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潼川府志校注

新修潼川府志校注

《新修潼川府志校注》是一部地方志,全書分上下兩冊。《新修潼川府志》是一部記載潼川歷史的典籍,約九十五萬餘言,上溯漢唐,下至清代,是潼川地方志中的珍貴歷史文獻,《新修潼川府志校注》加以點校、注釋,以簡體橫排的形式出版。對原書中頂格、提行、空格等排版形式,一概予以廢棄,並按現今規範文體進行編排。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何向東習光輝,黨元正,羅用顯 校注
ISBN:10位[7806599940]13位[9787806599945]
出版社巴蜀書社
出版日期:2007-1-1
定價:¥130.00元

內容提要

清光緒二十三年《新修潼川府志》,是潼川歷史上一部專門記載古潼川歷史的典籍。其資料翔實,文約事豐,上溯自漢唐以降,全志近百萬言,是潼川地方志中珍貴的歷史文獻,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參考價值和現實作用。
以史為鑑知興替,以志為鑑知興衰。鑑古知今,面對未來,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家園,繪製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藍圖。黨中央、國務院“西部大開發”宏偉戰略目標的啟動,為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與挑戰:如何挖掘四川地方歷史文化底蘊,從中得到教益、啟迪與借鑑,為四川省、市、縣域經濟的振興與騰飛服好務?前些年,三台縣誌辦曾對舊縣誌整理出書提出過動議。近年,《乾隆直隸綿州志》整理重刊出書發行,引起各界人士的強烈反響。綿陽市人大的領導同志極力倡導並敦促三台整理再版《新修潼川府志》,縣政府領導欣然接受此任。縣誌辦立即進行積極籌備,除自身專業人員外,又邀請三台學界的幾位學者,潛心整理,共襄盛舉。

作者簡介

何向東四川師範大學政教系和四川師範學院中文系本科畢業後,又獲四川省委黨校法律本科畢業證書。先後擔任高中教師、縣委理論教員、區長、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體改委主任、縣社保局局長、縣財辦主任、縣誌辦主任等職。首創全國第一個農村綜合服務型企業化組織“鶴林村經濟服務合作社”,被《人民日報》、《四川電視台》介紹推廣。曾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國有中小企業改革的難點及對策》一文,並被選人《跨世紀改革發展戰略》一書;主編《三台年鑑》,獲省、市優秀獎;在省地方志刊物上發表《創新是做好續志工作的根本保證》一文。

目錄

前言

新修潼川府志序
新修潼川府志序
新修潼川府志啟
新修潼川府志銜名
各縣採訪紳士姓氏

徵引書目

新修潼川府志例言
新修潼川府志總目
新修潼川府志目錄
新修潼川府志卷一
輿地誌一

沿革

潼川府沿革表
疆域
形勝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
輿地誌二
山川上
山川下
新修潼川府志卷三
輿地誌三
城池 
公署
新修潼川府志卷四
輿地誌四
關隘
津梁
堤堰
新修潼川府志卷五
輿地誌五
祠廟
新修潼川府志卷六
輿地誌六
寺觀
新修潼川府志卷七
輿地誌七
冢墓
新修潼川府志卷八
輿地誌八
古蹟
新修潼川府志卷九
輿地誌九
金石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
輿地誌十
風俗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一
食貨志一
田賦
戶口
倉儲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二
食貨志二
鹽法
茶法
物產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三
學校志一
廟學
學額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四
學校志二
書院
試院
學田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五
選舉志
進士
舉人
武進士
武舉人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
經籍志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七
紀事志
歷代兵事目錄
歷代兵事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八
武備志
兵制
驛傳
鋪遞
團練
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九
職官志一
題名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
職官志二
宦績
忠節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一
人物誌一
先賢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二
人物誌二
後賢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三
人物誌三
孝友
忠節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四
人物誌四
列女上
列女下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五
人物誌五
行誼
隱逸
耆壽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六
人物誌六
流寓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七
雜誌一
祥異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八
雜誌二
軼事目錄
軼事
新修潼川府志卷二十九
雜誌三
考訂
新修潼川府志卷三十
雜誌四
詩文補遺上
詩文補遺下

