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鱖

斑鱖

斑鱖(Siniperca scherzeri),西江斑鱖,主要生長在桂江、西江的湖泊水域中。底棲,喜清水,特別喜歡藏於石塊、樹根或繁茂的草叢之中。生活適宜水溫為15℃~32℃,在水溫7℃以下時不大活動和攝食,潛於深水處越冬,到春天水溫回升後,逐漸游到食物豐富的沿岸水草叢中覓食。我們於2004年~2006年在梧州桂江河段進行了西江斑鱖馴養技術研究,探討食性轉化時機的把握、馴化餌料的選擇及魚苗階段的病害防治技術等。

基本信息

識別特徵

斑鱖 斑鱖

體長、側扁,背為圓弧形,不甚隆起。口大。端位,稍向上傾斜,下頜略突出.犬齒髮達,上頜僅前端有犬齒,排列不規則。卜頜齒常是兩個並生,排成一行。鰓耙4,.幽門盲囊45-83。前鰓蓋骨、間鰓蓋骨和下鰓蓋骨的後下緣有絨毛狀細鋸齒。魚體、鰓蓋均被細鱗。側線完全,側線鱗104-124。背鰭前部具鰭棘12--13,後部具鰭條11一12;胸鰭具鰭棘1,鰭條14;腹鰭具鰭棘1,鰭條5;臀鰭具鰭棘3,鰭條7一9。各鰭的鰭棘均較強硬.外形似鱖。鰓耙4枚。側線鱗104~124。幽門垂45~33。頭部具暗黑色的小圓斑,體側有較多的環形斑。 個體不大,一般體長100~300毫米,產量不高。體棕黃色或灰黃色,腹部黃白色頭頂、背部及側線上卜都有近似圓形的大小不等的黑斑,但不呈條紋狀。各鰭棘上有黑色斑點,胸鰭、腹鰭為淡褐色。

生 境

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棲息於流水環境。常棲息士底層,以小魚、小蝦為食。

地理分布

珠江,長江以東 珠江,長江以東
斑鱖 斑鱖

珠江和長江以東,北至遼河和鴨綠江水域

廣西分布區

融水 三江 陽朔 臨桂 靈川 全州 興安 永福 灌陽 資源 龍勝 恭城 東興 上思 百色市區 賀州市區 鐘山 富川 環江 象州 武宣 龍州

馴養技術

馴養材料

1 馴養水域

項目選擇梧州市長洲區倒水鎮河段,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透明度在45cm以上,常年水溫為15℃~32℃,養殖水域有微流水,背風,向陽,適宜魚類生活、生長。

2 網箱結構

從提高網箱內水流交換量、日常維護的靈活性和降低建造成本等三方面考慮,進行網箱設計。把船內固定式箱體改為活動式網箱,網箱採用聚乙烯網片,雙層無結節,其規格為4.0m×2.0m×3.0m,封閉式,網箱設定時箱體露出水面40cm。網箱內層網衣的網目2a=0.7cm,外層網衣的網目2a=20cm,網蓋採用2a=4.0cm大網目的網衣,網箱周圍及四角用毛竹或10kg鐵錨固定。網箱在魚苗進箱之前半個月下水,使網衣產生綠苔等,以免網衣傷魚。

3 魚種選購

項目的斑鱖苗種來源均為桂江、西江河道內漁民採用刺網捕獲魚種,為減輕魚種受傷,漁民在江河捕撈上來後必須剪斷網眼取下,操作輕快,提高放養成活率。2004年課題組共收購到體長為9~12cm,體重35~50g野生斑鱖6038尾,經3%鹽水浸泡消毒5~10min,剔除少量傷殘苗種後分別投入網箱養殖,放養密度為58尾/m2。

馴化養殖

斑鱖是典型的肉食性兇猛魚類,在自然環境中,主要吃食魚、蝦類等活餌料。研究發現斑鱖不同階段對餌料的要求各不相同,成魚階段食性比較廣,喜食小型魚類和蝦等,吞食的對象通常是一些體形為紡錘形或棍棒形的魚類,體長31cm的斑鱖可捕食體長12cm的鯽魚;幼魚階段是喜食團頭魴、鯿魚及其它野雜魚苗;在飢餓難耐又無其它餌料時,它們相互殘殺以維持生命。觀察發現斑鱖食量較大,通常飽食時食量可達自重的10%~15%,它的胃很大,吃飽後腹部鼓起,因此在養殖斑鱖時十分注意保證有足夠的餌料。

