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鎮[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新安鎮]

新安鎮[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新安鎮]

新安鎮位於六安市裕安區西北部,與六安市區隔河相望,全鎮現有人口10.8萬人,占地面積74平方公里,下轄16個行政村和4個街道居委會。 六單公路穿境而過,城市西環路經過該鎮,交通便捷,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省示範高中——新安中學坐落在鎮區內。

歷史沿革

新安鎮原稱西鄉集,地勢低洼,相傳清末一次被洪水淹沒後,居民選址重建隹宅,為祈求新建的房屋永久平安,故取名“新安”。建國初期定名為新安鎮,

1958年改稱為新安公社,

1983年體改時,改為新安鄉,

1984年小城鎮建設規劃時,改稱為新安鎮,

1992年撤區並鄉後仍為新安鎮。

行政區劃

新安鎮轄2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   。

沙店村 新安村 西橋村 石塘村 東風村 關湖村 洪河村 興隆村 橋南村 馬河村 趙園村 李廟村 陳集村 楊廟村 楊樓村 徐渡村 關塘村 方郢村 土橋村 迎河村 田墩村 楓廟村 潘橋村 鮑灣村 小牛村 迎水村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新安鎮位於六安市裕安區西北部,與六安市區隔河相望。

地形地貌

新安鎮地形複雜,地勢低洼、崗、灣、畈、灘皆有。

人口數據

總人口 55835
28866
26969
家庭戶戶數 15562
家庭戶總人口(總) 54421
家庭戶男 27803
家庭戶女 26618
0-14歲(總) 15828
0-14歲男 8749
0-14歲女 7079
15-64歲(總) 36205
15-64歲男 18293
15-64歲女 17912
65歲及以上(總) 3802
65歲及以上男 1824
65歲及以上女 197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4324

經濟概況

新安鎮易澇易旱,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是50年代末,國家在老淠河上游修建了四大水庫,一個節制閘,即梅山水庫、佛子領水庫、磨子潭水庫、響洪甸水庫、橫排頭水閘,將原來黃金水系的老淠河攔腰閘住,水流量減少,不僅水路運輸中斷,且使我們下游成了行洪區。每年正常季節,上游幾大水庫關水發電,輸入華東電網,洪水季節排洪,造成汛期水災,尤其是1969年、1991年和2003年三次特大洪災,使全鎮倒房近3萬間,沙漲良田1萬多畝,三次特大洪災,造成我們新安鎮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800多萬元。

新安人民不僅在民主革命時期作出過偉大的革命犧牲,同樣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作出了偉大的奉獻。

新安的經濟發展走過了曲折的路程,就像羽絨生意一樣,新安是皖西羽絨大鎮,曾為皖西羽絨開發作出過重大貢獻。它起步於1982年,1985年、1986年形成高峰期。開始是一些小貨朗挨門收購,後由於韓遠來、鮑傳魯等羽絨大戶的帶動,羽絨生意發展很快,當地的羽絨遠不能滿足經營需求,新安人開始走出家門,到外地乃至全國各地收購;後來又發展到成批農民到外地宰殺收購,把外地的羽絨商販帶到新安,一時間新安的羽絨市場在省內外都頗有名氣;高峰期,日平均銷售羽絨3000斤左右,日平均成交額近20萬元,隨著羽絨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做起了羽絨生意。羽絨經營的發展,帶來了新安經濟的大流通大發展。但在1988年後,由於羽絨經營發展快,賺錢快,加之社會秩序不好,痞子橫行,一些社會不法分子欺行霸市,訛買訛賣,摻雜兌假,使一些外地商販不敢來新安,本地的羽絨大戶也由於經營管理、稅收資金等因素,造成一些人虧本經營而放棄羽絨生意,或離開新安到外地發展,新安的羽絨市場出現滑坡。1990年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貫徹落實和社會秩序好轉,新安的羽絨生意逐漸恢復。雖沒有往日那樣的繁榮,但一直平穩發展,新安有三家羽絨銷售公司和一家與外商聯營的宇翔羽毛工藝製品廠,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

農業

新安鎮土地肥沃,人民勤勞,物產豐富,盛產魁麻、黑瓜籽、蠶桑、大豆,蘿蔔絲遠銷韓國,大白鵝馳名中外。為迎接“入世”的挑戰,抓住機遇,新安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組合,尤其注意宣傳典型,建立科技示範機制,採取“政策傾斜,政府支持,輿論引導,科技輻射”等措施,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石塘優質大白桃、迎河大棚蔬菜、迎水地膜黃豆、沙店近郊蔬菜、潘橋西瓜、田墩臘菜、興隆的地膜打瓜、徐渡特種養殖和百畝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以及崗區的經果林,畈區的雜交油菜、雜交水稻,灣區的雜交玉米等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很快。農業的發展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全鎮出現了養豬、養羊、養魚、養雞、養牛蛙、養蜂、養鴿和水溫孵雞等養殖大戶。先進的農業科技和廣大民眾高漲的熱情,進一步激發了農業生產力的解放,廣大農民現代化農業意識逐步增強,勞動者的素質逐步提高,市場農業、產業化農業意識逐步形成。2012年糧食總產達到1.96萬噸;8個村啟動了新農村居民點建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78元。此外新安鎮黃沙資源極為豐富,經專家控測,境內12.5公里長的淠河河段,黃沙平均厚度18米,平均寬度75米,黃沙總量約1700萬立方米,且沙質優良,沙石資源的開發將為新安的財政建設作出較大的貢獻。