後記

書摘

前 言
清光緒二十三年《新修潼川府志》,是潼川歷史上一部專門記載古潼川歷史的典籍。其資料翔實,文約事豐,上溯自漢唐以降,全志近百萬言,是潼川地方志中珍貴的歷史文獻,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參考價值和現實作用。 以史為鑑知興替,以志為鑑知興衰。鑑古知今,面對未來,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家園,繪製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藍圖。黨中央、國務院“西部大開發”宏偉戰略目標的啟動.為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與挑戰:如何挖掘四川地方歷史文化底蘊,從中得到教益、啟迪與借鑑,為四川省、市、縣域經濟的振興與騰飛服好務?前些年,三台縣誌辦曾對舊縣誌整理出書提出過動議。近年,《乾隆直隸綿州志》整理重刊出書發行引起各界人士的強烈反響。綿陽市人大的領導同志極力倡導並敦促三台整理再版《新修潼川府志》,縣政府領導欣然接受此任。縣誌辦立即進行積極籌備,除自身專業人員外,又邀請三台學界的幾位學者,潛心整理,共襄盛舉。 潼川古稱梓州,自唐宋以來,固為劍南一大都會。扼兩川宅 要,地當四達,農桑果實富饒,山川形勝,人物阜繁,甲於西南。朝代更迭,兵燹蹂躪,文獻蕩然無存。鄭樵《梓州路圖經》、孫汝聰《梓潼古今記》、袁觀《潼川府圖經》、劉甲《新潼川志》僅存其名。明嘉靖陳講纂《潼川志》,四川僅四川大學圖書館存有膠捲。清乾隆張松孫纂《潼川府志》十二卷,僅四川省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有存。光緒潼川府知府三品銜阿麟等修纂的《新修潼川府志》,省內僅十餘家單位有存,三台僅縣檔案館存有一部,尚殘缺一卷。2001年下半年,縣誌辦將《新修潼川府志》借出,送綿陽市人大主任廖世孔閱鑒,得到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廖世孔主任在視察三台的工作間隙,與縣長魏德謙、縣人大副主任黃學奇一道,聽取了縣誌辦對府志整理籌備事宜的專題匯報,得到首肯,當即商定拍板,同意再版《新修潼川府志》。同時要求我們抓緊時間,注重質量,整理出版,以 “補史之不足,為西部大開發服務”。縣誌辦研究決定:由志辦主任何向東負責領導、安排、組織、協調、爭取經費等各項工作,並參加校注,志辦副編審習光輝負責具體整理工作,並邀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參加點校、注釋。點校、注釋人員共四人,習光輝負責對序、啟、例言和第一至六卷輿地誌一至六中的沿革、疆域、形勝、山川上、山川下、城池、公署、關隘、津梁、堤堰、祠廟、寺觀及第二十四至二十九捲入物志四至六的列女上、列女下、行誼、隱逸、耆壽、流寓及雜誌一至三的祥異、軼事、考訂等進行點校、注釋,約三十七萬字;何向東負責對第七至十卷輿地誌中的冢墓、古蹟、金石、風俗和第十九至二十卷職官志中的題名、宦績、忠節等進行校注,約二十八萬字;三台教師進修校高級語文教師黨元正負責對第十一至十八卷 食貨志中的田賦、戶口、倉儲、鹽法、茶法、物產,學校志中的廟學、學額、書院、試院、學田,選舉志中的進士、舉人、武科,經籍志中的經部、史部、子部、集部,紀事志中的歷代兵事,武備志中的兵制、驛傳、鋪遞、團練和第二十一卷人物誌中的先賢等進行校注,約十九萬字;三台一中高級語文教師羅用顯對第二十二至二十三捲入物志中的後賢、孝友、忠節和第三十卷雜誌中的詩文補遺進行校注,約十六萬字。