕清之鮮品以滋陰補液,分別用“甘冷法”及“甘寒法”治上焦溫熱病熱盛陰傷之證。此外,吳氏名方“清絡飲”(鮮荷葉邊、鮮銀花、西瓜翠衣、鮮扁豆、絲瓜皮、鮮竹葉心),用辛涼芳香之法,“凡暑傷肺經氣分之輕皆可用之”。

近現代,鮮藥的套用出現了一個間進式發展時期。江浙著名醫家丁甘仁,不管傷寒或溫病,尤善辨證套用鮮藥。如在《丁甘仁醫案》中有載:在辨證用方基礎上加用鮮生地、鮮石斛以生津清熱,治傷寒“熱深厥深”之證;在風溫燥痰傷陰的治療方中加用絲瓜絡、枇杷葉露(沖)以“清燥救陰”等。此外,解放前後北京著名四大名醫尤為推崇鮮藥的套用。至1965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衛生部黨委關於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隨後,大批醫務人員去了農村,醫務人員帶去基層的不僅治病救人之術,還帶去了中醫的辨證用藥理論。

鮮藥套用現狀

我國對鮮藥的臨床套用有著豐富的經驗。2000年《中國藥典》中搗爛外敷的鮮品有20種之多,搗汁用或鮮品煎服的有11種。據調查,在2000多種常用中草藥中,有近1/3在傳統用法中是以“鮮”為主的。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推動了鮮藥的臨床研究事業的發展。現據近年來國內報刊上公開發表的相關研究資料,對鮮藥的臨床套用特點及現代研究狀況作一綜述:鮮藥在中醫臨床上套用廣泛,最常見的適應證有:①外感風寒、溫病及傷暑;② 咳血、衄血、吐血諸血證;③ 急性菌痢腹瀉;④ 肺炎、肺癰、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白喉;⑤ 腮腺炎、乳腺炎、扁桃體炎;⑥傷科、外科病症;⑦惡性腫瘤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⑧ 急危重症的急救與解毒等。可見鮮藥在臨床雜病、急危重症的救治等方面上,有其獨特之處。鮮藥在臨床上傳統使用方法與普通中藥飲片不完全相同,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幾種:① 直接入湯劑法;② 自然汁內服法;③ 蒸露法;④ 煎膏法;⑤搗爛外敷法;⑥ 自然汁外用法等。以上鮮藥的傳統使用方法,臨床應根據不同病症及緩急輕重,結合實際情況辨證選用一種或幾種方法配合使用。傳統中藥的保鮮方法有:① 自然貯藏法;② 砂藏法;③砂植法;④ 冰櫃貯藏法;⑤塑膠薄膜保鮮法;⑥移栽法等。這些方法在當時無疑為中藥材的保鮮做出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其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

近年來,現代科學技術在中藥保鮮方面的套用進行過不少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① 限氣(MA)貯藏技術法;②氣調貯藏法;③輻照貯藏技術法;④ 真空冷凍乾燥法;⑤ 冷凍貯藏法;⑥密封冷藏法;⑦ 套用保鮮劑保鮮法等。隨著現代高新科技的發展,鮮藥的製劑工藝也逐步發展起來,通過提取及生化 處理等技術,最大限度地保持藥物的生物活性,達到鮮用的目的。

由於鮮藥的培養、貯藏及運輸成本較高,加上藥材保鮮技術落後,使鮮品藥難以在現代臨床中廣泛使用。一方面,民間使用鮮藥的經方驗方不斷流失;另一方面,即使是臨床中醫生,隨著醫藥分家,對鮮品中藥的識別與套用也知之甚少。20世紀80年代,國內中醫藥領域的有識之士呼籲恢復鮮藥供應,並加強對鮮藥保鮮技術等基礎工作的研究。國內許多臨床工作者及科研單位投入鮮藥的研究開發工作中。隨後,鮮藥的保鮮技術研究、鮮藥的化學成分及藥效實驗、鮮藥的製劑開發等工作不斷開展。

