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

敗兵成匪:1949到1952年的剿匪往事

《敗兵成匪》一書講述了1949至1952年廣西境內的大規模剿匪作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敗兵成匪》一書講述了1949至1952年廣西境內的大規模剿匪作戰。

作品目錄

開篇:說亂論匪

1. 民國十年,匪亂廣西

大容山匪巢——土匪把人變成“豬”。

大桂山匪巢——匪徒們最隆重的節日是每年農曆正月初十,這天是“賊日”。

恐怖的撫河——土匪把一個漂亮的女洋人傳教士擄入匪巢,勒索贖金。

2. 新桂系剿匪治省

“殺鼠貓”大容山盪匪——從“冇辦法”到有辦法。

大做特做斬草除根——三月清除岑溪匪患。

槍殺趙老大——驚得白崇禧坐臥不安。

縣長招安李妹妹——年輕儒雅的縣長隻身深入匪巢,將匪首李妹妹招安到手

3. “政治土匪”——一個歷史的怪圈。

第一章 總體戰序幕

1. 從四平街到青樹坪——林彪和白崇禧直接打過三仗,林彪都吃了大虧。

2. 白公館緊急會議——白崇禧將他的軍事著作發給部下,要他們穿草鞋上山和解放軍打游擊。

3. 逃出國門——白崇禧指揮的華中部隊在廣西境內被解放軍殲滅,殘部三萬餘人逃入越南。

4. 序幕拉開——廣西戰役勝利結束了,但另一場充滿血腥味的大決戰才剛剛開始。

第二章 血色黎明

1. 鍾祖培上山——曾任桂系第七軍副軍長的鐘祖培對李宗仁說:“德公,我聽你的,如果還用得著我的話,我會像民國十年那樣,再一次跟你上六萬大山!”

2. 槍聲響了——1950年1月25日,鍾祖培在恭城打響了廣西暴亂的第一槍。

3. 鍾祖培下山——一陣敲門聲把鍾祖培驚醒,看完女兒的信,他兩手顫抖不止,他決定走出瑤山香竹坪。

第三章 玉林的血雨腥風

1. 面授機宜——白崇禧任命的桂東軍政區司令官羅活,向他的警衛連長面授機宜,然後逃往香港,指揮策劃玉林暴動。

2. 血淋淋的新春——1950年2月25日至27日,僅三天,玉林全縣25個鄉政府有16個落入“反共救國軍”之手,全縣被殺幹部213人,民眾400餘人。

3. 較量——被“反共救國軍”的機槍火力壓製得抬不起頭的解放軍老班長罵道:“媽拉個巴子,這是什麼土匪?這機槍點射打得一點不含糊,老子從北打到南,國民黨的正規軍打過成千上萬,還沒碰上過這種土匪!”

4. 新生——甘定謀手下的20幾個支隊正副司令,絕大多數畢業於桂系辦的南寧軍校,幾乎都當過桂系軍隊的連營長,他們都沒有逃脫被鎮壓的下場。只有一個副司令陳善文傳奇般地獲得新生。

第四章 風雲變幻中的廣西

1. 台灣海峽戰雲密布——蔣介石準備在兩廣地區登入。

2. 毛澤東關注廣西局勢——毛澤東嚴厲批評廣西“為全國各省剿匪工作成績最差者”他派葉劍英去廣西,要葉“確有成績然後回來,否則不要回來。”

3. 困境中的張、陳、莫、李——廣西省委副書記陳漫遠憂心忡忡地說:“參加土匪的民眾很多,在俘獲和投降的土匪分子中百分之八十是貧僱農。如邕寧縣一個村的統計,全村人口1700人,其中青壯年216人全部參加土匪。桂平縣一個村37戶,參加土匪的35戶,只有1戶啞巴,1戶殘廢沒有參加,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4. 不尋常的高幹會議——1950年11月28日,中共廣西省委第三次高級幹部會議在南寧召開。會上,廣西省委書記、省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張雲逸作檢討;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陶鑄“開殺戒”;華南分局書記葉劍英打“快板”。

第五章 南寧外圍之戰

1. 一個省同時有兩個省政府——1950年,廣西省有兩個省政府,一個是共產黨的省政府,一個是國民黨的省政府。兩個省政府相距僅幾十公里,同時在發號施令。

2. 顛倒了的現實——副區長萬萬沒有料到,他沒有在解放前出生入死的地下鬥爭中被國民黨軍警逮捕,反而在解放後被國民黨殘餘勢力攻占區政府後被捕。

3. 礪山會議——1950年4月1日,桂西南20餘縣的“反共救國軍”頭目在礪山召開聯席會議,決定以圍困和奪取省會南寧為目標,迎接白崇禧回廣西主事。

4. 孤膽英雄——解放軍猛攻“反共救國軍”盤踞的盤古村,七班副班長徐漢林孤身一人,猛撲敵堡,拉響手榴彈引爆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為攻擊部隊打開了一條血路。

第六章 暴風驟雨十萬山

1. 死後四十年,三次成為“熱點”人物——一個才貌平平常常的女人,在她生前的最後一年多的日子裡,突然變成了叱吒風雲的“巾幗英雄”,而在她橫死之後的四十多年裡,竟奇蹟般地三次成為傳奇式的“熱點”人物。