前後歷時一年有餘,其間,四人多次集中研討相關事宜。初稿完成後,經何向東、習光輝總審校核,統一規範,整理全稿,查漏補缺,交付出版。 校注古文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而校注古地方志書的難度更大。我們先將縣檔案館的《新修潼川府志》刻印原始版本精心擴放,複印成冊,尚缺第三十卷。又設法查找借到中國圖書集成《新修潼川府志》刻本影印本,複印第三十卷。以原始刻本為準,匯集整理成冊,備齊全部刻印原版本複印稿件。嗣後,由專家學者點校、注釋。對無標點的全部原文進行斷句標點。對文中確有誤漏之處,反覆校核,出注說明。對個別文意不明的詞句,分別加以注釋。對原文中的繁體字,均按國家規定進行簡化。為照顧今人閱讀習慣並節省出版費用,將傳統古文的豎排線裝版式改為當代通行的橫排版式。對原書中頂格、提行、空格等排版形式,一概予以廢棄,並按現今規範文體進行編排。根據1995年12月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標點全書。原書中有部分今大型字典、辭典未收錄又無法查對的字,無法辨其正誤,仍依其舊,以待考訂。 縣政府常務副縣長賴永明、宋躍輝等領導同志對出書工作十分關注;三台縣檔案局局長黃依德、蔡友方及曾懷信、李學軍同 志為我們提供原始府志刻印版本一至二十九卷;縣文物館管理所副所長、館員景竹友為我們提供府志原始刻印影印版本,複印補齊府志第三十卷,使原版文稿殘缺、不清之處得以補正完善;縣誌辦任口、王學廷、郝麗華等同志積極支持此項工作;市、縣財政部門對該書出版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在此,我們一併對他們致以衷心的謝意。 府志校注出版是一項浩繁的工程。由於時間緊、任務重,雖經多人艱苦努力,但由於文字功底與水平有限,書中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名家學者、修志同仁、各級領導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二二二三年四月 新修潼川府志序 潼郡,古梓州地,喉襟巴閬,藩翰省垣,實為劍外鎖鑰。西北劍門諸峰,雄峻陡削,矗立霄漢,綿亘至郡治,遂就夷坦。而涪潼諸流,又迴環縈紆交錯於境。故其土膏而沃,士秀而慧,聲明文物鼎鼎然,為蜀省望。甲午秋,奉命視學此邦,次第按試及潼,心賞其山川曠朗,紱繞薈蔚,洵稱英雋之域。逮檢閱郡志,則肇修於乾隆之季,迄今垂百餘年。凡政俗隆替,陵谷遷徙,兵燹摧夷,忠貞芳烈,紀載蓋闕闃焉無聞夫,莫為之,後雖感弗傳。使者有查核志書之職,徒以試事倥傯,僕僕口軒,未暇遍為釐正,相與刊訛補闕,俾文獻無恩乎曠慶,亦余之憾也。今春科試再蒞潼,甫下車,子祥太守即出新修府志就余商訂。余既深愜夙願,又喜書成甚速,校士偶隙,翦燭開函,披尋數四。見其所分門例構,求損益,頗化舊志拘滯而衷諸正。大氐繁而不冗,簡而有要,舉上下古今得失利病,無不詳摭精擇,而使之足以傳。信知其董率賓僚郡紳,竭群策群力以成斯盛舉者,為不可及矣。且是役也,自創始以迄竣事,僅一周寒暑,無領員設局之擾,府金所糜,十不逮一。素聞太守治潼多善政,今以斯役征之,豈不 <節選內容>=信哉。余既為潼之氓庶幸,且深幸其山川耆舊,亦由斯生色已。爰欣然走筆為之序。光緒二十三年,歲在強圍作噩月陽日極。提督四川學政三品銜,掌山西道監察御史,歷城吳樹荼撰並書。 新修潼川府志卷八 輿地誌八 古 跡 三台縣 口縣故城 《唐書·地理志》:“梓州治口縣。”《元和志》: “梓州,宋於此置新城郡,治北五城。梁於此置新州,隋改日 ‘梓州’。