鮮藥臨床套用

鮮藥,即新鮮中藥,主要是指新鮮植物類中草藥的自然汁及鮮活的動物或昆蟲類藥品。鮮藥治病是中醫的特色之一,其臨床套用貫穿於中醫藥學起源與發展的整個過程。所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所嘗之百草必為鮮草無疑。《本草從新》亦載有“生掘鮮者,搗汁飲之”之說。鮮品中藥可以說是原始人類與疾病鬥爭的武器之一,古代人們在生產勞動中不斷探索,再經過我國歷代醫家臨床套用及總結,積累了豐富經驗。鮮藥對一些熱性病、血證、外傷病症及疑難重症等病的治療,確有其特殊的功效,不僅因為鮮藥性自然味“純正”,最能保持藥物的新鮮、汁醇、氣味俱純正的天然特性,還因其有直接的生津增液助陰之效。在我國廣東等南方地區,民間對於外感病,多自行在田邊路旁采些馬鞭草、(泥)魚鰍串、葫芍革(車前草)等之類鮮品草藥煎服,對於熱證外感,此法往往能藥到病除,故民間常有“感冒發燒,魚鰍串加馬鞭草”之說。遇風寒外襲,感冒初起,老百姓多會用生薑、蔥白、紅糖三者溫水飲服,待微汗過後,邪隨汗出,自然痊癒。民間,經驗套用鮮品青草藥,雖然不能嚴格遵循中醫的理法方藥原則,在辨證的基礎上,按照君臣佐使複方用藥,但足以說明鮮品中藥在廣大民間套用之廣泛。然而,由於鮮藥在儲存、加工、運輸以及使用上極不方便,且易變質失效,故鮮藥的使用受時代與技術的限制,難以在臨床中得以發展,甚至一度出現停滯的現象。

與乾中藥比較

(一)鮮品中藥與乾品中藥的藥效學比較研究

由於中藥的化學成分非常複雜,每一味中藥都有其不同的成分和藥效,每一味藥乾鮮活性的不同點,必然存在其特有藥效的化學實質。

梁愛華等[1]從止血和免疫作用方面,比較了鮮地黃與乾地黃的部分藥理作用。鮮地黃汁、鮮地黃煎液和乾地黃煎液均在一定程度上拮抗阿司匹林誘導的小鼠凝血時間延長,但鮮地黃的作用明顯強於乾地黃;鮮地黃汁、鮮地黃水煎液能使類陰虛小鼠的脾臟淋巴細胞鹼性磷酸酶的表達能力明顯增強。鮮地黃汁還可增強 Con A誘導的脾臟淋巴細胞轉化功能。乾地黃水煎液對類陰虛小鼠的脾臟淋巴功能也有明顯的增強作用,但其作用弱於鮮地黃汁。歷史上用鮮地黃汁或鮮地黃水煎液治療某些疾病(如出血性疾病)有其科學道理,在臨床套用上最好遵循之。

乾、鮮姜經藥理研究表明:生薑在止嘔、解熱、解毒方面的藥效明顯強於乾薑,主要是由於乾薑在乾燥過程中揮髮油大量損失所致。

參考文獻:[1]粱愛華,薛寶雲,王金華,等。鮮地黃與乾地黃止血和免疫作用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誌,1999,24(11):663-666

(二)鮮品中藥與乾品中藥有效成分比較研究

一般鮮藥在乾制過程中,化學成分的種類和含量會發生變化,有時其主要成分也會發生變化。

例如:從乾薑和鮮姜的指紋圖譜比較發現,乾薑總揮髮油含量低於生薑,生薑中有2個成分在乾薑中未檢出。乾、生薑的醇提物、水提物的TLC比較,二者都有不同的斑點。中藥是一個由多種成分組成的複合體,其藥效作用是多種成分作用於一個或多個作用靶點所起的綜合效應,中藥的成分種類、各成分的含量以及各成分含量之間的比例對療效的差異影響很大。對乾、鮮品在療效上確有差異的藥材,從化學成分上來說具有獨特療效的物質基礎(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在乾燥過程中往往不易保持穩定,會發生酶解、氧化、生物轉化、揮發散失或者因其他原因的流失等變化,使用鮮藥,可以保證其確有可靠的療效。

