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斐迪南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波西米亞和匈牙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生於格拉茨,原為奧地利大公,1617、1618年相繼被承認為波西米亞和匈牙利國王,1619年成為皇帝。 他求助於天主教聯盟首領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出兵鎮壓捷克起義,1626年啟用華倫斯坦組織軍隊,與天主教聯軍打敗丹麥國王和新教諸侯聯軍。1629年頒布歸還教產令。後暗殺華倫斯坦,1634年聯合西班牙,打敗瑞典軍隊。1635年簽訂布拉格和約。他所確立的奧地利不可分割原則對奧地利君主國的完整做出重大貢獻,1637年死於維也納。

簡介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578年7月9日~1637年2月15日)哈布斯堡家族施蒂里亞支系的代表人物,曾任施蒂里亞大公(1590年~1637年在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國王(1618年~1625年,1620年被叛亂打斷)和波希米亞國王(1617年~1619年,1620年~1637年)。由於他的不明智的宗教政策(狂熱支持天主教,壓制新教),導致了德國諸侯的公開反抗,從而引發了對歐洲歷史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十年戰爭。

人物生平

斐迪南二世為施蒂里亞大公查理二世之子,生於格拉茨。從1595年起,他接管本家族在施蒂里亞、克恩滕和卡尼鄂拉的領地。曾去羅馬朝聖。由於自小接受嚴格的耶穌會教育,斐迪南二世表現為狂熱的天主教信徒,對宗教改革活動持極端敵對態度;1598年他在自己的領地上率先壓制一切非天主教信仰。

斐迪南二世 (神聖羅馬帝國) 斐迪南二世 (神聖羅馬帝國)

1617年,斐迪南當選為波希米亞國王。由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明顯支持,他繼承無嗣的馬提亞斯皇帝的皇位和匈牙利王位幾乎也成定局。斐迪南頑固的宗教政策引起了新教信徒的極度不安;在登上王位後不久,斐迪南就撕毀了皇帝魯道夫二世頒布的在波希米亞準許宗教信仰自由的敕令。很快他在波希米亞便受到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反對。

1618年5月22日,在布拉格發生了擲出窗外事件,成為波希米亞起義和整個三十年戰爭的開端。捷克貴族宣布廢黜斐迪南二世,選舉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為國王。

1619年皇帝馬提亞斯去世,斐迪南二世順利地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和匈牙利王位。匈牙利幾乎立刻爆發了反對他的運動,在運動中斐迪南被廢黜(1620年),特蘭西瓦尼亞公爵貝特蘭·哈波爾(他多少受到奧斯曼帝國的支持)當選為國王。藉助天主教聯盟(包括西班牙、波蘭和巴伐利亞)的支持,斐迪南二世著手鎮壓新教徒的反叛活動。

1620年11月8日,天主教軍隊在白山戰役中取得勝利,徹底擊敗剛剛加冕的腓特烈五世的捷克軍隊及其支持者。腓特烈五世被迫逃往尼德蘭,他的領地遭到皇帝的主要後台西班牙人的洗劫,而天主教聯盟的領袖之一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則取代了他的選侯地位。同時在匈牙利,貝特蘭·哈波爾的政府也宣告倒台,斐迪南二世重獲王位,但是反抗他的活動一直持續到1626年。復辟的斐迪南二世著手建立天主教會在這兩國的統治地位:通過削弱議會的權力,他在波希米亞實際上實行的是占領軍統治。斐迪南二世下令奧地利和波希米亞的新教徒強制性地皈依天主教。但是,德意志的新教王公們早在1618年即已組成抵制皇帝此種努力的新教聯盟;他們將與斐迪南二世進行一場長期鬥爭。

與新教聯盟的戰爭使帝國開支劇增。到1625年,儘管有來自西班牙和教皇的資金支援,斐迪南二世仍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就在此時他得到了三十年戰爭中最具威力的人物之一、捷克豪強阿爾布雷希特·馮·瓦倫斯坦的幫助。瓦倫斯坦接受了帝國統帥的任命,附加條件是他的軍隊的維護開支完全來自他個人和在戰鬥中的劫掠。很快他組建起一支至少30,000人的隊伍,並與天主教聯盟軍隊的總指揮官梯里伯爵協同作戰。瓦倫斯坦用這支軍隊在西里西亞和安哈特打敗了新教聯盟和魯莽地介入的丹麥。

瓦倫斯坦和梯里的一系列勝利使斐迪南二世得以在國內大力推行反動政策。他於1626年鎮壓了上奧地利農民起義,然後在1629年頒布了所謂歸還教產敕令。根據該敕令,自1552年以來被世俗挪用的所有天主教會財產都須無條件歸還。然而,天主教勢力的擴張最終導致信奉新教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直接進入德國。

由於來自天主教聯盟其他領袖、尤其是深受寵信的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連的猜忌,斐迪南二世於1630年解除了瓦倫斯坦的職務。結果在瑞典人打擊下,天主教軍隊遭到連續的慘重失敗。梯里於1632年陣亡,迫使斐迪南二世重新起用瓦倫斯坦。瓦倫斯坦在要求更多權力並獲得滿足之後開始領導軍隊。

1632年11月在關鍵的呂岑戰役中,雖然瓦倫斯坦的軍隊失敗,但瑞典人的天才領袖古斯塔夫二世陣亡了。接下來的發展十分戲劇化:在1633年戰事顯然沒有確定結果時,瓦倫斯坦謀求與瑞典人會談。

1634年,很可能是由於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連的慫恿,也許是斐迪南二世本人的意願,瓦倫斯坦被指控叛國並被其下屬刺殺了。

1635年布拉格和約的簽署標誌著斐迪南二世的權力達到了頂峰。由於瑞典筋疲力盡和薩克森選侯約翰·喬治一世的馴服,斐迪南二世幾乎快要在整個帝國實現他的目的。但是迄今為止一直站在幕後的決定性力量法國的公開介入打碎了這一夢想。

斐迪南二世於1637年去世,他的兒子和繼承人斐迪南三世將承擔三十年戰爭的真正後果。

家庭

妻子

·巴伐利亞的瑪麗亞·安娜,1600年結婚

·埃利諾拉·貢薩加,1622年結婚

子女(全部為第一個妻子所生):

·克里斯蒂娜

·卡爾

·約翰·卡爾

·費迪南德三世

·奧地利的瑪麗亞·安娜

·塞西利亞·雷納塔

·利奧波德·威廉,奧地利大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