工業

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全鎮個私企業蓬勃興起,快速發展,形成了輪窯、羽絨、羽毛工藝製品、白酒、建材、印製、建築安裝、家電維修、機械修理、金屬鑄造、竹木器加工、交通運輸以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等企業,其中培育了一批在全區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名優產品和優勢企業。如宇翔羽毛工藝製品廠、興旺羽毛工藝廠、信輝羽毛工藝廠生產的羽毛工藝製品,遠銷國外,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安徽強盛集團至2013年建廠20周年,現已發展成為集建材、服裝生產為主導的知名企業,成為本土企業發展壯大的代表。同時一批個體私營企業也以咄咄逼人的勢頭走向大市場,參與大流通,全鎮個體工商戶已由30多個發展到約1800個,年度“吸金”近千萬元,另外每年約有1.6萬人外出務工經商。個體私營經濟和外出務工經商收入在新安鎮已占相當重要的位置,在發展生產、搞活流通、增加就業和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新安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得益於黨的政策,也得益於新安供銷社這個從逆境中發展壯大的企業的帶動。全社現有職工370人,離退休工人151人,這是一支有著多年生意經營經驗的隊伍,他們在以黃定保為首的一班人的帶領下,一面抓好傳統產業的經營,一面加快企業的整改步伐,適應市場,多元發展,尤其是發揮本地大麻和白蘿蔔絲的資源優勢,引導和協助當地農民建起大麻、蘿蔔和棉花生產基地,幫助加工銷售,參與國際競爭,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同時也為自已的發展闖出一片艷陽天。如今該社經濟盈利300多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000多萬元,成為全區供銷系統經濟實力最強的基層社,多次被評為市、區供銷系統先進單位,2001年被全國供銷總社授予“百強示範基層社”。已成為裕安區和全市基層社的一面旗幟。

新安鎮工業集中區位於六安市六單路(六安-單王)新安鎮東關村段以西,距六安市區6公里,距新安鎮政府3公里,涉及東關、興隆、徐渡、李廟、趙園等5個村,規劃總面積2.5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處灣區,土地平整,視野開闊,區位優越。

2010年,為實施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業化核心戰略”和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提速前進、跨越崛起”、“ 打好六張牌”的戰略部署,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新安鎮黨委、政府認真調研、深度謀劃,克服資金相對緊張等困難,規劃並實施工業集中區建設。截止2011年9月底,先後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了工業集中區一期700畝的土地徵收、2.2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以及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任務,2.8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設已正式啟動。同時,成立了工業集中區管委會,抽調專人辦公,隨時隨地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協調和服務。

園區是平台,項目是支撐。2011年以來,陸續有江、浙、滬、京等發達地區的20多家投資商前來集中區實地考察。已簽訂意向協定14家,總到位資金1.6億元;已入駐企業5家,分別為六安市強盛鋼構有限公司、安徽皋星服飾有限公司、六安市博瑞克紡織有限公司、安徽陽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六安振宇輕紡有限公司,前4家企業已進入正式生產階段,吸納附近勞動力4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新安鎮現有各類企業50餘家,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1家。2011年1-9月份完成產值達到4.2億元,接近2010年全年工業產值的2倍。新安工業集中區區位優越、前景廣闊,是最適宜創業者開疆闢土的聚富聖地、投資樂園!集中區的快速推進,大大促進了新安鎮“工業強鎮”戰略。新安鎮黨委政府攜全鎮人民誠摯邀請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輝煌!  

社會事業

文教衛生

新安鎮的文教衛生事業發展亦相當迅速,省級示範高中——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學就座落在鎮區,除外還有2所公辦國中,一所民辦國中,以及九華山慧深大師投資500萬元興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期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鎮內現有國小22年,幼稚園6所,在校中學生7000多人,小學生730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廣播、電視有了較快的發展,已基本實現村村有廣播室,實行調頻發射,無線傳輸,自動化控制,有線電視現已建成一個接收站和三個微波接收網點,用戶近3400戶。
新安鎮素有“文化之鄉”之稱。早在1954年新安業餘劇團創作並演出大會上的廬劇《一家人》在縣青年業餘文藝觀摩演出大會上被評為優秀節目,出席了專區和省匯演,並獲省“雙優獎”(即優秀劇本獎、優秀演出獎),五個省級刊物刊登了該劇本,後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採用。1956年10月縣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新安業餘劇團的《十把小扇舞》被選送出席了專區、省和全國音樂舞蹈匯演。1958年新安鄉文聯創辦的《魚米鄉》月刊受到社會各界歡迎。民眾文化工作既開展得轟轟烈烈,又保持了健康文明的良好秩序,曾多次評為市、區文化工作先進單位。醫療衛生工作方面:鎮區中心衛生院為市級衛生文明單位,現有醫務人員56人,床位50張,同時村村都建有衛生室,三級衛生保健網路健全,改善了醫療環境,提高了醫療水平。