邊寶林等採用HPLC法對 地黃鮮品及其在不同乾燥條件下的樣品中的麥角甾苷進行了含量測定,結果表明,鮮地黃中麥角甾苷的含量在0.1%以上,而乾燥後的生地黃中其含量明顯降低。王宏潔等報導了地黃經乾燥、炮製後,經 HPLC測定梓醇的含量與鮮品比較明顯降低。

(三)不同生長年限白芍中芍藥苷的含量測定

白芍是毛莨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 lora Pa11)的乾燥根,具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功效。有人以芍藥苷為指標,對不同生長年限的白芍進行了含量測定,結果顯示3年以上、斷面直徑1cm以上的白芍芍藥苷含量明顯提高。實驗結果見下表。

白芍生長年限 芍藥苷含量(%)
1年生 1.06
2年生 2.23
3年生 3.59

從實驗結果可看出,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白芍中芍藥苷的含量明顯提高,說明栽培白芍一定要保證其生長年限在3年以上。

(四)不同生長年限赤芍中芍藥苷和苯甲酸的含量測定

芍藥苷是中藥赤芍的主要成分,含量高低直接影響藥材的質量。盛振華,余陳歡等採用高效液相法對不同生長年限的赤芍芍藥苷和苯甲酸進行定量分析,為芍藥藥材的合理採收和質量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3年不同年限赤芍的芍藥苷和苯甲酸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生長年限
芍藥苷
平均
苯甲酸
平均

第1組 第2組 第3組
第1組 第2組 第3組
1年生 1.76 1.79 1.78 1.78 0.0244 0.0253 0.0246 0.0248
2年生 2.30 2.24 2.34 2.29 0.00359 0.00364 0.00365 0.00363
3年生 2.14 2.10 2.06 2.10 0.0155 0.0150 0.0156 0.0154

結論:不同生長年限赤芍的芍藥苷含量為:2年生>3年生>1年生。苯甲酸為有害物質,不同生長年限的苯甲酸含量為:1年生>3年生>2年生。綜上考慮,以採收2年生赤芍為宜。

(五)不同生長年限白頭翁根的解剖結構與皂苷組織化學定位研究

皂苷類物質是白頭翁的重要藥用成分,主要存在於根內。研究白頭翁根的解剖結構與皂苷類物質的關係有重要意義。利用解剖學和組織化學定位方法對不同生長齡白頭翁根的解剖結構和皂苷的儲藏場所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栓內層和次生韌皮部中的分泌細胞團、分泌腔和分泌道是白頭翁根的主要結構特徵,是皂苷類物質的主要貯存場所;而分泌腔和分泌道的數量及分泌道的寬窄與生長年限相關,4~5年生達到最大值。推測白頭翁的栽培年限應為4年。實驗結論如下表所示。

生長年限 分泌腔
分泌道
次生韌皮部寬度(um)

平均數(個) 平均數(個) 長度(um) 寬度(um)
5年生 11.75 a 8.66 a 481.58 a 25.83 a 644.15 a
4年生 11.58 ab 8.00 ab 478.23 b 25.16 b 643.29 ab
3年生 7.66 c 5.83 c 457.19 c 16.30 c 447.78 c
2年生 4.33 d 0 d 323.10 d 13.22 d 239.92 d