常態下斑鱖是在非常飢餓時才少量攝食死餌,基本上只是維持基礎代謝而已。因此馴化斑鱖主動的、規律的攝食死餌至關重要。課題組經過多次試驗總結出一套可行的兩步馴養法:第一階段是攝食馴養,一般需要7~10d,開始時每尾每天投餵2~3條適口的活的小魚蝦,然後實行定時投喂,並逐漸增加到每尾每天7~9尾,斑鱖的活動由開始時在箱底覓食逐漸轉變為上浮搶食,當每次投餵時都有成群魚種水面搶食,食台上的餌料基本沒有剩餘時,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第二階段是食性馴養,即在逐漸減少活餌投餵量時,將活餌料魚蝦剁成塊狀即時投喂,逐漸增加投餵量,經過15~20d的細心馴化便可以全部投餵鮮的死雜魚。

飼料魚來源於池塘養殖和野生收集,要求一要活,二要適口,三是無硬棘,四要均衡供應,投餵羅非魚時要切除硬棘,本地日常飼料魚可選擇鯪、鯽、鰱、鯿魚等。據經驗,養成1尾800g鱖魚,約需投餵飼料魚4.1~4.3kg。

日常管理

(1)保證溶氧

網箱養斑鱖要配備增氧設施或沖水設備,遇天氣悶熱、連續陰雨時,要開增氧機或沖水增氧。

(2)巡箱洗箱

每天早、中、晚巡箱,每10~15d洗箱1次,以維持箱體始終處於正常形狀,保證箱內水質清新,水體流暢,防止網破逃魚。

(3)防洪防災

防止洪水、颱風和暴風雨襲擊 。在惡劣天氣多發季節,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及時做好網箱的安全、加固工作。

疾病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首先是把好苗種關,挑選體質健康的當地野生斑鱖種苗,其次是把好投餵關,保證餌料的新鮮、適量。再其次是定期消毒,及時清潔網箱,並保持良好水質。主要病害的防治:

1)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體:柱狀屈橈桿菌。

症狀:病魚鰓絲腐爛發白,鰓上常附著污泥和粘液。病魚獨游,體色發黑,體形消瘦。每年4~8月為發病流行期,危害各個生長階段的斑鱖。防治方法: (1)漂白粉1ppm全池潑灑,間隔24h再潑灑1次。其他含氯製劑也可使用,使用劑量和方法參照其說明書。

(2)畜用紅黴素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1~0.3ppm濃度。

2)水霉病

病原體:水黴菌

症狀:主要是由於操作不慎,魚體受傷嚴重,又未及時進行消毒,以致黴菌進入傷口所致。肉眼觀察可見病魚體表和背鰭硬刺頂端有白色絮狀物的菌絲體。防治方法:用3%左右食鹽浸洗5~10min。

3)纖毛蟲病

病原體:斜管蟲、車輪蟲。

症狀:病魚體色變黑,游泳異常,急躁不安並失去平衡而在水中打轉翻滾。顯微鏡檢查發現大量蟲體。防治方法:(1)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7ppm濃度。(2)病魚可用4ppm濃度的福馬林浸30~60min或3%的食鹽水浸10~15min。

用藥的方法是掛簍、吊袋或者是將斑鱖集中到網箱一角,用塑膠薄膜將魚與網箱水體隔開,進行浸泡,考慮到網箱水體流動性,用藥的劑量要適當加大,期間必須認真觀察,如果發現魚活動失常必須及時放掉起隔離作用的薄膜。

斑鱖網箱混養技術

斑鱖的圖冊 斑鱖的圖冊

項目實施期間,我們進行了斑鱖網箱混養試驗,取得良好的養殖效果,具體做法是:

(1)放養搭配: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為35~50g/尾的斑鱖50尾,規格為100~150g/尾鯿魚80尾、青魚30尾、紅鯉魚10尾。

(2)魚種和餌料魚消毒:用3%~4%食鹽水浸洗5~10min,防止病原體被放養魚種和餌料魚中帶入養殖網箱。

(3)飼料魚的規格:根據斑鱖各個不同的生長階段,投餵相應的餌料魚。

營養價值

斑鱖肌肉鮮樣的蛋白質含量為18.77%,高於翹嘴鱖的16.77%;但斑鱖脂肪含量為0.37%,低於翹嘴鱖的1.50%。從胺基酸組成來看,每g翹嘴鱖肌肉干樣的胺基酸總量為776.4 mg,必需胺基酸總量為302.4 mg,4種呈味胺基酸的總量為311.7 mg;而每g斑鱖肌肉干重的3者含量分別為812.9,317.9,324.9 mg。因此,2種鱖魚營養價值高,都是優良的養殖品種;相比較之下,斑鱖的粗蛋白含量高、脂肪和灰分較低,營養價值高於翹嘴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