基礎設施

一、各主導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工業後來居上、份額逐年增加。工業集中區已經形成並投入使用。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了工業集中區一期700畝的土地徵收、2.2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以及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任務,2.8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設也正式啟動。集中區內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家,新引入工業項目14個,總到位資金1.6億元。以鎮成立了工業區管委會,全方位提供協調和服務。在政府的服務和推進之下,規模企業由原來的6家擴展到10家,初步形成了以羽毛製品、建築建材、箱包製衣、農業產業化為主導的工業格局。 二是現代農業發展提質增量。出台了土地流轉獎勵辦法,引導農民把土地向能人大戶集中,2010年在興隆、陳集、洪河等村共實現土地流轉3000畝。大力推廣農業科技知識,穩定優質糧油生產,2010年產糧1719萬公斤,油料219.8萬公斤。圍繞“菜籃子”大做文章,投入近70萬元扶持資金,在興隆、東關、李廟等7個村,建設現代化蔬菜生產基地,年產量達到3530萬公斤,並叫響了“綠康”、“金鼎”等蔬菜品牌,在城區乃至合肥菜市場份額逐漸增大。 三是集鎮建設紮實推進。進一步完善集鎮詳細規劃,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推進集鎮開發建設。育才西路開發項目二期工程全面完工,皋新花園項目正在進行工程掃尾,豐泰·卡地亞灣項目開工建設。占地80多畝的新安花園項目已正式掛牌出讓,已掛牌的老農貿市場地塊通過轉讓後即將啟動拆遷建設;瑞沅·新安新城、學府廣場、育林小區等地塊均掛牌成功,即將開工。

二、各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逐漸完善。 從集鎮設施看,重點實施了街道“亮化”工程,新增育才西路路燈30盞;完成了育才西路、西大街南段水泥路、供水、電路、下水道、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投資25萬元在集鎮新建了兩個高標準水沖式公廁,解決了街道居民多年“如廁難”的問題。 從農村基礎設施看。2010年新修當家塘3口,清淤硬化支幹渠道12公里,完成小流域治理1.5平方公里,土地整理4500畝。對各村居的農電線路和低壓線路進行了清障,對小牛、東關、馬河、楊廟等4個村的低壓線路進行了改造升級;完成10KV線路改造升級13.7公里,新建10KV線路8.4公里,更換小容量變壓器11台。鋪設農村“村村通”水泥路8.6公里。利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06萬元,撬動民間資金81萬元,對楓廟、小牛等14個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進行了維修。投入近80萬元,高標準完成了合六葉國道兩側11公里的綠色長廊建設。 從新農村建設看,加強新型農民培訓,開展農技培訓10場次,發放教材700多份,培訓農民1500餘人次,切實增強農民致富水平。按照“面上打基礎、點上求突破”的要求,大力推進新農村示範點建設。通過市場化運作,成功對石塘中心居民點內28套住宅樓進行公開拍賣,並將所得收入全部用於居民點內水、電、路、綠化、亮化、排水等配套建設。該居民點已成為全市新農村中心村莊建設的一大亮點。區級示範居民點—供銷新村基建升級改造全部到位;迎水、關塘兩村的中心居民點正在緊張實施,興隆、徐渡、趙園等3個村的中心村莊正在籌建之中。 從文明創建看,建立文明創建和集鎮管理長效機制,在配備車輛、器材和人員的基礎上,開展例行檢查和督查,嚴格落實包保責任,髒亂差現象基本根治,集鎮對外形象煥然一新。在文明創建對手賽中,爭得了“流動紅旗”。與此同時,健全舉報和查處制度,對違法建設毫不手軟、堅決遏制,2010年拆除違建3650平方米,控制違法建設2260平方米,有效降低了集鎮建設難度和成本   。

交通運輸

新安鎮交通十分方便,六安至霍邱公路穿鎮而過,鎮內公路四通八達,基本實現村村組組通公路,且有新安至高皇、新安至火星的兩條砂石與徐集和順河鎮相連,淠河大橋和正在拓寬升級的六左路(六安至霍邱左崗集),將為新安的經濟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也為沿淠砂石資源的開發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新安鎮的電力通訊事業發展較快,為緩解用電難的矛盾,1993年由國家投資在鎮區內興建35KV的變電所一座,村村都完成了農網整改,鎮電力供應充足,生產生活用電方便,且電價便宜。通訊建設方面,程控電話裝機容量8100門,固定電話8800多戶,已實現村村組組通電話,同時鎮內設有農網信息站,電話、手機、網站已成為新安鎮人民溝通信息、加強聯繫、發展經濟的幫手。

著名人物

新安鎮為革命老區,是著名的“河西風暴”的策源地,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造就了許多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其中有在新安一帶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組織領導“河西農民暴動”的紅軍游擊師師長毛正初;有解放後擔任安徽省省長的黃岩;在1955年受勛中,李國厚被授予少將軍銜;在建黨80周年受勛中,孫建中被授予少將軍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