註:同列數據中標有字母a、b、ab 的表示差異不明顯,而與標有字母c、d的比較,差異極顯著。

不同生長齡白頭翁根橫切面中分泌道數量、長度及寬度變化方差分析表明:4年和5年生白頭翁根橫切面分泌道數量最多,其長度和寬度顯著增加,與3年生、2年生白頭翁成極顯著差異,但4年生與5年生之間相比差異不顯著。不同生長齡白頭翁根中分泌道數量的多少,長度及寬度的變化反映其皂苷含量的高低。組織化學定位說明白頭翁根中分泌道數量越多,長度及寬度越大,該生長齡的白頭翁貯藏皂苷類物質越豐富,利用價值越高。故4年生和5年生白頭翁根中皂苷類物質應為最豐富。

(六)不同生長年限黃芩中黃芩甙含量測定

張齊家等對不同生長年限黃芩中黃苓甙含量進行了薄層掃描法測定,為控制黃芩質量和提高產量提供科學依據。實驗結果如下表。

生長年限
含量(%)
年均含量(%)
1年生 8.40 9.24 8.79 8.80
2年生 13.45 14.16 14.50 14.06
3年生 14.29 15.13 13.81 14.41

由上述含量測定結果可以看出1年生黃芩中黃芩甙含量較低。藥典規定:黃苓中黃芩甙含量不得低於9.0%。2年生和3年生品黃芩甙含量均高於藥典規定,因此可做為藥材。但經對2年生和3年生黃苓做產量考察,3年生比2年生品高近1倍。因此,從黃芩甙含量和黃芩產量兩方面綜合考慮,以3年生栽培黃芩做為藥材是比較適合的。

問題與展望

雖然目前有關新鮮中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與困難。由於鮮藥的保鮮技術落後,貯藏及運輸成本較高,大部分藥材公司與藥店均無貨供應,當地醫生處方習慣用藥而自行備用數種鮮藥,且供應時間短,使鮮藥難以在現代臨床中廣泛使用。一方面,由於條件所限,臨床醫生與研究者對鮮藥重視程度不夠,民間使用鮮藥的經方驗方不斷流失;另一方面,在臨床工作中醫生與藥師分工的日益細化,導致醫生對鮮品中藥的識別與套用也迅速減少[1]。此外,在一些鮮藥的臨床套用中,患者自行採集,遵照醫囑製備方法與用量不統一,甚至誤采他藥引起事故。針對這些問題,希望通過以下措施能夠促進鮮藥的套用與發展。

1.提高醫藥工作者對鮮藥的認識與重視程度:加強對醫藥工作者的鮮藥臨床套用意識培訓,充分挖掘我國古代醫學典籍及民間醫學的有效鮮藥方劑,並將其有效套用於臨床,為某些疑難病、常見病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2.加強栽培研究,建立鮮藥生產基地:道地藥材是中藥的重要特色,對於新鮮中藥材更是如此。因此,必須建立鮮藥規範化生產基地,擴大鮮藥生產規模,以滿足鮮藥製劑的生產和套用。要建立鮮藥生產的GAP,使鮮藥在規範化的可控條件下進行生產,保證鮮藥供應品種與質量,為臨床提供充足的保障。

3.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鮮藥的保鮮及製劑水平:為能夠提高鮮藥的使用期限,防止其有效成分損失,確保鮮藥的質量,必須使用科學先進的技術手段,延長鮮藥的保存時限。同時,利用目前廣泛套用的超臨界流體提取、膜分離技術、界面分離、色譜分離、超音波霧化技術等,進行鮮藥的提取、分離,減少有效成分丟失。根據藥物本身的特點及臨床用藥的需要,應該在新劑型的研製上有所創新。

4.加強鮮藥的基礎研究:要採用現代科學手段來分析鮮藥複方的協同、制約作用,完善鮮品配伍理論,進行鮮藥化學成分和藥效研究,為鮮品發揮最大臨床效能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周錫龍;陸麗。鮮藥的歷史沿革、現狀與對策[J]基層中藥雜誌, 2001,(6):58-5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