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衣原體感染

新生兒衣原體感染,沙眼衣原體可感染妊娠婦女的子宮頸並通過受染母親的產道感染新生兒,在新生兒引起結膜炎和肺炎。

基本信息

疾病簡介:

中文名:新生兒衣原體感染
英文名:chlamydial infection ofnewborn

概述:

沙眼衣原體可感染妊娠婦女的子宮頸並通過受染母親的產道感染新生兒,在新生兒引起結膜炎和肺炎。衣原體(chlamydia)是一種近似於細菌的病原微生物。

流行病學:

沙眼衣原體目前在美國及西歐國家的性傳播疾病中居首位,約占10%~20%。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導每年發現的新病例高達400萬例。
1.發病率 衣原體感染健康搜尋的臨床表現大多無特異性,患兒感染後多為隱性感染。據文獻報導衣原體在孕婦中的感染率達5%~30%,感染衣原體的孕婦所生的新生兒感染衣原體的幾率高達50%,我國重慶市報導高達55%,新生兒衣原體感染,引起的結膜炎的發病率為10‰~63‰,衣原體性肺炎的發病率為3‰~10‰。
2.病原學 按包涵體的形狀,碘染色反應和對磺胺類藥物的敏感性不同分為鸚鵡熱衣原體(chlamydia psittaci)、眼衣原體(chlamydiatrachomatis)和肺炎衣原體(chlamydia pneumoniae)三類。鸚鵡熱衣原體不含糖原健康搜尋碘染色陰性,包涵體形狀不規則,對磺胺類藥有抵抗,主要感染禽類和低等哺乳動物,人類偶然受染。肺炎衣原體不含糖原,碘染色陰性健康搜尋,肺炎衣原體為非典型肺炎的三種主要病原體之一,在小於6歲兒童的社區獲得性肺炎中占15%,近年來研究報導肺炎衣原體與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相關性,在新生兒肺炎發病中報導很少。沙眼衣原體含糖原較豐富,碘染色陽性,包涵體大,常充滿胞漿健康搜尋,對磺胺藥敏感,是人類健康搜尋的病原體。
衣原體是嚴格的細胞內寄生物,這種細胞內寄生的方式逃避了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衣原體主要由核酸、核糖體和近似細胞壁鶒的細胞膜組成鶒,其能量完全依賴宿主。衣原體可分為兩種形態:代謝不活躍的細胞外期,即原始小體(直徑200~400nm,成熟的衣原體,具有強感染性)和代謝活躍增殖性細胞內期,亦稱網狀小體(直徑800~1500nm,為衣原體的繁殖體)。衣原體經細胞的胞吞作用進入宿主細胞,在宿主細胞內原始小體轉變為網狀小體,依靠宿主細胞的營養物質網狀小體以二分裂的方式增殖成含眾多原始小體的包涵體,最後包涵體破裂釋出原始小體形成新的感染。衣原體完成一個生活周期約需48~72h。沙眼衣原體可分為15個主要的血清型,不同的亞型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綜合徵。A、B、Ba、C引起流行性沙眼,D-K引起成人的眼及生殖器感染,新生兒的眼和呼吸道感染,L1、L2 L3則主要引起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及直腸結腸炎。

病因:

衣原體感染的傳染源是患者及攜帶者,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性生活和接觸感染者的眼分泌物,新生兒的感染大多來源於分娩時所經產道,其母生殖道衣原體檢測往往陽性。

發病機制:

衣原體(原始小體)侵入人體後,首先附著宿主上皮細胞表面的外膜受體,通過細胞的吞飲作用進入細胞,進入細胞後原始小體體積增大成網狀小體,依靠宿主細胞的營養物質,以二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成新的原始小體,並形成含有眾多原始小體的包涵體(inclusion),最終包涵體膜脹破,釋出原始小體再擴散感染鄰近的上皮細胞。衣原體寄生於宿主細胞可直接抑制宿主細胞的代謝,溶解寄生細胞,釋放溶酶及各種代謝產物,激發機體的免疫反應造成損傷。由於機體對衣原體健康搜尋的特異性免疫力弱,持續時間短,故衣原體易發生反覆持續感染

症狀:

臨床表現:

沙眼衣原體多數情況下感染眼、鼻咽部、子宮頸、尿道及直腸黏膜等部位。沙眼衣原體在孕婦可累及子宮頸的柱狀上皮細胞,很少累及陰道鱗狀上皮細胞,還可逆行感染子宮內膜,損傷胚胎,可造成死產、早產、胎膜早破等。新生兒在通過感染衣原體的母親產道時,可感染衣原體引起結膜炎和肺炎。
1.結膜炎 受染母親所生新生兒,約30%~50%會髮結膜炎,10%~20%會發生肺炎。結膜炎多在生後5~14天發病,常單側發病,多有自限性,先有卡他性結膜炎症狀,後出現黏液膿性分泌物、眼瞼及結合膜腫脹、充血,眼瞼結合膜濾泡形成在新生兒較少見。
2.鼻咽部感染 約50%合併有鼻咽部感染。
3.肺炎 多發生在生後1~3個月,25%合併有鼻咽部感染,表現為咳嗽(犬吠樣)、氣促、無熱和低熱、兩肺濕囉音,重者有呼吸困難和發紺健康搜尋,喘鳴多不明顯,有別於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X線檢查雙肺有間質性浸潤,嗜酸粒細胞增多>400/mm3。
4.其他 其他部位的感染,如陰道、直腸的感染症狀,多隱匿而不易察覺。

併發症:

主要發生新生兒包涵體結膜炎和衣原體肺炎。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做出診斷。
實驗室診斷可取鼻咽部、氣管抽吸液及肺活檢標本作衣原體培養、抗原檢測和PCR檢測。血清抗衣原體抗體滴度,可有助於急性感染的診斷。用微量免疫螢光法或酶免疫法測定抗衣原體的IgM,如>1∶32則高度提示衣原體肺炎。如實驗室檢查條件有限,可根據可疑臨床表現,結合胸片、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血清IgG、IgM檢查,必要時做細菌培養以排除其他感染,即可做出本病的診斷。

鑑別診斷:

衣原體肺炎應與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肺炎鑑別。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細胞病毒、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導致的非發熱性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桿菌、克雷白桿菌、流感桿菌、肺炎球菌和腦膜炎球菌等導致的肺炎、結核等。

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衣原體的感染或呈隱性感染或臨床症狀非特異,故本病的診斷有賴於實驗室檢查。
1.顯微鏡直接檢查 黏膜表面拭子或刮片分泌物找包涵體及衣原體原始小體。
2.組織細胞培養分離衣原體 取結合膜標本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作細胞培養分離衣原體,特異性高,但條件要求較苛刻且操作繁瑣。
3.衣原體抗體 血清或分泌物查衣原體抗體套用最廣。
(1)免疫螢光試驗:微量免疫螢光試驗(microimmuno fluorescence test,MIF)主要用於沙眼衣原體的診斷與定型。
(2)酶聯免疫測定法EIA:敏感性80%~90%,特異性>95%。
(3)PCR法:與傳統的組織細胞培養相比敏感性可達90%健康搜尋,特異性可達99%。
4.血象 嗜酸粒細胞增多>400/mm3。

其它輔助檢查:

1.胸部X線檢查 雙肺有間質性浸潤,持續時間長,X射線見兩肺透亮度高,廣泛的、不同程度的間質和肺泡浸潤,局灶性的肺不張。
2.B超 檢查有無肝脾腫大等。
治療:
衣原體對紅黴素類敏感,在無法排除支原體或軍團菌感染時紅黴素為首選藥物鶒。迄今為止,未見有耐紅黴素菌株的報導。氨基糖苷類及β-內醯胺類抗生素一般認為無效,不宜選用。
對孕婦推薦用紅黴素2g/d,分4次口服,療程10~14天,對於家庭成員(尤其是性伴侶)應同時治療,以減少再感染的機會;如不能耐受紅黴素者可選用阿莫西林替代;阿莫西林0.5g,3次/d,療程10天。
對於新生兒結膜炎,局部可用紅黴素軟膏,1~2次/d。紅黴素50mg/(kg·d),分2~4次口服,療程2周。
新生兒肺炎用紅黴素50mg/(kg·d),分2~4次口服,療程2周 阿奇黴素半衰期長,10mg/(kg·d),1次/d,連用3天,在組織中藥物濃度可維持4天,療效較好。據報導阿奇黴素的不良反應較紅黴素小,療效和病人的依從性均較紅黴素好。

預後:

新生兒眼炎早期經適當的治療,一般健康搜尋不會發生併發症,但可見到慢性持續性病例,反覆發作可有瘢痕形成,導致視力喪失。

預防:

由於衣原體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傳播疾病的首位病原體,因此要加強對孕婦生殖道分泌物的衣原體檢查,及時發現鶒,早期治療,以預防新生兒包涵體結膜炎和衣原體肺炎的發生。
1.產前常規篩查 最主要的預防措施是產前常規篩查衣原體,對有感染的孕婦及時進行治療能有效地改善妊娠結局(減少流產、早產、胎膜早破的發生率)和新生兒的衣原體的感染率。
2.在妊娠期治療衣原體 可明顯減少早產、胎膜早破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病率。
3.剖宮產 新生兒在通過感染衣原體的母親產道時,可感染衣原體引起結膜炎和肺炎,剖宮產可明顯減少發病率(胎膜早破除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