2. 一紙派令使她成為風光一時的“佘太君”——韋秀英接到委任她為“粵桂邊區反共救國軍總指揮”的派令,笑道:“年輕時看戲,最敬佩穆桂英,沒想到到老卻當上了佘太君。”

3. 暴風驟雨來了——“粵桂邊區反共救國軍”如黑色的暴風驟雨迅速席捲了十萬大山,欽縣32個鄉,被攻占20個,相鄰的防城縣也有三分之一的鄉政府落入“反共救國軍”之手。

4. 十萬大山同時使兩個女人成名——十萬大山同時使兩個女人成為不同意義上的巾幗英雄:一個是年過半百的“粵桂邊區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韋秀英,另一個是年方二十二歲的解放軍女戰士寧東。

5. 韋秀英卜卦——凶日、凶地。她被炸得渾身血肉模糊,腳底板上的那顆有“將星之運”的紅痣,成了印證她身份的唯一標誌。

6. 蔣經國雙眼盯住了十萬大山——主持台灣情報工作的蔣經國,雙眼盯著地圖出神,他拿起一支藍色鉛筆,在廣西南部的十萬大山區,畫了一個橄欖形的大圈。

第七章 搏擊大瑤山

1. 一部電影與三個人的傳奇故事——《瑤山艷史》是首次反映廣西少數民族生活的一部電影故事片,曾獲得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嘉獎,但卻遭到魯迅先生的嚴厲批判,電影中的三個主要人物:瑤王、公主、駙馬,確有其人其事。

2. 反情報專家來了——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前夕,國防部二廳派了一位資深的反情報專家到廣西大瑤山建立游擊根據地,他到瑤山首先找到了“瑤王”。

3. 呼風喚雨的風水先生——桂東軍政區副司令官脫下少將軍服,換上長衫,扮作風水先生,匆匆逃進了大瑤山。

4. 鐵壁封山,拉網進剿——瑤山大會剿前線總指揮李天佑說:“我們沿著三條江和一條公路,設立重兵封鎖,四周好像銅牆鐵壁,將土匪團團圍住!在這個大包圍圈內,不說人,就是鳥,也插翅難飛!”

5. 徹底覆滅的桂東軍政區——桂東軍政區在瑤山中徹底覆滅後,其重要骨幹被捕殺或凍餓而亡,只有“瑤王”李榮保得以八十歲高齡善終。

第八章 四十八弄“ 小台灣

1. 台灣來客——白崇禧勉勵何宗釗潛回廣西,建立以四十八弄為中心的反共救國基地。

2. “三諸葛”——狂妄的廖世祥自稱“三諸葛”,意為排在諸葛亮、“小諸葛”白崇禧之後。

3. “風流藤”——馮常鈞對作戰有功的部下,不獎金銀財物,只賞給一根手指粗細的老山藤。

4. “弄中對”——向天雷仿孔明的《隆中對》,向部下們做了一篇針對解放軍的《弄中對》。

5. 籠中鳥——解放軍第五十二軍及柳州、桂林軍分區和五個縣的縣大隊、武裝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四十八弄。被俘的“三諸葛”廖世祥哀嘆一聲:“今日已成籠中鳥。”

6. 撈死坳——飛行隊長王光漢在撈死坳上看到被擊斃的桂中軍政區司令官何次三的屍體,遺憾地“嗨”了一聲:“這回真的撈了個死的!”

7. 金蟬脫殼——武營長把自稱司書的那個俘虜的左手掌掰開,驚天動地般大吼一聲:“向天雷,你終於落網了!”

8. 做鬼難風流——馮常鈞被槍決後,婦女們仍不解恨,紛紛衝上前去,用打鞋底針在馮常鈞的屍體上狠扎狠刺,以解昔日被其凌辱之恨。

尾聲:歷史的餘燼

1.編織“黑網”的人落網記

1962年,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一群當年的“反共救國軍”殘餘在廣西大瑤山成立“廣西第一指揮部”遙相呼應。

2.圍殲“地下軍”

趁著“文革”的動亂,在深岩中潛伏17年之久的“反共救國軍”頭目終於浮出水面。

創作背景

1949~1952年,廣西境內的大規模剿匪作戰,是建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動正規作戰部隊兩個兵團、四個軍、十七個師零一個團,其中10個師為久經戰陣的精銳主力師,加上地方部隊和武裝民兵,投入剿匪總兵力超過100萬。廣西剿匪歷時三年,共殲滅廣西境內的土匪512917人。廣西剿匪作戰時間之長,相當於全國解放戰爭的時間,殲滅的土匪總數,幾乎相當於決定中國命運的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殲滅的國民黨正規軍的總人數。

人物形象

粵桂邊區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韋秀英一個才貌平平常常的女人,在她生前的最後一年多的日子裡,突然變成了叱吒風雲的“巾幗英雄”,而在她橫死之後的四十多年裡,竟奇蹟般地三次成為傳奇式的“熱點”人物。

作品鑑賞

將歷史詳細的敘述出來,人物形象生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