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山水畫屏

基本信息

【名稱】黃賓虹《擬古山水》畫屏
【類別】繪畫
【材質】設色絹本
【作者】黃賓虹
【規格】160×40cm×4
【款識】
1. 彷趙大年筆意。公先生教正,濱虹黃朴存。鈐印:濱虹(白)
2. 畫家煙雨淒迷之景近人多師董華亭,茲用仲書墨法為之。濱虹。鈐印:潭上質印(白)
3. 白石翁畫有摹北宋人之工致者,其雄渾處具存真面,非斤斤於繩墨間也。濱虹擬古。鈐印:瀕虹(白)朴存(白)
4. 略師樊會公、高蔚生兩家大意。濱虹。鈐印:朴存(朱)

畫作介紹

依照畫風以及書法風格判斷,這套作品為黃賓虹1909 年後定居上海時期所作,此時正處其“專治金石書畫”的初始階段。我們知道,從北宋至清代以降,山水圖式、筆墨的傳承關係錯綜複雜。黃賓虹對這其中的演變的探索是一以貫之的,至其晚年仍頗有心得,如黃賓虹曾與傅雷書信云:“……元人入雅,為師蘇米;所謂師董、巨者,以其畫江南山,漸由唐宋畫西北山水之險惡而歸於平淡。平淡非淺薄,倪、黃雖簡而實繁,吳仲圭、王叔明何等沉著濃厚……”黃賓虹將山水“平淡”、“沉著”等品質溯源於元代。《擬古山水》四屏恰是其推崇元畫的力證。
如果將黃賓虹創作此套條屏的情景還原:上世紀初,從各地湧向滬上的“職業畫師”們正呈現出一派熱鬧的創作景象;與此同時,西方藝術對中國畫壇的影響也日漸顯著。面對西學與傳統,畫壇因勢分裂為兩派:主張以西方繪畫的技法來改造中國的“折衷派”;以及抱殘守缺而成為對立的“守舊派”。從此作中,不難理解,時人對黃賓虹下的“守舊派”定義。
然而,實則在這一時期,黃賓虹是十足“維新”活躍分子,參與了激進的社會活動;在藝術創作方面他更有大量與時俱進的創想,躍躍欲試。從其1912 年《真相畫報敘》中論及,“歐雲墨雨,西化東漸,繢采之麗,妍麗奪目,竊怪山光水色,層折顯晦之妙,其於北宗諸畫尤相印合。”並言,“嘗擬偕諸同志,遍歷海岳奇險之區,攜攝影器具,收其真相,遠法古人,近師造化,圖於楮素。”從黃賓虹對《擬古山水四條屏》內容的安排,和以突出的元人筆意擬仿宋、元、明、清繪畫可見,黃賓虹早年研究畫史主張融合“南北宗”的觀念。黃賓虹對北宗持有與歐畫“尤相印合”的觀點。在二十世紀初的複雜時代,藝術家正是以臨習古人為主要手段,實踐著“融合南北宗以溝通中西”的理想。

作品賞析

在此作四屏中,體現出黃賓虹以元人山水為“正宗”,以擬、仿之名梳理自己對四代繪畫的體悟。尤為突出的當屬擬吳鎮那幀,墨法淹滋,漬墨明顯,黃賓虹後期對水墨乾、濕、濃、淡的控制極為老辣,我們在此已覓得蹤影。
黃賓虹在仿沈周一幀中,將宋畫中過於匠氣的斧劈,演化為書寫的用筆,筆筆“寫”出的斧劈山體,這也成為其後較長一段時期黃賓虹山體塑造的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段。黃賓虹題識認為,沈周擬古既有“工致”之處,也“雄渾具存真面”。正是在理解沈周將斧劈“文人化”的過程中,黃賓虹逐漸練就奇肆用筆,並得“濃墨法”之傳。而從其仿趙大年筆意,以及師樊圻、高岑大意的作品中,都無不透露出他對先人的參悟。黃賓虹帶有觀念的“臨”和“仿”,在摹古與創新間,此作具有可貴的研究價值。

畫家簡介

黃賓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縣西鄉潭渡村,出生於浙江金華。原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中年更字賓虹,別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黃山山中人等。早年激於時事,參與同盟會、南社、國學保存會等,後潛心學術,深研畫史、畫理。曾在國粹學報、神州時報、商務印書館等作編纂工作,並主神州國光社編纂《神州大觀》。歷任新華藝專、北平藝專、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學養淵博,著述宏富,詩書畫印及鑑賞皆精,為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代巨匠。著有《陶璽文字合證》、《古印概論》、《古籀論證》、《古文字釋》、《古畫微》、《虹廬畫談》、《鑑古名畫論》、《黃山畫家源流》、《畫法要旨》、《賓虹草堂印譜》、《畫學編》、《賓虹雜著》、《賓虹詩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