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髯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 黃帝修真萬國朝,鼎成龍駕上丹霄。

基本信息

注音:
pān rán ㄆㄢ ㄖㄢˊ
解釋: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

典源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394~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釋義

傳說 黃帝 鑄鼎於 荊山 下,鼎成,有龍下迎, 黃帝 乘之升天,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龍身,乃持龍髯,而龍髯拔落,並墮 黃帝 之弓。百姓遂抱其弓與龍髯而號哭。事見《史記·封禪書》。後用為追隨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同源典故

乘龍 余劍舄 墮地號弓 墮烏號 太息烏號 弓墮龍髯 抱遺弓 攀髯 攀龍髯 攀龍鬚 橋山弓箭 泣龍髯 烏號 號弓 軒轅乘龍 遺劍鼎 遺弓淚 鑄鼎 黃帝鼎 鼎成 鼎氣成龍 鼎湖 鼎湖龍 鼎湖龍去 龍舉 龍馭 龍駕上丹霄 龍髯 龍髯絕

示例

唐 元稹 《為令狐相國謝賜金石凌紅雪狀》:“臣職司復上,戀切攀髯,方當匍匐而前,敢有赫曦之懼。” 宋 歐陽修 《辭特轉吏部侍郎表》:“犬馬未報,但虞填壑之有時;弓劍忽遺,遽嘆攀髯之莫及。”
清 錢德震 《送白學士祭告孝陵及南嶽》詩:“攀髯千古事,歸胙百官情。”亦作“ 攀龍 ”、“ 攀胡 ”。 晉 陶潛 《命子》詩之三:“於赫 愍侯 ,運當攀龍。撫劍風邁,顯茲武功。”
《舊唐書·哀帝紀》:“皇太后義深鳴鳳,痛切攀龍,亦欲專奉靈輿,躬及園寢,兼進追摧之道,用終克盡之儀。” 宋 歐陽修 《辭覃恩轉左丞表》:“國恩未報,但虞填壑以遺羞;金鼎已成,豈謂攀胡之莫及。”
作者詩題詩句
劉復遊仙功成棄之去,乘龍上天游。
劉滄秋日過昭陵上界鼎成雲縹緲,西陵舞罷淚闌乾。
劉滄過鑄鼎原黃帝修真萬國朝,鼎成龍駕上丹霄。
劉禹錫翠微寺有感龍髯不可望,玉座生塵埃。
姚合敬宗皇帝輓詞三首之二荊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時。
姚合文宗皇帝輓詞三首之三龍歸攀不得,髯在侍臣邊。
岑參喜華陰王少府到南池宴集仙人掌里使,黃帝鼎邊來。
徐夤華清宮桐枯丹穴鳳何去,天在鼎湖龍不歸。
曹唐仙都即景看卻龍髯攀不得,紅霞零落鼎湖空。
李山甫又代孔明哭先主鼎湖無路追仙駕,空使群臣泣血多。
李嶠汾陰行珠簾羽扇長寂寞,鼎湖龍髯安可攀。
李白登高丘而望遠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
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見贈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
李紳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墜劍悲喬嶽,號弓泣鼎湖。
李群玉穆天子或言帝軒轅,乘龍凌紫氛。
杜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鼎湖瞻望遠,象闕憲章新。
杜甫洛陽故老仍流涕,龍髯幸再攀。
杜甫行次昭陵壯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杜甫驪山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權德輿八月十五日夜瑤台寺對月絕句嬴女乘鸞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邊。
權德輿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輓歌詞三首最愴號弓處,龍髯上紫霄。
權德輿順宗至德大安孝皇帝輓歌三首之三空餘駕龍處,搖落鼎湖秋。
武元衡途次鼎成仙馭遠,龍化宿雲殘。
武元衡順宗至德大聖皇帝輓歌詞三首之一鼎湖仙已去,金掌露寧乾。
溫庭筠題李衛公詩二首之二三年驥尾有人附,一日龍鬚無路攀。
溫庭筠題翠微寺二十二韻龍髯悲滿眼,螭首淚沾裳。
白居易江南遇天寶樂叟豳土人遷避夷狄,鼎湖龍去哭軒轅。
舒元輿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天地方開泰,鑄鼎成繼述。
許渾懿安皇太后輓歌詞自此隨龍馭,橋山翠靄中。
韋應物溫泉行一朝鑄鼎降龍馭,小臣髯絕不得去。
韓偓過茂陵景帝龍髯訊息斷,異香空見李夫人。
顧況悲歌軒轅黃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
顧非熊武宗輓歌詞二首之一龍髯不可附,空見望仙台。
鮑溶溫泉宮仍聞老叟垂黃髮,猶說龍髯縹緲情。
鮑溶霓裳羽衣歌喬山一閉曲未終,鼎湖秋驚白頭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