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文摘精華本·文化卷

內容介紹

《新華文摘精華本:2000-2008.文化卷》內容簡介: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其表現形態有哲學、倫理、文學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這些文化形態與流派,尤其是儒、佛所論及的內容,總起來說可以歸結為關於人的問題。這是一種偏重於講怎樣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價值學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對於人生價值的內涵、類型、層次、標準等問題,都有充分的論述,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就紛紛提出各具特色的人生價值學說,如孔子提出“義以為上”的道德至上說,墨子主張以“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最高價值,宣揚崇尚公利的功用價值觀。老子提出美醜、善惡相互依存說。莊子進一步提出“物無貴賤”的命題,宣揚相對價值觀。孟子提出“良貴”說,認為人人都具有先天賦予的固有價值。法家不贊成儒家的道德至上說,如韓非就認為“仁義愛惠不足用”,而“嚴刑重罰可以治國”,宣揚道德無用論,崇拜法律和權力的價值。在漢代,董仲舒崇尚儒家,也宣揚“莫重於義”的道德至上論。王充由人生論及治理國家,認為治國之道應當是道德和實力並重,提倡“德力具足”的價值說。漢代以後,儒、道、佛三家的主要思想家也都提出或闡揚不同的人生價值學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