州城,宋元嘉中築,治鄞縣。”《寰宇記》:“口舊縣在今縣南九十里,臨江,鄞王城,基址現存。”《明一統志》:“廢鄞縣,在潼川州治東,本朝並人州。又州西一百里,有漢鄞縣故城。”《方輿紀要》:“廢鄞縣,今州治。” 唐杜甫《口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詩:“憑高送所親,久坐惜芳辰。遠水非無浪,他山自有春。野花隨處發,官柳著行新。天際傷愁別,離筵何太頻。” 涪城廢縣 《元和志》:“涪城縣東南至梓州六十里。”《方輿紀要》:“在州西北五十里,漢涪縣地,屬廣漢郡。晉、宋因之, 蕭梁置始平縣及始平郡。西魏改郡城,日‘涪城’。後周又改日 ‘安城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日‘安城’。十六年又改為涪城縣,屬金山郡今剃H。劉晌日,東晉置始平郡,後魏改涪城郡及潼縣,隋改潼縣為涪城也。唐仍屬綿州。大曆十三年改屬梓州。宋屬潼川府,元至元二十年並人鄞縣。”《全蜀總志》云: “縣在綿州東南四十里,蓋境相接也。”按:今地名涪城壩。 廢富國監 《寰宇記》:“在州南九十里。本鄞縣富國鎮新井鹽場,宋置監董①之,尋廢。” 董仲石室 《舊通志》:“在州東鼓樓山。” 董仲井 《舊志》:“在縣東董仲壩。井畔有銀杏樹,大十圍,高六七丈。中空外榮,蔭覆數畝,又有董仲讀書台。”按:《尚友錄》:“漢董永子仲,母即織女。生而靈異,精符篆,驅邪怪,嘗游潼泉,以池多蛇毒,書篆符以鎮之,其害遂絕。” 南亭 唐盧照鄰《宴梓州南亭詩序》:“梓州城池亭者,長史張公聽訟之別所也。徒觀其岩嶂重複,川流灌注,雲窗綺閣,負繡堞之逶迤,澗戶山樓,帶金隍之繚繞。信巴陵之奇制也。時鳳虔② 多閒,上得和平之政,鯤瀛有截,下無交爭之人。以公寄切上僚,故久無州將。連四千石之重任,總十萬井之雄班。職愈劇而道彌高,位愈崇而德彌廣市獄無事,時狎鳥於城隅;邦國不空,且觀魚於濠上。賓階月上,橫連蜷之桂枝;野院風歸,動葳蕤之萱草。則有明珠愛客,置芳酒於十旬;羽服神交,契仙遊於 五日。圓潭瀉鏡,光浮落日之津;雜樹開帷,彩綴飛煙之路。藤蘿杳藹,掛疏陰以送秋;鳧雁參差,結流音而將夕。百年之歡不再,千里之會何常?下客悽惶,暫停歸轡,高人賞玩,豈輟斯文?鹹請賦詩六韻,成章云爾。” 唐杜甫《江亭送眉州辛別駕》詩:“柳影含雲幕,江波近酒壺。異方驚會面,終宴惜征途。沙晚低風蝶,天晴喜浴鳧。別離傷老大,意緒日荒蕪。”唐李商隱《南潭上亭口集》詩:“馬卿聊應詔,謝傅已登山。歌發百花外,樂調深竹間。鶿舟縈遠岸,魚鑰啟重關。鶯蝶如相引,煙蘿不暇攀。佳人啟玉齒,上客頷朱顏。肯念沉疴士,俱期倒載還。”又《江亭上席循柳路吟歸官舍》詩:“春詠敢輕裁,銜辭人半杯。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寡和真徒爾,殷憂動即來。從時得何報,惟看二毛①催。” 南樓 《輿地紀勝》:“在府南。” 唐杜甫《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詩仇註:廣德元年夏,章侍御守梓州。:“絕域長夏晚,茲樓清宴同。朝廷燒棧北,鼓角漏天東。屢食將軍第,仍騎御史驄。本無丹灶②術,那免白頭翁。寇盜狂歌外,形骸痛飲中。野雲低渡水,檐雨細隨風。出號江城黑,題詩蠟炬紅。此身醒復醉,不擬哭途窮。”又《台上得涼字》:“改席台能迥,留門月復光。雲霄遺暑濕,山谷進風涼。老去一杯足,誰憐屢舞長。何須把官燭,似惱發毛蒼。”仇註:二章同時之作。初宴南樓,後移台上也。 山亭 《舊通志》:“在州西南牛頭山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